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牙
做祃,又称祃祭、尾祃、做祃,是指传统中,每个月两次的土地神祭祀活动,因民间认为土地神是地方的财神,能够保佑商家生意兴隆,高朋满座,客似云来[1]。而有别于旧历初一、十五祭祀一般神祇,土地神的祭祀日为每月的初二、十六,称为「做祃」,商家大多会作祃,主要以三牲(鸡肉、猪肉、鱼肉)等肉类祭品祭拜土地神。

一般以二月二日土地神诞日为起点,开始「做祃」,称为「头祃」[2],然后一路做到十二月十六,则称为「尾祃」[2],现代后按时做祃逐渐减少,但年末的尾祃仍然留存,也就是演变为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年尾宴,特别是福建、台湾一带风气最盛。
八月十六日的作祃由于近于中秋节,故通常与中秋节合并祭祀。古代中国商家「做祃」完,总会把祭拜过土地神的肉类,分送给员工食用,俗称「打祃祭」。
典故缘由
牙祭为古代出兵时祭拜军旗(军营的大旗,因旗竿上一般以象牙为饰,故称「牙旗」)之神,所行「祭旗」礼,祈求旗开得胜之意,《宋史‧礼志》:「祃牙」系「『祃』师祭也。军前大旗曰『牙』,师出必祭,谓之『祃牙』」(「祃」音「骂」,ㄇㄚˋ ) 。宋朝「节帅署」基层人员收入微薄,每月初一、十五祭「节堂」中的「旗纛 (「纛」音「到」,ㄉㄠˋ )后,初二、十六后有祭旗的胙肉可以分,称为「打牙祭」,一个月有二次,一年共有廿四次。明代各卫所皆有旗纛庙,京师与诸侯王的幕府亦有,因卫所亦是地方行政单位,大至上以望朔祭祀六纛之神及军旗(宋以后改牙旗)为日常祭,为古礼《礼记•王制》之祃祭,唐代多祭轩辕,宋代多祭蚩尤。明代最为兴盛,全国各卫所旗纛庙约两千余座,于同时间各地府州县学,及卫所儒学,亦办射礼,古代民居除县城外,驻军所在地亦为重要聚落,若出征之祃祭为最高规格的太牢,是古代巫、道、儒、兵共通的礼仪。
「祃牙」习俗由军中传播到民间,慢慢由古代战场祭旗礼演变成民间商场上的「牙祭」。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做「牙祭」。毕竟对商人而言,商场有如战场,商场在新的一年开市首日,即仿效军队祭拜牙旗之大礼,自然也是求得业务胜利开展,早年,竞争激烈的各商店只除夕、正月初一「休市」停止营业,正月初二即营业,谓之「开市」,称「开牙」、「开头牙」。希望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古代民间生活清苦,平日以蔬食为主,祭神日才有机会吃肉,清乾隆时期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描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3]。年底十二月十六日最后一次也最盛大的「牙祭」,又称为「尾牙」,祭神完毕以后,以祭肉分给有战功者,到了商界就比如业务优良的店员等给予绩效。虽然工人、农家先前没有做牙的习惯,但到了现代工商社会后农民陆续入城,大多人也打开自己的生意,演变成老板犒赏员工一年辛劳,设宴邀请聚餐,而「头牙」也改为旧历二月初二。
台湾则流传一个民间说法,古代买卖交易皆会在每月的月朔、月望择一地点进行,称为「互市」。在互市时人们会以肉类祭拜市场的「福神」(即今日的土地公),祭毕,则以祭祀用的肉类烹饪,设宴款待职员与客人,用以联系客户感情并慰劳职员、佣人的辛劳,这样的行事称之为「互祭」。后将「互」讹写成「牙」,故称为「牙祭」。
在台湾及港澳华人聚居之地,仍保有「牙祭」的习俗。中国大陆做牙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流行,由于文革「破四旧」之故,加上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从商者稀少,「牙祭」习俗不但没有如台港等资本地区随着市场逐渐兴起,还已经消失。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台商、港商年底时会依照习俗,请中国大陆地区当地员工吃「尾牙」,感谢麾下将士一年之奋斗,报告公司展望与发放福利(通常除了金钱也有奖品),有些大陆企业也开始效仿设宴,习俗有恢复并传递到全国范围的情形,不过是称为「新年晚会」、「年度盛典」等,渐渐已经成为华人企业文化[4],特别是华南、江浙以前商帮出名的地区,比排场的气魄也逐渐盛行,但多数已失去祭神的初衷,只保留犒赏、祝福、鼓舞士气的意义。海外的经贸华人,祖籍多是闽粤地区,在东南亚也留有此习俗,但已经有所变化,星马等地则称之为“收工酒”,也是老板为了犒劳和答谢员工一年来的付出的一个聚餐。这当中必吃的菜肴便是“捞生”,是马来西亚独有的特色。[5]
