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咀
历史

清朝初期,石塘咀一带只是一个荒芜的山坡。正是这个原因,清代嘉庆二十四年 ( 西元一八一九年) 刊行的< 新安县志 >没有本地区的任何记载。由于石塘嘴盛产优质的花岗岩(麻石),可作建筑材料之用,吸引了一批以打石为业的惠州客家人到来开采。[2]
1841年即开端口当年的人口普查出现「石塘嘴」作为打石工人的聚居点;当时人口有25名。[3]至1880年,当时石塘咀已形成花岗岩石矿场,在采矿完成后,该处剩下凹陷大石塘,而向海的一段较尖而窄,状似鸟咀,所以得到「石塘咀」此名。[2]
早在1903年,石塘咀填海工程尽管已经完成,但该地仍然是一个荒芜而偏远的地方。1904年香港第13任港督弥敦抵港,刚好上环水坑口街妓寨被大火夷平。弥敦灵机一触,下令所有妓寨一律迁至石塘咀,利用妓院开发该区。石塘咀因而名盛一时,当时石塘咀风月区有数百间妓院,「大寨」70多家,妓女近二千人,酒楼40家,而依靠妓寨维生的人更接近五万人,遂有「塘西风月」之称。以当时香港人口不足50万来说,有十分之一的人都是依赖石塘咀生存。此外香港第一间戏院亦是位于石塘咀,位于德辅道西,名为太平戏院,是香港当时最大的粤剧戏院。[4]
到1935年香港政府依随英国法例立法禁娼,昙花一现的塘西风月暂告一段落。不过在香港日治时期,因为日军总督部颁令所有华人妓院必须迁到石塘咀的「娱乐区」,所以石塘咀曾再度繁华起来。当时石塘咀易名为藏前区(假名:),大酒家和妓寨都相继复业,高峰时期领有牌照的妓院有五百多家。不过当时民不聊生,能够上妓院的只有一批日宪密侦。
政府于1980年代曾打算以地铁港岛线连接该区,并于区内预留车站出口两个位置,惟计划一直停止。2005年6月当局决定开始港岛线西延的西港岛线计划,并于石塘咀设一地铁站,以龙虎山上的香港大学命名为大学站,但这个名称与九广东铁(现称东铁线)的大学站相同,因而引来了不少争议。该车站最后命名为 香港大学站 (HKU Station),香港大学站同时亦被建议为连接南区的港铁南港岛线西段的车站。
交通
港铁在石塘嘴南面设有香港大学站(HKU Station),乘客可以在此乘搭港铁港岛线,香港大学站亦被建议为连接南区的港铁南港岛线西段的车站。香港大学站曾被称为宝翠站(Belcher Station)、屈地站(Whitty Station)和石塘嘴站(Shek Tong Tsui Station),惟港铁最终采用香港大学站作正式站名。
公共交通
区议会议席分布
由于西营盘与石塘咀十分相近,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会以威利麻街、皇后大道西、东边街、高街、薄扶林道至宝翠园、西祥街及西祥街北为范围。
年度/范围 | 2000-2003 | 2004-2007 | 2008-2011 | 2012-2015 | 2016-2019 | 2020-2023 | |
---|---|---|---|---|---|---|---|
皇后大道西以南,威利麻街、东边街以西,山道以东 (即第一街至高街沿线范围) | 正街及水街选区 | ||||||
威利麻街以西、皇后大道西以北、般咸道、水街以东 (德辅道西沿线范围) | 西营盘选区 | ||||||
水街以西、皇后大道西以北至皇后大道西坚尼地城海旁交界 (德辅道西沿线范围) | 石塘咀选区 | ||||||
皇后大道西以南(自皇后大道西山道交界计)至西祥街及西祥街北以北 (德辅道西沿线范围) | 宝翠选区一部分 |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石塘咀 |
- 「香江故事共寻觅」得奖故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翡翠信息十点半 区区有段古 港岛西区街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电子明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4).
参见
|
|||||
---|---|---|---|---|---|
|
|||||
葵青区、油尖旺区(以维多利亚港相隔) | |||||
离岛区 |
本区主要地方 |
湾仔区 | |||
区内其他地方 |
|||||
青洲 - 摩星岭 - 沙湾峡 - 龙虎山 - 西高山 - 太平山 - 炉峰峡 - 奇力山 - |
|||||
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