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府,建隆二年(961年)短暂迁都南昌府(号“南都”),历时38年,有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君主。
| 齐/唐/江南 南唐 | |||||||||
|---|---|---|---|---|---|---|---|---|---|
| 937年—975年 | |||||||||
| ![南唐的位置(浅绿色)中国(浅灰色)  —  [图例放大]](../I/%E4%BA%94%E4%BB%A3%E5%90%8E%E6%99%8B%E3%80%81%E5%90%8E%E6%B1%89%E6%97%B6%E5%BD%A2%E5%8A%BF%E5%9B%BE%EF%BC%88%E7%AE%80%EF%BC%89.png.webp) | |||||||||
| 首都 | 金陵府(今南京)(937年-961年、961年-975年) 南昌府(今南昌)(961年) | ||||||||
| 常用语言 | 中古汉语 | ||||||||
| 政府 | 君主制 | ||||||||
| 南唐君主 | |||||||||
| • 937年-943年  | 烈祖李昪 | ||||||||
| • 943年-961年  | 元宗李璟 | ||||||||
| • 961年-975年  | 后主李煜 | ||||||||
| 历史时期 | 五代十国 | ||||||||
| • 李昪创建「齐」  | 937年 | ||||||||
| • 改国号为「唐」  | 939年 | ||||||||
| • 去帝号,对后周称臣  | 958年 | ||||||||
| • 改国号为「江南」  | 971年 | ||||||||
| • 归降宋朝  | 975年 | ||||||||
| 
 | |||||||||
| 今属于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原名徐知诰,为杨吴权臣徐温养子。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强迫吴睿帝杨溥禅位,夺得政权,改国号为“齐”,后为附会唐朝,徐知诰复姓为“李”,自称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立国后李昪推行“息兵安民”的政策,使南唐社会安宁,国力强盛。李昪死后其子李璟即位,李璟即位后,趁乱出兵攻灭闽国和马楚,此时,南唐疆域达到极盛,但很快因军事失误,新占据的领土大多丢失。且连年兵事致南唐国力开始衰败,公元955年,周世宗起兵攻打南唐,南唐兵败,割地称臣求和。李璟驾崩后由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赵匡胤诏令李煜入阙,李煜借病推托,宋太祖以李煜拒命为由,令大将曹彬率水陆军十万攻打南唐,宋军攻陷金陵,俘虏后主李煜,南唐自此灭亡。南唐享国三代,历时39年。
历史
    
南唐的成立可以追溯到吴天祐十五年(公元918年)。吴国重臣徐温的养子徐知诰自辅政以来,内谋其家,外谋其国,二十余年间打下了吴唐禅代的基础,为南唐政权的创建定下了牢固根基[1]。
徐温原本是吴国(杨吴)的开国功臣,后来他渐渐掌握了南吴的实权。徐温年老时,长子徐知训密谋行刺大将朱瑾,被朱瑾酒局设计所杀,此时次子徐知询等年少能力不足,养子徐知诰累年以来,势力膨胀,伺机而动,徐温去世后,徐知诰设计控制了徐知询,掌握了吴国的军政。937年,吴睿帝禅代于徐知诰,徐知诰称帝建国。根据《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南唐书》《十国春秋》等史籍记载,徐知诰篡夺政权所建国号为齐,都金陵,号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史家称之为徐齐。939年,徐知诰应群臣之请,回复本姓李姓,并改名李昪,以续李唐之社稷,尊李姓先皇,立宗庙祀唐代先祖,国号改为唐,以其位于南方,史称南唐。不过,《资治通鉴》却记载937年徐知诰即帝位时,即以唐为国号,并不认为徐齐曾经存在过。后又称江南国。江淮地区的吴与后继的南唐国势强盛,他们采取联合北方契丹国制约中原的策略,屡次征讨周边国家壮大势力,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
李昪称帝时期是南唐的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主李璟时由于与周边各国多次兴兵,945年灭闽国、入侵楚国等使国力衰退,不但因此失去进取中原的良机,还因为策略不当等原因只占领了闽国的少部分地区,灭楚所得的土地更是都被武平军节度使刘言收复。
955年,周世宗发动后周攻南唐之战,南唐大败。958年,被迫将长江以北十四州割让给后周,并且称臣,奉后周年号,去帝号改称唐国主,其余仍用帝制(类似外王内帝),而周世宗称其为「江南国主」。宋朝创建后,南唐维持现状,用宋朝年号。961年,为应对宋朝巨大的军事压力,意图迁都南昌府,但未果。后主李煜继位后,仍都江宁。
971年,宋朝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李煜去除宫殿鸱吻、栏干,南唐诸王降封为公[2]。974年,后主李煜为保政权拒绝入朝,被宋讨伐,于是弃用宋年号,改以干支纪年。公元976年1月1日,北宋灭南唐。李煜投降后命令各地守将投降,但昭武军节度留后卢绛退保宣州并杀死歙州刺史龚慎仪后据州继续抵抗,后被宋太祖劝降;江州刺史谢彦宾在投降前被指挥使胡则所杀,守军推胡则为刺史,也继续抵抗宋军直到四月城破。李璟与李煜两父子在中国文学上是有名的词人。
南唐极盛时统治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苏北东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东部。郑方坤称:“十国文物,首推南唐、西蜀。”[3]马令《南唐书》卷十三《儒者传论》说:“五代之乱也,礼乐崩坏,文献俱亡,而儒衣书服,盛于南唐。岂斯文之未丧,而天将有所寓欤?不然,则圣王之大典,扫地尽矣。南唐累世好儒,而儒者之盛,见于载籍,灿然可观。如韩熙载之不羁,江文蔚之高才,徐锴之典赡,高越之华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价于一时,而徐铉、汤悦、张洎之徒,又足以争名于天下。其馀落落,不可胜数。故曰江左三十年间,文物有元和之风,岂虚言乎?”
经济
    
