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

学名),在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经常采用的写法,而中国大陆台湾[1]则使用,是茄科茄属[注 1]的一种植物。番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现作为食用蔬果已被全球广泛种植,同时具医疗效用,是茄科开花植物的模型生物之一[4]

番茄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 茄目 Solanales
科: 茄科 Solanaceae
属: 茄属 Solanum
亚属: 番茄亚属 Tomato subgenus
番茄 S. sect. Lycopersicon
种:
番茄 S. lycopersicum
二名法
Solanum lycopersicum
L., 1753
平均地区产量 (kg/英亩)
红番茄
每100 g(3.5 oz)食物营养值
74 kJ(18 kcal)
3.9 g
2.6 g
膳食纤维1.2 g
0.2 g
0.9 g
维生素
维生素A equiv.
(5%)
42 μg
(4%)
449 μg
123 μg
硫胺(维生素B1
(3%)
0.037 mg
烟碱酸(维生素B3
(4%)
0.594 mg
吡哆醇维生素B6
(6%)
0.08 mg
维生素C
(17%)
14 mg
维生素E
(4%)
0.54 mg
维生素K
(8%)
7.9 μg
膳食矿物质
(3%)
11 mg
(5%)
0.114 mg
(3%)
24 mg
(5%)
237 mg
其他成分
94.5 g
番茄红素2573 µg
Link to USDA Database entry
参照美国标准的相对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来源:(英文)美国农业部营养
番茄果实与剖面图

名称

书面语及写法

在汉语中,“茄”为书面语,“茄”为异体字写法[5],草字头的“茄”在除了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地区中都非常常见,在台湾,其出现频率甚至远超正统写法的“茄”,而在中国大陆则统一成“茄”。

在中国北方的汉族聚集地,也称为“西红柿”,部分地区口语上称为「洋柿子」,甚至于简称“柿子”,但西红柿实际上并非柿子

番茄的“”这个字源自其外来之义,同番石榴番麦等,但亦作草字头的“”,中华民国教育部修订的《国语辞典》在「蕃」字条下云:“来自外国或外族的,通番,如茄、薯。”换言之番茄的意思就是「外来的茄子」,西红柿的意思则是“西方来的红色柿子”,但仅是因为其外形像柿子,而非现代科学的分类。

汉语方言

澳门,以前澳门人会将番茄称作“大孖地”[6]台湾习惯以日本外来语发音直称为 "tomato"。少数北部人将番茄称作“臭柿仔”(tshàu-khī-á)。

在闽南(福建泉州厦门等地,包括金门)一带,将番茄称作“柑仔得”[7]。与南台湾称作的“柑仔蜜”(kam-á-bi̍t)同样源自菲律宾语言中的Kamatis。

英语词源

番茄的英语单词“”源自西班牙语“”,西班牙语词源于纳瓦特尔语词“”[ˈtomat͡ɬ]。该词最早出现于1595年。[8]

墨西哥原生的酸浆果(“tomatillo”)在纳瓦特尔语语中叫作“”,意思是“肥胖的水”或“肥胖的东西”。[9][10] 当阿兹特克人开始种植这种大一些的红色的安第斯山脉果实时,他们叫这些新的品种为“xitomatl”(或“jitomates”)(发音:[ʃiːˈtomatɬ]),(“有肚脐的丰满的东西”或“有肚脐的肥胖的水”)。当西班牙人征服特诺奇提特兰后,他们使用名字“tomate”将其(“jitomates”)输送到世界其它地方,所以许多语言使用与“tomato”(“tomate”)类似形式的词汇来指代红色的番茄,而不是绿色的“tomatillo”。 该词最早出现于1595年。[9]

学名及争议

生物学二名法中, 在1753年林奈氏 的书「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中,番茄拉丁语被解释为「wolfpeach」,其中狼来自lyco,而桃子来自persicum。现今仍把野生未驯化的番茄称为狼桃,如日本高知县四万十川的农特产即为狼桃。 其的名称“lycopersicum”意思是“狼桃”,源自日耳曼狼人传说。传说中,巫师和巫婆在药水中使用颠茄把他们自己变成狼人,番茄是一种近似的但是大一些的果实,所以当番茄来到欧洲的时侯被叫作“狼桃”。[11]

然而,番茄的学名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更动。现在的学名Solanum lycopersicum是林奈所起,但1768年,菲利普·米勒认为番茄应当自成一属,定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虽然这个名称侵犯了林奈的命名权,但其使用颇为广泛,更于1983年成为保留名称,而且在部分分类法中,若马铃薯和番茄不在同一属,则番茄用此学名。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正如林奈当年的做法,番茄和马铃薯分为同一属是正确的[12]

历史

番茄原产于中美洲,最早的栽培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西班牙传教士德萨阿贡详细记载了阿兹特克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兰(今墨西哥城)市场上售卖各种番茄及制品的盛况[13]。埃尔南·科尔特斯则是第一个将番茄带回欧洲大陆的人。最早关于食用番茄的记载则来自意大利医师马蒂奥利(Pietro Andrea Mattioli)[14],他在1544年称番茄可以像茄子一样切开后用油炒制,佐以盐和胡椒食用。当时正值西班牙殖民高峰期,故番茄亦随着西班牙人的脚步传到了加勒比海和菲律宾,并在16世纪中后期进入中国。

