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簡稱特区,是指一個國家內为特别的目的、或区别于其他地方行政單位,而设立的自治地方或地區行政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

省级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
分類省级行政区
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
創建法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创建时间1997年
數量2个[1](1999)
下級(香港)、堂区(澳門)(非政权性区域组织)

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有兩個相當於省級的特別行政區,即香港澳門。澳門原為中国明朝領土,後被葡萄牙所佔領;香港則原為中國清朝領土,后被英国先后割让香港岛九龙半岛)及辟为租界新界)。兩地與中國本土分治的政治格局維持至20世紀後期。

由於香港新界地區的租期至1997年屆滿,衍生了香港前途問題。此时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故藉兩者之間開展了香港前途問題的談判。根據1984年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和1990年頒布的《基本法》,香港主權由英國交还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權後,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2]。中國政府並在澳門回歸后,使用同樣的方法,成立「澳門特别行政區」,實行澳人治澳及高度自治。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有:

特別行政區是在一国两制原则下於各方面(除国防外交)实行高度自治,其國內法律基礎是基本法、國際法律基礎為《中英聯合聲明》和《中葡聯合聲明》。

高度自治

1981年,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应因台湾问题,提出统一台湾后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构想。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该条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中保持不变,是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法源

根據香港澳门基本法第十二條,特別行政區是在必要時得設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中國省級行政單位是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域,目前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與省、自治區、直轄市同屬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區域。 [3][4][5][6]特別行政區的最高首長稱作為行政長官(俗稱“特別行政區首長”,簡稱「特首」)。港澳特區的官員必须分别由港澳出身的人士擔任。

國籍

根據香港法例澳門法例香港人澳門人不一定是中國籍,而可以是英國籍、葡萄牙籍或其他國籍。任何国籍人士只需要持有效旅行證件進入香港或澳門、通常居於當地連續七年或以上,並以香港或澳門為永久居住地,即可以成為香港或澳門永久性居民[7]

香港、澳门与中國內地的比較

內容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国大陆
國旗和區旗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國徽和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憲法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司法首腦 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 澳門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院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部長
法律框架 基於英美法系香港法律 基於大陸法系澳门法律 基於社會主義法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行政機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澳門特别行政区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政府首脑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長官 澳門特别行政区行政長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務院總理
最高立法機關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别行政区立法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最高监察機關 廉政公署 廉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终审裁判机关 香港特别行政区終審法院 澳門特别行政区終審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檢察機關 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 澳門特别行政区檢察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机关 香港警務處 警察總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治安 香港警察 澳门警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
軍事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貨幣管理機構 香港金融管理局 澳門金融管理局 中國人民銀行
貨幣 港元 澳門幣 人民幣
官方語言 粵語英語普通話 粵語英語葡萄牙語普通話 普通話
官方文字 繁體中文英文簡體中文 繁體中文英文葡萄牙文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道路通行方向 左行右 右行左
對外事務 有限(對外交、防務等国家行为司法管轄權 全權
駐外機構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内地海外
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臺灣
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
外交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護照 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 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
護照簽發機構 入境事務處 身份證明局 国家移民管理局
奧運會代表團 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香港代表團 不設(亚洲运动会另设亞洲運動會中國澳門代表團 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代表團
國籍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含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国籍法在香港澳门实施的特別解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居留权 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香港居留權 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澳門居留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
实际管轄範圍
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澳門半島氹仔路環路氹城

中國大陸海南島南海諸島

县级特別行政區

特别行政区
分類林业行政管理机构
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
創建法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创建时间1968年
數量1个(2015)
應用範圍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级政府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下級臥龍鎮耿達鄉

除了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中國内地在地方行政上也具有名為“特别行政区”的單位,但其性質則與前者甚為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还设有县级的韶山特别行政区、庐山特别行政区、雙湖特別行政區。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汶川縣臥龍特別行政區成立,同年7月改名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與保護區管理局合署辦公。臥龍特別行政區是四川省的一個特殊政區,現有人口5343人,由臥龍鎮耿達鄉組成,行政區劃屬汶川縣,由四川省人民政府管辖,但實際管理則是由四川省林業廳負責。臥龍特別行政區的轄區與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全重合。

