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人
越,又写为越,古称越、粤,被部分近代学者称为越族[1]、于越族[2]、于越民族[3]、吴越族,古代部落,原居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一带,是百越的一支部落,使用古越语。在夏代时曾创建越国。汉朝时属于会稽郡,后融合演变为今日当地民族。
概论
在商朝甲骨文记录中,有称为越或于越的人群活动。在《史记》中,将越,写为越。于越人所属的越国是传说在夏朝时由少康的庶子无馀所创建[4],其相邻的吴国,其底层人民也是于越人。何休《公羊传》注疏记载,越国当地人自称「于越」,但中原华夏诸国称其为越[5]。他们被视为是与中原华夏部落习俗不同的蛮夷[6]。
梁启超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皆由同一支民族创建,称之为吴越族[7],卫聚贤认为于越即吴越族,越人从其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民族[8]。罗香林等学者认为于越是百越之中的一支,将他们列入古越族。
历史
传说于越是在夏朝时由少康的庶子无馀所创建[9],《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24年时,于越人曾经朝贡西周王室[10]。春秋时,越王勾践时代,其领土大致是在浙江杭州、嘉兴、绍兴、宁波地区一带,以绍兴为中心。
前494年,吴王夫差击败越国,越国成为吴国臣属。前473年,越王勾践击败吴王夫差的军队,吴国灭亡,越国的领土扩大,取得原来吴国领地,扩大到江淮一带。
前306年,楚国击败越王无疆,越国亡国,成为楚国的领土。在越国灭亡后,于越人形成一些地方的小型聚落。为了方便控制,楚国及后继的秦朝都曾经将一些于越人迁移到其他地方。
研究推测
罗香林考证古书,认为于越、瓯越、闽越、扬越、滇越、骆越等17个古民族皆源自百越,皆为越民族的一支,越民族则源自夏民族。于越是越族在浙江的一支[11][12]。林惠祥认为于越人是越族中的一支,属于百越,居住在浙江。越族中接受汉化之后形成的一个独立分支,称为于越[13]。
注释
- 饶宗颐〈吴越文化〉:「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出现一些农具的石钺。……良渚文化在江苏与浙江是以太湖平原与杭州湾一带为中心……。这一地方,战国时越正建国于此,所以良渚的居住应该属于古代的越族。」
- 卢美松主编《福州通史简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
- 潘承玉编〈越文化专志〉,收入《浙江通志》卷113,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
-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
- 《春秋》定公五年:「于越入吴。」
《公羊传》:「于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越者,能以其名通也。」
何休疏:「越人自名『于越』,君子名之曰『越』。治国有状、能与中国通者,以中国之辞言之曰『越』;治国无状、不能与中国通者,以其俗辞言之,因其俗可以见善恶,故云尔。」 - 《大戴礼记》卷7〈劝学〉:「于越戎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者,教使之然也。」
- 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发表于《新民丛报》第56号及第57号。
- 卫聚贤〈吴越释名〉:「于越即虞越,亦即吴越。吴越原系一个民族,后越人发明钺而独立,故越有超越之义,言越人发明钺而武器超过吴人。」
-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越之前君无余者,夏禹之末封也。」
- 《今本竹书纪年》周成王24年:「于越来宾。」
- 罗香林《中夏系统中之百越》,独立出版社,1943年。
- 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国立编译馆,1978年。
-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ISBN 9789570512618。
- . [2009-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 罗洁《八闽魅力:福建文化特色与形态》,现代出版社,2015年。ISBN 9787514323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