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盘
西营盘(英语:),位于香港岛中西区西部,与半山区及中上环相邻,是香港岛最早发展的住宅区及学校区,历史悠久,其后政府于石塘咀填海开发坚尼地城[1][2]。西营盘可按地势分成「西营盘半山」和「西营盘北」两个区域。西营盘半山是香港第一个有规划的住宅区,街道布局呈目字形,而西营盘北则临海,土地大部份是填海而成。
西营盘 Sai Ying Pun | |||||
![]() 西营盘 (2016年) | |||||
|
香港开端口前,英军登陆占领角(Possession Point)[注 1]以西的西角(West Point)[注 2]一带筑军营,故名「西营盘」,西营盘见证香港自开端口以来的历史、展现华洋杂处的特色。现时南以般咸道为界,及至维多利亚港岸,东接上环,西至石塘咀,即大约嘉安街至威利麻街一带。
历史与发展
开端口初期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1月26日英军登陆西营盘,是为现时水坑口街,到处荒芜一片。时年五月,据《香港宪报》公布的人口统计,当时西营盘约有7,450人。[3]早于1850年代发展的西营盘有如香港历史缩影。因位处海边、山势陡峭,军事优势显然,香港政府选择西营盘作为英军军营,为来自印度的孟加拉志愿军驻扎,有八百名印籍士兵。营地位置即今时水街山边。[4]。1842年《广州周报》就香港建设规划有如此报道:「沿北面海湾由西往东约四英里,东面是怡和洋行的建筑物所在的半岛,西面是孟加拉志愿军驻扎的营盘,一条马路联结东西两据点。」这里所指的孟加拉志愿军营盘,便是西营盘。
太平天国起义,中国大陆局势动荡,触发香港开端口以来首次大规模难民潮,大批难民为逃避战火而涌入香港。1848年,香港岛人口仅21,514人,但及至1853年,人口已增至39,107人。后来起义军实力减弱,人口增长方见回落。难民当中包括一批富有的华商,这批华人富商与清廷及当时殖民地政府关系密切,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要数李升。李升早年活跃于西营盘一带,政府开始发展西营盘时,李跟随大哥李良来到香港创业,并于1857年在西营盘一带大量买地。除了兴建码头、仓库、开设银号,还有转卖土地和房产赚取巨额利润[5]。李升是香港首个发展房地产的华商。李良去世后,李升就成为族中领袖,进军房地产市场,参与政府的填海计划,开发李升街和高升街等。1889年英资地产公司置地成立时,李升成为该洋行的股东兼董事,于港府和清政府间左右逢源,故此李升对西营盘的发展的影响莫大。
西营盘近海,是贸易重地,远洋帆船或蒸气船停靠近岸,就靠舢舨运货上岸,维修、货运等相关行业一直伸延至坚尼地城,不少居民都在码头一带工作。市中心售卖海味和中药材的店铺林立,并一直发展至今。西营盘一带,自皇后大道西一直向山上发展,划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和高街,东西则以东边街和西边街为界,而正街则为这个区域的中心点,形成「目」字形的街道规划。西营盘是首个有妥善公共服务的区域,建筑富殖民地色彩。[6]。
1874年,香港政府创立国家医院,位于现时皇后大道西雀仔桥的西营盘赛马会分科诊所一带,然而已重建为现时的诊所而非原貌。玛丽医院落成前,国家医院一直是香港大学的教学医院。历史上曾有两名革命人士到国家医院就医。一是杨衢云,辅仁文社社长,兴中会首任会长,曾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及惠州起义。1901年1月10日傍晚,杨衢云在中环结志街52号寓所遭清廷买凶射杀,中枪后杨送往国家医院抢救,惟翌日不治,葬于跑马地香港坟场,无字碑上刻有6348编号,有削顶的石柱以示死于非命。1903年谢缵泰为亡友复仇,发动大明顺天国起义,但因泄漏风声而作罢。另外一位是黄兴,在黄花岗起义事败后逃到香港,并于国家医院治疗。