六枝特區

1964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負責六枝、盤縣水城等地的煤炭勘探、礦區建設工作。1965年4月29日,成立六枝礦區,礦區人民委員會駐六枝,歸貴州省管轄。1966年2月22日,經中共中央、國務院中發(1966)第119號文批准,六枝縣普定縣鎮寧縣劃出八個公社設置六枝特區,六枝縣復名郎岱縣。1967年底,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從六枝遷到水城,將指揮部改為六盤水地區革命委員會籌備領導小組,六枝特區劃歸六盤水地區領導。

台湾特別行政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两岸分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未放弃对中华民国实控地区的主权主张。该地区以台湾岛澎湖群島为主体,有金马东沙外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行政区划体系中,大体沿用中華民國行政區劃的划分。法理上,台湾岛、澎湖列岛屿为台湾省。其余分属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1981年9月30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與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以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建议由两岸执政的两党举行对等谈判。1982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就叶剑英的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从宪法层面对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予以确认。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国新澤西州薛顿贺尔大学教授楊力宇時提出[8]

1992年10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即积极促进祖国统一。我们再次重申,中国共产党愿意同中国国民党尽早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在商谈中,可以吸收两岸其他政党、团体和各界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9]

邓小平對於未來兩岸统一以后的政治構想,是以省級特别行政区的方式管理台灣,但台湾比香港澳門更具有自治權,如軍隊、外交、司法、政治制度等,被归为鄧小平理論的一部份。確立政府的態度,首先尊重維持現狀,其次統治為基本路線。但这种构想当前则不为台湾民众所广泛接受。而依據2011年國立政治大學和2013年TVBS等机构所做的民意調查,皆显示大部分台湾人支持“維持現狀”[10][11]

2017年,根據台灣自由時報引述香港傳媒報導,有學者建議在廈門設立「台灣特別行政區籌委會」,來作為試驗「台灣特區護照」,以此開始漸進式的解決台灣問題。[12]

直至2022年4月,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顯示有52.8%民眾認為要台灣獨立,另有22.4%民眾是期盼「維持現狀」,僅11%民眾認為要「兩岸統一」。

中華民國

曾設立的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曾設置若種特別行政區,通常作為行政區預備改制前的過渡性區劃。大致可歸類為:

抗日战争期间,日占区的日伪政权亦有设置特别行政区劃。如伪河北省设置的真渤特别行政区真定行政区。此类行政区隶属于,下辖。有当代研究者認為,“与相比,军事色彩更浓”[13]:147

特别行政区性质后继建制设置年份所在位置(地圖)
察哈爾特別區建省前行政區劃察哈爾省1914
綏遠特別區綏遠省1914
熱河特別區熱河省1914
川邊特別區西康省1914
海南特別行政區不適用[註 1]1949
威海衛行政區外國歸還領土抗戰勝利後改為威海衛市,為山東省省轄地區1930
東省特別區九一八事变后,中東鐵路沿线地区被日军满洲国占领1924
陝甘寧邊區地方武裝割據區域1947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國民政府認定為非法叛亂區域1937
蒙古地方歷史文化或地理環境特殊不適用[註 2]1928

未設立的特別行政區

澎金馬離島特別行政區:中華民國未來規劃走向中,曾出現六星計畫。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候选人謝長廷認為各縣市的國際能見度都很低,依各地的行政區編制,地方的人才以及能力也不足,主張將臺灣分成六大地區(省或州),再加上澎金馬合併為離島特別行政區,中華民國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大幅地躍升。而另外前中華民國副總統呂秀蓮提出過「四省兩特雙首都」的規劃,其中也包括澎金馬離島特別行政區。但最終並未實現該計劃。