唐末以来的战乱,导致淮河一南部带经济和社会都遭受严重的破坏,杨吴和南唐政权的创建让淮南地区保持了局部的稳定,淮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及生产秩序得以恢复,南唐在政策上鼓励和保障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让江苏一带的农业经济繁荣发展,稻,麦,桑,麻,茶等广泛种植,其中茶和桑是南唐重要的经济作物。南唐建国于江南地区,依靠江南密布的水网漕运交通,南唐造船业发动,贸易繁盛,甚至能与北方的契丹国等进行贸易。淮南一带是中国古代盐的主要产地,加上漕运便利,南唐的盐业的十分兴盛。因贸易繁荣,南唐的主要城市金陵,扬州等城内的商品经济亦十分活跃[4],
文化
    
    诗歌
    
《全唐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中,录有南唐诗歌百余首。
冯延巳留词100多首,为五代词人中存词最多者。冯延巳继承温庭筠花间派的婉约词风,对北宋词人晏殊、欧阳修、周邦彦 等人的词风有很大影响。
南唐中宗李璟遗词四首。李煜为南唐后主,初期诗词多取材自宫廷生活,降宋后词风一变,改为抒发缠绵的亡国之恨,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将家国情怀融入词的创作,拓展词的题材,对宋代及后世词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李璟李煜父子诗词有如下评价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尼采谓一切文本,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君主世系
    
君主列表
| 肖像 | 庙号 | 谥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在位时间 | 年号及使用时间 | 陵寝 | |
|---|---|---|---|---|---|---|---|---|
| 齐 | ||||||||
| - | - | 齐忠武王 (吴睿帝杨溥谥) | 徐温 | 862年-927年 | - | - | - | 定陵 | 
| 太祖 (烈祖李昪追尊) | 武皇帝 (烈祖李昪追谥) | |||||||
| - | - | - | 徐知诰 (后改名李昪) | 889年-943年 | 937年-939年 | 升元 | 937年-943年 | - | 
| 唐 | ||||||||
| - | 定宗 (烈祖李昪追尊) | 孝静皇帝 (烈祖李昪追谥) | 李恪 | 805年-821年 | - | - | - | - | 
| - | 成宗 (烈祖李昪追尊) | 孝平皇帝 (烈祖李昪追谥) | 李超 | ? | - | - | - | - | 
| - | 惠宗 (烈祖李昪追尊) | 孝安皇帝 (烈祖李昪追谥) | 李志 | ? | - | - | - | - | 
| - | 庆宗 (烈祖李昪追尊) | 孝德皇帝 (烈祖李昪追谥) | 李荣 | ? | - | - | - | - | 
| - | 义祖 (烈祖李昪追改庙号) | 武皇帝 (烈祖李昪追谥) | 徐温 | 862年-927年 | - | - | - | 定陵 | 
| - | 烈祖 | 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 李昪 (原名徐知诰) | 889年-943年 | 939年-943年 | 升元 | 937年-943年 | 钦陵 | 
|  | 元宗 (后主李煜追尊) |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后主李煜追谥) | 李璟 (原名徐景通) | 916年-961年 | 943年-958年 | 保大 | 943年-957年 | 顺陵 | 
| 中兴 | 958年 | |||||||
| 交泰 | 958年 | |||||||
| 李璟称臣后周,去唐帝号,后李煜称臣北宋 | ||||||||
|  | 元宗 (后主李煜追尊) |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后主李煜追谥) | 李璟 (原名徐景通) | 916年-961年 | 958年-961年 (称唐国主) | - | - | 顺陵 | 
| - | - | 李煜 (原名从嘉) (北宋降封违命侯、陇西郡公) | 937年-978年 | 961年-971年 (称唐国主) | 974年弃用北宋年号改用干支纪年 | - | - | |
| 971年-975年 (称江南国主) | ||||||||
君主世系图
    