高街尽头为国家医院外籍护士宿舍遗址,建于1892年,建筑物设计富殖民地风格,外围是拱形长廊及护土墙,斜尖屋顶盖以瓦片。由于当时香港极缺医疗人才,普遍华人的医学常识贫乏,生病时多到庙宇祈福,以香炉灰当药。[注 3]英国政府遂以优厚福利作招徕,从英国及其属土招外籍医疗人员来港,又在1892年于西营盘兴建宽敞的国家医院护士宿舍。1940年代,国家医院东翼落成。及至1941年,建筑物不再作外籍医疗人员宿舍之用[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楼改作精神病院。至1961年,青山精神病院落成后,院舍遂改作日间精神科门诊部。1971年以后,建筑物闲置,直至90年代,政府决定保存其外墙,现只留下麻石外墙和回廊立面,内部则改建为西营盘社区综合大楼。
鼠疫爆发至二十世纪初
一1894年五至十月鼠疫于香港爆发,华人染病者众,逾二千人病死,是香港开端口时最多人死亡的瘟疫,香港三分之一人口逃离。此后至1926年的三十年间,鼠疫几乎每年出现,致逾二万人死亡。华商建议在附近的更练馆(类似民间自卫队的办公室)设病床,予鼠疫病人接受治疗。其后政府拨地兴建西约华人公立医局,会址在1909年落成,为居民提供治疗。1938年,医局改为医院职员宿舍,会址后来用作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
有鉴鼠疫横行,殖民政府开始兴建新式医院、学校及医学院,培育华人医疗人才,以减轻政府对外招聘医生的负担。西营盘是多家香港名校的发源地或所在地,如英皇书院、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拔萃男书院、拔萃女书院、圣士提反书院。1930年香港政府订「四环九约」,西营盘位属第三约。1922年西约华人公立医局旁建成旧赞育医院,提供西医接生。这橦建筑物曾经是赞育医院三部分建筑物之一,玛丽医院落成前,又作香港大学妇产科的教学和实习医院。克宁医生(Dr. Alice D. Hickling)是首位来港的女医生,她有份建议成立赞育医院,亦致力培训华人助产士上门接生。有些助产士学成出山,在外开设留产所,令西医接生在港普及。医院门外有「好生之谓德,保赤以为怀」对联,出自清朝遗老香港大学中文系系主任赖际熙之手,而门顶上的「赞育医院」则由另一清朝遗老陈伯陶题。二次大战后转营为赞育社会服务中心,而赞育医院则迁至医院道。旧赞育医院大楼已获古物咨询委员会评定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现时为多用途社区会堂。香港基督教崇真会救恩堂则座落于西边街与高街交界,1852年,基督教香港崇真会救恩堂成立,由瑞士巴色差会之宣教士所创。堂址于1932年重建,现已列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英皇书院位于西边街尾,般咸道交界,现已为法定古迹。

二次大战以后
二战期间香港沦陷,西营盘的社区建筑遭受战火破坏,民生凋敝。战事平息后,楼房重建,见证往后香港工业转型、移山填海。早年西营盘布满楼高四、五层的旧式唐楼,底层多是小本经营的商舖。[8][9]1967年8月六七暴动期间,西营盘皇后大道西和正街的十字路口发生连环炸弹袭击,该恐袭造成一死四伤。[10]
九十年代
1990年起,西营盘转变急速。市区重建、西区海底隧道落成(一九九七年通车)及港岛线西延(二〇一四年尾通车),更加剧其变,地产商不断在西环觅地建豪宅。现时西营盘获历史建筑评级的战前民居只剩3幢,包括德辅道西207号、余乐里10号及坚尼地城青莲台9号。德辅道西207号现仍有人居住。建于一九二一年,曾作商号和住宅,一九三四年时曾是广利席庄舖址,一九八五年改为励丰酿酒公司,公司虽已结业,但店前仍保留其标志;其余两幢则分别建于一九三六年及一九二〇年代。西营盘其他硕果仅存,获保留的评级建筑多为公营机构、教堂。不少街舗小店扎根多年,与街坊邻里要好,但终难敌业主大幅加租,遭新迁入的餐厅与酒吧取代。
西营盘历史主题公园
二〇〇五年市区重建局宣布西营盘余乐里的发展计划,打算在港岛闹市建历史主题公园,将绝大部份重建地方辟为休憩公园,使之具中西区文化特色;市建局会将一幢过百年历史的唐楼改建为历史文物馆,收藏40-50年代中西区居民的生活点滴。该局高级规划及发展经理区志伟在记者会表示,现时很难评估能否保存整幢楼宇,若须拆卸,市建局会彷效澳门大三巴般,保留唐楼外墙成公园地标。 市建局地区发展总监李敬志说,市建局过往进行重建时通常只重拆楼、起楼,有鉴于中西区缺乏休憩设施,故重建余乐里/正街项目时注重绿化,这亦是市建局首个以休憩设施为主的项目。[11]
古迹及历史建筑
名称 | 建成年份 | 图片 | 保育情况 | 备注 |