山地特別行政區:前中華民國副總統呂秀蓮曾提出「四省兩特雙首都」主張,是以河川流域劃分為北、中、南、東四個行省,設置山地與離島兩個特別行政區。但最終皆未實現該計劃。

更多國家的特區

主权国家政治体制特别行政区拥有的特别行政区现况區旗區徽地图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党执政共和制新义州特别行政区新義州于2002年9月12日设立了新义州特别行政区。後降格為北韓內閣轄下的經濟特區。
 古巴社会主义共和制青年岛特区位于阿尔特米萨省(原哈瓦那省的一部分)正南,距古巴岛100公里,青年岛及附近小岛属青年岛特区管理,不属于任何省(青年岛特区辖区除青年岛本岛外还包括附近的一些小岛如南长岛等)。该特别行政区属于古巴共和国政府直辖。
 印度尼西亞 总统共和制 亞齊特区 印度尼西亚的高度自治的自治地方
日惹特区
雅加達首都特區
巴布亞省
西巴布亞省
 马来西亚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吉隆坡 聯邦直轄區馬來西亞联邦政府管辖的一級行政區,由吉隆坡纳闽布城三个地区组成。吉隆坡联邦直辖区于1974年成立;纳闽布城随后于1984年和2001年相继成立。


这三个联邦直辖区由联邦政府下的联邦直辖区部直接管辖,不属任何州属,因为种种原因而被从原属州属划分出来。吉隆坡作为马来西亚首都,布城是联邦政府的行政中心,纳闽是联邦政府设立的离岸金融中心。吉隆坡和布城为雪兰莪州内飞地,纳闽则是沙巴州沿海岛屿。[14]

纳闽
布城
 老挝社会主义共和制賽宋本行政特區老挝东北部的一个省。首府班蒙查。下分5县。1994年自万象省和川圹省分出,2006年解散该省,复归两省。

2013年12月31日复设省。

 緬甸单一制总统共和制緬甸掸邦第一特區缅甸联邦共和国自治区掸邦果敢佤邦享有高度自治权。
掸邦东部第四特区
內比都聯邦區
佤自治州
 大韓民國总统制单一制共和国济州特别自治道2006年韩国政府首次向市、道一级地方政府之一的济州道赋予高度自治权,并废除各种限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济州道建设成为东北亚中心国际城市。
 俄羅斯 联邦制半总统制共和国 加里宁格勒州俄罗斯联邦外飞地,享受特別稅務政策和入境政策。
 克里米亞共和國2014年克里米亚归属公投后加入俄罗斯联邦,享受特別稅務政策和入境政策。成为经济特区乌克兰对该地声称拥有主权
 烏克蘭 单一制半总统制共和国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美國联邦制总统共和制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特区直屬美国聯邦國會,不屬於任何美國州份
 伊拉克联邦制议会共和制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該地區包括艾比爾蘇萊曼尼亞代胡克省哈拉卜賈四省,東鄰伊朗,西鄰敘利亞,北接土耳其,南接伊拉克其他地區,位於整個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南部。
該地區由庫爾德斯坦自治區政府管轄,首府設在最大城市艾比爾。
 联邦制委员会制共和国布尔奇科特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一个联邦特区,名义上属波黑联邦塞族共和国共同管辖,但是事实上该区的地位却等同于第三个政治实体,因为该区具有等同于其他两个政治实体的相同权力,并且直属于波斯尼亚政府黑塞哥维那政府主权所管辖。
特区设立于2000年3月,该区面积493平方公里,波斯尼亚内战前人口有87,332人(1991年)。首府布尔奇科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澳洲首都领地澳大利亚首都领地的政府首脑是首席厅长,相当于各州的州长(总理)。
和澳大利亚其他领地不同,首都领地不设代表联邦总督的领地行政官,而由联邦总督直辖。与其他联邦州不同。
 苏丹总统制共和国达尔富尔苏丹共和国达尔富尔地区权力机构负责管理,实行自治,管辖东达尔富尔西达尔富尔南达尔富尔北达尔富尔中达尔富尔五个州。