注释
    
-  任, 爽. . 吉林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321. ISBN 7-5602-1692-7/K243.2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 《宋史·南唐李氏世家》
- 王士禛:《五代诗话》《例言》
- 何剑明,《南唐时期江苏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论要》
- 此图内容构图全同于《琉璃堂人物图》的后半段,故作者决非韩滉,据徐邦达考证,本幅宋徽宗题“韩滉文苑图”、“丁亥御札”,下署“天下一人”押字,右下角南唐墨钤“集贤院御画印,左方钤南宋“睿思东阁”大印,均真。
- . 故宫博物院. [2017-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4).
- 据徐邦达考证,此图人物面相较呆板,用笔较柔弱,明显带临摹痕迹,对照文献着录,考定为宋人摹本。
| 中国朝代:江南地区割据政权 | ||
|---|---|---|
| 前朝: 十国 · 吴 杨吴宁国节度使、齐王国 | 十国 · 南唐 937年11月-975年12月 937年国号齐,939年3月后改国号为唐 | 后朝: 大宋 · 北宋 | 
| 唐朝 时期 - 907年 | 五代与宋辽金夏时期 907年 - 1279年 | 元朝 时期 1279年 - | ||||||||||||||||||
| 五代十国时期 902年/907年 - 979年 | 宋朝时期 960年 - 979年 - 1279年 | |||||||||||||||||||
| 唐朝 - 907年 | 五代 907年 - 960年 | 北宋(亡于金) 960年 - 1127年 |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 亡于 元 | ||||||||||||||||
| 后梁 907年 - 923年 | 后唐 923年 - 937年 | 后晋 (亡于契丹/辽) 936年 - 947年 | (驱除辽) 后汉 947年 - 951年 | 后周 951年 - 960年 | ||||||||||||||||
| 十国 902年 - 979年 | 亡于 北宋 | |||||||||||||||||||
| 吴 902年 - 937年 | 南唐 937年 - 975年 | 亡于 北宋 | ||||||||||||||||||
| 吴越 907年 - 978年 | 亡于 北宋 | |||||||||||||||||||
| 闽 909年 - 945年 | 亡于南唐、吴越,有割据势力 晋江/闽南 946年 - 978年 | 亡于 北宋 | ||||||||||||||||||
| 前蜀 903年 - 925年 | 亡于后唐, 后独立于后唐 | 后蜀 934年 - 965年 | 亡于 北宋 | |||||||||||||||||
| 后梁亡后 自立 | 荆南 924年 - 963年 | 亡于 北宋 | ||||||||||||||||||
| 唐亡割据湖南 附后梁 后自立 | 楚 927年 - 951年 | 亡于南唐,后自立为 湖南 951年 - 963年 | 亡于 北宋 | |||||||||||||||||
| 唐亡割据岭南 附后梁 后自立 | 南汉 917年 - 971年 | 亡于 北宋 | ||||||||||||||||||
| 因后汉 被后周取代 而自立 | 北汉 951年 - 979年 | 亡于 北宋 | ||||||||||||||||||
| 松漠都督府 - 906年 | 契丹国、辽朝 907年 - 916年 - 947年 - 1125年 | 亡于金 | 西辽 1132年 - 1218年 | 亡于 蒙古 | ||||||||||||||||
| 北辽 (亡于金) 1122年 | 西北辽 1123年 | 亡于 金 | ||||||||||||||||||
| (唐朝藩属)定难军(亡于北宋) - 982年 | 夏州政权 982年 - 1038年 | (独立于北宋)西夏 1038年 - 1227年 | 亡于 蒙古 | |||||||||||||||||
| (辽朝藩属)女真 | (独立于辽朝)金朝 1115年 - 1234年 | 亡于 蒙古 | ||||||||||||||||||
| (辽朝藩属)漠北诸部 阻卜、黠戛斯 | (辽朝、金朝藩属)漠北诸部 克烈、乃蛮、蒙古等等... ? - 1271年 | (独立于金朝) 大蒙古国 1206年 - 1271年 | 元朝 1271年 - | |||||||||||||||||
| 大长和 902年 - 927年 | 大天兴 928年 - 929年 | 大义宁 929年 - 937年 | 大理国 937年 - 1253年 | 亡于 蒙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