---|---|---|---|---|
西约华人公立医局(旧赞育医院附属建筑物) | 1938年 | ![]() | 二级历史建筑 | |
旧赞育医院(今西区社区中心) | 1922年 | ![]() | 一级历史建筑 | |
国家医院外籍护士宿舍(旧精神病院正立面) | 1892年 | ![]() | 法定古迹 | |
英皇书院 | 1926年 | ![]() | 法定古迹 | |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主楼 | 1906年 | ![]() | 法定古迹 | |
般咸道官立小学(原址为曰字楼女馆) | 1860年 | ![]() | 法定古迹 | |
戴麟趾康复中心南翼(原址为半山警署) | 1934年至1935年 | ![]() | 三级历史建筑 | |
基督教香港崇真会救恩堂 | 1931年至1932年 | ![]() | 一级历史建筑 | |
明爱凌月仙幼稚园(原址为嘉诺撒仁爱女修会的寄宿学校) | 1949年 | ![]() | 三级历史建筑 | |
域多利精神病院(旧华人精神病院主楼及职员宿舍) | 1920年代 | ![]() | 二级历史建筑 | |
磅巷台阶 | 约1860年代 | ![]() | 二级历史建筑 | |
中华基督教礼贤会香港堂前座 | 1914年 | ![]() | 三级历史建筑 |
著名地点、街道及建筑物
因西营盘邻近中环商业区,政府机构如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系办公室总部及许多跨国企业将办公室搬迁到西营盘。
私人屋苑
- 缙城峰(Island Crest),西营盘第一街8号
- 维港峰 (Upton),西营盘干诺道西178至180号
- 荟臻(The Met. Sublime),西营盘桂香街1号
- 西浦(Soho 189),西营盘皇后大道西189号
- 星钻(The Nova),西营盘第三街88号
- 丽华楼(Lai Wah House),西营盘桂香街12-16号(12-16 Kwai Heung Street)
- 明德山(King's Hill),西营盘西边街38号
- Kensington Hill,西营盘高街98号
- 高乐花园(Connaught Garden),干诺道西155号
- 西园(Westen Garden),西营盘第二街83号
- 均益大厦第三期(Kwan Yick Building), 西营盘德辅道西273号
- 缙城峰面向第二街的外墙,摄于郭兴里
- 缙城峰
- 维港峰
街道规划

西营盘是香港最早发展区域之一,1851年因为太平天国的关系,大量中国难民的涌入。当时政府为了安置这些难民,便开发西营盘一带,属香港第一个有规划的住宅区。西营盘巷里特色一直为人称道,目字形的街道,地势由低至高数起,横向的是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和「高街」,竖向的是西边街、正街和东边街,建筑物楼下为街舖楼上为住宅。旧时是地势愈高愈富有,住高街(第四街)的是家境优裕之人,再往上走如般咸道,就是半山区了。[6]。
干诺道西
德辅道西
德辅道西本来称为宝灵海旁西,是第4任香港总督宝灵所倡议的宝灵填海计划下的产物。德辅道西东面连接干诺道西,前称为三角码头一带,经过海味店云集的上环和西营盘,至屈地街一带止,西面连接的坚弥地城海旁。介乎皇后街与正街之间的一段德辅道西,是海味街的一部份[13]。
皇后大道西
1841年香港政府在香港岛西营盘至中环之间以移山方式建造第一条大马路,皇后大道于1842年2月落成通车,全长四英里,这亦是香港最早的填海工程。
第一街
第一街是早期西营盘发展的其中一部分。从南到北是高街、第三街、第二街及第一街;从西到东是西边街、正街及东边街。第一街西边连接薄扶林道,而东边连接东边街,长约250米,北部门牌为单数及在山坡上较低的位置。
第二街
第二街是早期西营盘发展的其中一部分。从南到北是高街、第三街、第二街及第一街;从西到东是西边街、正街及东边街。第二街西边连接水街,而东边连接医院道,长约450米。
第三街
第三街(英语:Third Street)是香港岛西营盘的一条单程行车的[街道]。第三街西东走向,西端起自薄扶林道69号B圣安多尼堂,东端至东边街近香港佐治五世纪念公园之西面,长约700米。薄扶林道圣安多尼堂至水街一段第三街曾称为炮台道,后来并入第三街至今。