在英国,最早由医生约翰·杰勒德在16世纪90年代种植番茄[15]。由于番茄属于茄科,他便认为番茄有毒,这一看法在英国和北美殖民地广为传播,一直到18世纪中叶才得以澄清。到19世纪,番茄已经成为英国街头随处可见的蔬菜。

在北美殖民地,番茄最早种植于1710年,但并不广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番茄在植物学上是果实(英文:fruit),但美国最高法院在尼克斯诉赫登案中将番茄归类为蔬菜而并非水果(英文:fruit),因番茄大多用于主菜而非甜点故。

形态

一年生草本,通常分为:普通、樱桃、大叶、梨形、直立番茄五变种。按植株分有限生长和无限生长两类型。

半蔓形或半直立的茎,密被腺毛,散发特殊气味,叶片为羽状复叶深裂;总状或聚伞花序,黄色花;扁圆、圆或樱桃形浆果,红、黄或粉红色;灰黄色肾形种子,有毛茸。

番茄肉质多汁液。

品种

番茄的品种众多。多数品种的果实是色的,也有一些是绿粉红色,甚至还有带彩色条纹的番茄。小到樱桃小番茄,大到直径有十几公分牛排番茄

新鲜的番茄
番茄的种类繁多
有机自种番茄
发芽中的番茄
香港某茶餐厅的蕃茄猪饭

一般种植番茄可分为三种用途:煮食用、鲜食用和加工用。

  • 煮食用的番茄为:
  • 鲜食用番茄基本上都是小果番茄:
    • 牛奶番茄
    • 圣女番茄
    • 金童番茄
    • 玉女番茄
    • 桃乐丝番茄
  • 加工用番茄主要用来加工成各类食品的。

巨无霸蕃茄

英国《每日邮报》在2015年1月24日报导称,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经过20年的研究,成功培育出了名为「Gigantomo」的巨无霸蕃茄,单个果实平均为1.5至2公斤左右。

食用

现代农业种植的番茄品种经过筛选,其未熟果及叶中毒素[16],主要作为蔬菜食用。由于内含酸性物质,番茄容易罐装保存,番茄酱番茄汁番茄沙司也是常见的加工制品

番茄种子内含脂肪,可以提炼食用油,还含有糖份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番茄的主要甜味成份是葡萄糖果糖,而酸味主要成分是柠檬酸苹果酸

红色番茄富含番茄红素胡萝卜素;橙色番茄的番茄红素含量偏少,但胡萝卜素含量更高,口感偏甜,更适宜作为水果食用[17]

番茄更可烹饪出许多美味佳肴,最常见的有番茄炒蛋、番茄汤、番茄沙律、醋渍蕃茄等[18]

现代的大番茄(例如牛番茄)在定义上为蔬菜,而小番茄(例如玉女番茄和圣女番茄等品种)则为水果。

种植分布

2019年全世界生产番茄1.81亿吨,其中中国为6280万吨,印度1900万吨,土耳其1280万吨,分列前三位[19]

注解

  1. 原为“番茄属”(属名Lycopersicon),后因分子遗传学的进步,又被并入茄属内。[2][3]而原番茄属现改成“番茄组”(Solanum sect. Lycopersicon)。

参考文献

  1. .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22-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3) (中文).
  2. .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3. .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7).
  4. 《自然》 要览:番茄基因组被测序"https://www.natureasia.com/zh-cn/nature/highlights/3426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 . WebMD.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中文(台湾)).
  6. .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009-07-14] (中文(中国大陆)).
  7. .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8. . The Spruce Eats. [2021-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英语).
  9. . Home cooking. [2013-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10. .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9).
  11. Hammerschmidt, D.; Franklin, M. . Journal of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Medicine. 2005, 146 (4): 251–252. PMID 16194687. doi:10.1016/j.lab.2005.08.010.
  12. Peralta, Iris E.; Spooner, David M. .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1, 88 (10): 1888–1902. ISSN 1537-2197. doi:10.2307/3558365 (英语).
  13. Coe, Sophie D.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KVbCgAAQBAJ&pg=PA117. 2015-08-12 [2021-09-13]. ISBN 978-1-4773-09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31) (英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4. Internet Archive, Andrew F. . Columbia, S.C.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http://archive.org/details/tomatoinamericae00smit_0. 1994. ISBN 978-1-57003-000-0.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5. Andrew F. Smith, op. cit. p. 17.
  16. 圣女果(Solanum lycopersicum var. cerasiforme)番茄碱含量特多。"High R-tomatine content in ripe fruit of Andean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Var. cerasiforme : developmental and genetic aspects.",Rick, C. M., Uhlig, J. W., Jones, A. D.; ; Proc. Natl. Acad. Sci., 1994; 91, 12877-12881. 未成熟的蕃茄含澳洲茄边碱
  17. . 光明网. 大众养生网. 2016-09-08 [2016-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18. . 美食杰. [201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19. . www.fao.org. [2021-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0).
  • 《番茄遗传学》,余诞年,1999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 7-5357-2425-6

外部链接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番茄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