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珠林
《火珠林》,据传为五代末宋初麻衣道者所撰,赵宋时盛传其书,记述以钱代蓍之筮法,源出于《京氏易传》。其法称为火珠林法、文王课、纳甲筮法、六爻预测等,是以三枚铜钱求出卦象后,用五行、六亲之旺相衰弱、生克冲合断课,兼用六神及神煞辅助判断。
题解
火珠,为颇梨(梵语:sphaṭika,旧译颇梨,新译颇胝迦,又名为水精、水玉)一类,状如水晶的石英宝石。用于映日出火者,称为火珠、阳燧珠、日光珠;映月出水者,称为水珠、月爱珠、月光珠;能清浊水者,名水清珠[1][2][3]。《俱舍论》认为日宫下面是由火珠(梵语:taijasa)围绕,能热能照;月宫下面是由水珠(梵语:āpya)围绕,能冷能照[4][5]。佛教寺院以火珠作为塔顶的饰物,其周围以火焰图案装饰之[6][7][8]。此圆珠形体和火焰飞腾的火焰珠纹样式,也广泛表现在壁画、服饰、石刻、器皿、瓷器上[9]。
道教以火珠为内丹修炼之隐语[10][11][2]。如《仙佛合宗语录》:「火珠者,元精元气炼成金丹大药如火珠也」[12]。
林,泛指同类的人或事物荟聚之所[13]。汉魏晋以来的易占书,许多都以林为名,如《焦氏易林》、《郭氏洞林》之类,《火珠林》亦从其例[14]。
詹石窗认为火珠林的火珠之意即取法于道教内丹学,把卜筮同内丹修炼会通,如《火珠林·易中明义》(清刊本):「易者,在天为日月,在地为阴阳,在人为心目。炼其心而心自灵,修其目而目自见,先逢人事,后敷卦爻,人事变通,卦爻自晓,吉凶应验,历历不爽矣。」[15],而卜筮若要吉凶应验,就要同炼丹一样,炼心修目,锤炼心性,即可人天通感,灵验如神[16]。
赵为亮认为《火珠林》得名之故,在于“火珠”灵异,烛鉴万物,以神化卜筮之术;“林”字则揭示其生生不已、变化无穷之道,可以感格神灵,事来即应[17]。
版本
全本
- 名古屋市蓬左文库藏本《火珠林》,一册写本(年代:室町末期)[18][19]
- 小滨市立图书馆酒井家文库蔵本《六十四卦图》,一册写本[20]
- 藤原惺窝旧藏《周易卦火珠林》,一册写本(年代:室町末期)[21][22]
- 明万暦 《百家名书》的《新刻火珠林》[20][23][24]
- 清道光《百二汉镜斋秘书四种》的《火珠林》[20]
残本
- 日本真福寺藏北宋刊印《绍圣新添周易神煞历》一卷,包含了〈六十四卦火珠林并杂占解卦〉[25]
- 俄藏黑水城文献《六十四卦图歌》[17]
- 《永乐大典》辑出的引文(明朝刘世杰的《断易天机》亦包含了《火珠林》的引文)
一般市面所流传之《火珠林》为清代木刻本及其民国石印本的重排翻印,内容和编排皆与日本所藏的《火珠林》写本颇有差异。据赵为亮,《火珠林》有宋本与通行本之别,俄藏黑水城文献《六十四卦图歌》TK322、《永乐大典》的引文,属于宋本《火珠林》,通行本《火珠林》则成书于明末清初,宋本与通行清刊本彼此编排和内容差异很大,但主体思想与卜筮的方法理念并无二致[17]。
内容
《火珠林》源出于《京氏易传》(一说《京氏易传》为汉代京房易学,一说《京氏易传》非如宋人所说为京房易学,而是另一易学流派)[26][27][28],运用了五行理论以及纳甲数法,确定每卦的五行属性。术者用铜钱求出卦象后,确定卦的名称,找出其在八宫中的归属,进而推演卦象的世应、纳甲、五行、六亲、六神(又称为六兽)的关系,以断吉凶[16]。
后世通行的卜筮书,如程良玉的《易冒》、张世宝的《易林补遗》、曹九锡的《易隐》及丁耀亢、李文辉的《增删卜易》、王洪绪的《卜筮正宗》诸书,皆源出《火珠林》之法,再加以发挥。姚际隆的《卜筮全书》则收集了明代以前各式火珠林法的卜筮典籍。
考证
《火珠林》一书见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无名氏。今卖卜者掷钱占卦,尽用此书。」,马端临《文献通考》载《火珠林》一卷,《宋史·艺文志》亦载《六十四卦火珠林》一卷,皆无撰者。清刊本始题麻衣道者撰,据传他是五代宋初僧人,陈抟之师,精于相术[29]。然而清刊本《火珠林》引有元朝萧吉文的《卜筮元龟》,因此有人认为《火珠林》一书(清刊本)是后人假托麻衣道者名号附益而成[30][17]。
赵为亮认为通行本《火珠林》当是明末清初时书,宋本《火珠林》成书当在唐末宋初,两书作者的姓名已不可考[17]。
俄藏黑水城文献 《六十四卦图歌》,据介绍是北宋初年写本,因避讳宋真宗赵恒之名,其内文将恒卦改称常卦[31]。
和周易的区别
《周易》基本上是以阴阳概念为基础而发展,由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自成一套体系。《火珠林》则转而将易卦和五行生克接合,其所运用的纳甲之法,也将易卦和干支连系起来[32][33]。因此,原始的《周易》占卜是用与阴阳消长变化有关联的卦爻辞、卦象解释吉凶,但《火珠林》不看卦爻辞,而是用五行、六亲之旺相衰弱、生克冲合判断吉凶。
对于《火珠林》一书,赞誉者,如朱熹谓「许多道理,依旧在其间」,胡煦称「每有征验、咸有奇中」;批评者,如赵汝楳谓该书弃辞屏象,「学圣人者宜谨所从」;强烈抵制者,如王夫之评为「鬻技之陋术」[17]。
参见
- 文王课
- 京氏易传
参考文献
-
《四分律》:「诸比丘于阿兰若处以火珠出火」
《十诵律》:「有一比丘住,是比丘以颇梨珠出火。时贼住彼处,见比丘珠中出火,作是念:「必是毘琉璃珠。」贼即语比丘:「与我此琉璃珠。」比丘答言:「善人!我无琉璃珠。」……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已,语诸比丘:「从今不得畜月珠、日珠。」」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长者曰:「仁住于此,我与日光珠令常得火。」答言:「长者!佛未听许。」答曰:「佛大慈悲必听受用。」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须日光珠者,听畜随时出火。」……佛言:「此之贵珠不应示贼,应与其火。如日光珠,月光亦尔。」」
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火珠,即水精珠,日光照之,用艾引火」
栖复《法华经玄赞要集》:「能净心等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此珠有三种。一阳燧珠,将映日而得火,由有信故,将对智而能生无漏道火。二者,月爱珠,将对月而出水,由此信故,能令众生得月性水也。三水清珠,能清浊水故,将此信心,投不信心中,能清不信,性水浑浊故。」