尾牙



尾牙又称「尾祃」或「美祃」。在华人传统上,是一年里最后一次祭拜土地神的日子。
尾牙祭祀土地神的时间,多选在旧历十二月十六日的下午开始祭拜,拜土地神时,供桌惯设于土地神神像、神位或神明彩前。
台湾民间信仰有拜地基主之风,所以供桌得另外再设于门口,或后门、厨房处。
祭拜土地神的供品可备三牲肉类(普通三牲:鸡、猪肉、鱼,或以肉干、火腿等代猪肉,以鸭、鹅、鸽等代鸡,鱿鱼代鱼等)、四果(番茄与番石榴之外的四样水果),应节的供品,与头牙时同样都是「润饼」,以润饼皮包豆芽菜、红萝卜、笋丝、豆干丝、肉丝、香菜,再裹上花生粉等,即成润饼。
祭拜地基主供品,传统则以数个碗分盛菜饭祭之,俗曰「五味碗」,而现代人求简,多以便当和零食奉之。
在台湾北部,尾牙的应景食品是刈包、润饼,而中南部尾牙应景食品只有刈包。由于刈包形似皮包,而润饼又像是用纸包覆着铜钱,因此商家或公司、工厂惯用于一同祭拜土地公后食用。有吉祥富润之寓意。
尾牙餐会
尾牙的习俗在闽南人所居住之地区十分盛行,对很多人而言,过了尾牙就可以等着过年了。在尾牙时多数企业、机关、学校、公家部门,保留了古时「牙祭」传统,都会由资方宴请员工,一些公司还会举办各类活动或进行抽奖、模仿秀、魔术、歌舞表演或者艺人献唱等余兴节目慰劳员工一年辛劳,俗称「尾牙秀」,部份大型企业的尾牙会成为媒体关注报导的焦点。尾牙当天企业老板也会对员工发放工资和年终奖金。一般来说,当年积欠的薪水,都要在当天全部发放。
而香港某些传统行业(如参茸海味批发商人)也保留了「尾牙餐会」此种习惯。
尾牙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倘若公司决定在新的一年解雇某位员工,在尾牙的宴会上,会把菜肴中鸡的嘴指向他(或由老板亲自将一块鸡夹到某位员工的饭碗中),让他有被开除的心理准备。所以尾牙的鸡叫作「无情鸡」。闽南语厦门话与台湾话的俗语称,「食头牙撚嘴须,食尾牙面忧忧(白话字:chia̍h thâu-gê lián chhùi-chhiu ,chia̍h bér/bé/bóe-gê bīn/bǐn iu iu)」(头牙聚餐捻着胡须大快朵颐,尾牙聚餐时就只能露出无奈的表情)。而近年来,由于劳工权益擡头,劳资双方都希望能关系和谐,所以「尾牙餐会」时,一般都会将「鸡头」朝上,甚至斩去「鸡头」,以免鸡嘴指向任何一位员工。
理发双倍价
有些台湾和香港的理发店会在尾牙之后涨价,到农历过年完开工后,才恢复原价。故尾牙前,多数民众都会赶往理发。
参考数据
引用
- 《台湾省通志》:「土地公亦为商人所崇拜之财神。商家例于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馔祭祀土地神,曰作迓(或牙),又曰迓福,即迎接福运之意。」
- 《台湾省通志》:「二月二日之迓礼,曰头迓;十二月十六日之迓礼,曰尾迓」。
- 《增订台湾旧惯习俗信仰》,作者:铃木清一郎,冯作民 译,众文图书公司
- http://www.58eventer.com/college/details-914.html
- . [2020-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来源
- 苏同炳,历史广角镜,ISBN 9570512512,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4月1日
- 朱振藩/文、陈怡玮/摄,味外之味,ISBN 9789866377242,印刻出版社,2009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