 摩尔多瓦议会共和制单一制德涅斯特河沿岸自治领土单位
摩尔多瓦单方面设立的行政区划并对该地声称拥有主权,实际上从未统治该地区(详见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
加告兹自治区
 奈及利亞联邦制共和国联邦首都特区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所在的首都區,1976年成立時是納薩拉瓦州尼日爾州科吉州的一部分。聯邦首都區位於奈及利亞的中心地區。不像該國各州一樣首腦是選舉出來的州長,聯邦首都區由聯邦首都區政府管理,其首腦是由奈及利亞總統直接任命的部長。

主要国家特别行政区、外属地概况

屬地和特別行政區 所屬國家 區域 人口[15] 面積(km²)[16]
 香港特別行政區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亞洲 7,304,100 1,105.6
 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亞洲 649,100 30.4
 圣诞岛   亞洲 2,205 135
 科科斯(基林)群島   亞洲 596 14
 奥兰  芬兰 歐洲 29,013 6,784
 法罗群岛  丹麥 歐洲 49,192 1,399
 斯瓦尔巴  挪威 歐洲 1,872 62,045
 根西  英国 歐洲 66,297 78
 澤西  英国 歐洲 98,069 116
 马恩岛  英国 歐洲 88,195 572
 直布罗陀  英国 歐洲 29,328 6.5
 加里宁格勒州  俄羅斯 歐洲 941,873 15,100
 克里米亞共和國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俄羅斯 烏克蘭声称拥有主权) 歐洲 1,913,731 26,100
 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英国 非洲 7,795 308
 安圭拉  英国 美洲 16,752 91
 百慕大  英国 美洲 70,537 54
 英屬維爾京群島  英国 美洲 34,232 151
 开曼群岛  英国 美洲 57,268 264
   英国 美洲 51,430 948
 蒙特塞拉特  英国 美洲 5,267 102
 福克蘭群島  英国 美洲 2,931 12,173
 阿鲁巴  荷蘭 美洲 113,648 180
   荷蘭 美洲 149,035 444
 荷屬聖馬丁  荷蘭 美洲 41,486 34
 波多黎各  美國 美洲 3,578,056 8,870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美國 美洲 646,449 177.0
 美屬維爾京群島  美國 美洲 102,951 346
   法國 美洲 5,595 242
   法國 美洲 7,209 25
 格陵兰  丹麥 美洲 57,728 2,166,086
 美属萨摩亚  美國 大洋洲 54,194 199
 關島  美國 大洋洲 162,742 544
   美國 大洋洲 53,467 464
 法屬玻里尼西亞  法國 大洋洲 285,321 3,827
 新喀里多尼亞  法國 大洋洲 275,355 18,275
   法國 大洋洲 15,664 142
 托克勞  新西蘭 大洋洲 1,337 12
 皮特凯恩群岛  英国 大洋洲 54 47

注釋

  1. 1950年海南戰役後,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實際控制地區轉由高雄市代管,惟名義上仍未撤銷建制,亦未依預定計畫建省。
  2. 1946年外蒙古獨立獲國民政府承認,然中華民國於法理上仍未變更領土。

參考文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门户网站.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 中英双方 , 编. . 北京. 1984-12-19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8) (中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收回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以下称香港)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行使主权。二、联合王国政府声明: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如下:(一)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并考虑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3. 中國的行政區劃——省級行政單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人民网
  5. . [2015-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
  6. . [2015-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7. .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5).
  8. . 198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3).
  9. . [201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8).
  10. (PDF).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2-16).
  11. . 蘋果日報.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3) (中文).
  12. . 台北: 自由時報. 2017年7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8月1日) (中文).
  13. 傅林祥. . 历史地理(现名:历史地理研究) (上海市: 复旦大学、中国地理学会). 2014, (2014年第1期): 142—153. ISSN 2096-6822 (简体中文).
  14. . 星洲网. 2017-02-07 [2020-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15. . [2019-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7).
  16. . [2019-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9).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