《翻梵语》:「钵法,颇梨旧译曰。应言颇致杆,谓白珠水精火珠。声论正外国音应言肆颇底柯,翻为水精。案:白珠、水精、火珠不容多物共一名。甞闻颇梨珠一物,有多色。」
《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林邑》:「﹝贞观﹞四年,其王范头黎遣使献火珠,大如鸡卵,圆白皎洁,光照数尺,状如水精,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 - 李显光. . 第二届中华文化与天人合一国际研讨会. 2015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 邱韵如. (PDF). 中华科技史学会学刊第. 2020, 25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5).
- 《阿毘达磨俱舍论》:「日轮下面颇胝迦宝火珠所成,能热能照;月轮下面颇胝迦宝水珠所成,能冷能照。」
- . .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日天子宫殿也。立世阿毘昙论日月行品曰:「从阎浮提地高四万由旬,此处日月行,半须弥山等游干陀山。是日月宫殿团圆如鼓,(中略)是日宫者,厚五十一由旬,广五十一由旬,周回一百五十三由旬。是日宫殿,颇梨所成,赤金所覆。火大分多,下际火分复为最多,其下际光亦为最胜,是其上际金城围绕。(中略)人非人等,龙树草木,及诸杂花莫不必备。(中略)是宫殿说名修野,是日天子于其中住,亦名修野。」
- 佛光大辞典. .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灯市口东有二郎神庙,其庙面西,而晓日初出,辄有金光射室中,似乎返照。其邻屋则不然,莫喻其故。或曰:「是庙基址与中和殿东西相直,殿上火珠宫殿金顶,古谓之火珠。唐崔曙有明堂火珠诗是也。映日回光耳。」其或然欤?」
- 日本国语大辞典. .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朱一. (PDF). 东南文化. 2006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5).
-
《重刋道藏辑要·五篇灵文》:「重阳注曰:初炼丹时先须神照坤宫,以火炼药,以神驭气,待真气发生后,守干宫悬胎鼎内,结成玄珠炼成大药吞入腹……『当以阳燧、方诸水火感通之理推之自得』。阳燧火珠也,太阳正宫以火珠向日燧之。方诸水珠也,太阴正宫以水珠向月珠之。天地悬隔之远,一刻之中,自然得水火也。彼物受气之徧,尙能感通日月得水火于顷刻之间,何况人为万物之灵根乎?静定之中岂不感通身中妙化而结成金丹也哉」
《法海遗珠·奏传混炼法式·存神行用》:「须臾见万神皆星辰样无数,引上金楼玉室,存心如大火珠样,天火炎炎,火珠口含,一露珠滴落真人身上,从此引诸神并从口入珠内,珠楼中说经」 - 萧进铭. .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教育部. . .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 张家胜. . 2009.
- . 心一堂: 香港. 2021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 詹石窗. .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 赵为亮. . 周易研究. 2022, 1.
- .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全国汉籍データベース. [202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 .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 .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卧游堂. .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上海图书馆古籍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 [202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 . 全国汉籍データベース. [202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 严绍. .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 江弘远. . 2006 [202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2).
- 黄启书. (PDF). 台大中文学报. 2013 [2023-04-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17).
江弘远承沈氏观点而申其说从其说,其后更针对坚信《京氏易传》者之批评,申述多篇论文,转而提出:今本《京氏易传》可能是前京房之筮法转为民间秘传之本。但这些主张,随即又遭到支持《京氏易传》之学者强烈反驳
- 许朝阳. . 国文学报. 2011, 20: 1-27 [202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1).
- 梁伟贤. (PDF). 汉学研究. 2016, 34 (4): 131-164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6).
- 许仲南. (PDF). 兴大中文学报. 2016, 40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20).
- 吴伟明. . 中国学术年刊. 2021, 43: 1-23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易学网. . [2023-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 易学网. . [2023-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