高街
高街原称第四街,单线行车,可容小巴及私家车由东至西走向,有一行收费咪表路边泊车位,两边有行人道,西端连接薄扶林道,东端则连接般咸道,长约700米。另外,在英国的牛津大学亦有一条同样是东西走向的同名街道高街。
般咸道
般咸道是香港西半山的一条主要道路,大致为东西走向,西端连接薄扶林道及山道交界,东端则连接坚道、医院道及西摩道交界。大部份路段为双线双程行车。道路以第三任香港总督文咸(又称般咸)命名,总长度1.3公里。香港日占时期曾被改名为西大正通。
薄扶林道
正街
西边街
东边街
威利麻街
水街
交通
区议会议席分布
由于西营盘与石塘咀十分相近,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会以威利麻街、皇后大道西、东边街、高街、薄扶林道至宝翠园、西祥街及西祥街北为范围。
年度/范围 | 2000-2003 | 2004-2007 | 2008-2011 | 2012-2015 | 2016-2019 | 2020-2023 |
---|---|---|---|---|---|---|
皇后大道西以南,威利麻街、东边街以西, 山道以东(即第一街至高街沿线范围) | ||||||
威利麻街以西、皇后大道西以北、 般咸道、水街以东(德辅道西沿线范围) | 西营盘选区 | |||||
水街以西、皇后大道西以北至 皇后大道西坚尼地城海旁交界(德辅道西沿线范围) | 石塘咀选区 | |||||
皇后大道西以南(自皇后大道西山道交界计)至 西祥街及西祥街北以北(德辅道西沿线范围) | 宝翠选区一部分 |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注释
- 是故现址有街道名水坑口街(Possession Street)。
- 相对之铜纙湾的「东角」(East Point)。
- 位于第二街常丰里的福德宫庙内,有写着宣统元年的重修牌匾。
参考数据
- (PDF). [2021-08-19] (中文).
- . [2021-08-19] (中文).
- . [201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 (PDF). [2007-12-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12-03).
- . [2016-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4).
- . 明报. 2014-12-28 [2014-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古物古迹办事处. . 古物古迹办事处. [2015-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2006-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4).
- . [2008-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华侨日报 (第5页). 1967-08-29.
- . [2016-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9).
- . 明报. 2014-12-28 [2014-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信报. 2016-03-25 [2018-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外部链接
|
|||||
---|---|---|---|---|---|
|
|||||
葵青区、油尖旺区(以维多利亚港相隔) | |||||
离岛区 |
本区主要地方 |
湾仔区 | |||
区内其他地方 |
|||||
青洲 - 摩星岭 - 沙湾峡 - 龙虎山 - 西高山 - 太平山 - 炉峰峡 - 奇力山 - |
|||||
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