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人
澳门人(又称澳门朋友[注 1]或澳门同胞)是指拥有澳门居留权的澳门居民[2]。文化上,澳门人的含意主要指与当地文化有强烈联系和与澳门社会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曾长时间居于澳门的人,祖籍为澳门的人,父母为澳门人的人,以及本人于澳门成长的人。
澳门人 | |
---|---|
![]() ![]() ![]() ![]() ![]() ![]() ![]() | |
总人口 | |
663,400人(2018年)[1] | |
语言 | |
粤语、普通话(现代标准汉语)、闽南语、葡语、英语等 | |
宗教信仰 | |
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新教、天主教 | |
相关族群 | |
福建人、广东人、土生葡人、葡萄牙人 |
澳门人不属于任何一种特定的民族,并不以种族划分。在群族或社群分类上,澳门人大致上可分为华人、葡萄牙人和澳门土生葡人,其中占绝大多数的华人多为祖籍中国广东省及福建省的汉族人;土生葡人是澳门独有的族群,指的是在澳门出生、接受葡萄牙文化和教育的欧亚混血后裔[2][3]。
历史上的概念与定义
早期旅澳葡人的文档将澳门人或「本地人」定义为出生在澳门本地或其他前葡萄牙殖民地的拥有欧亚血统的人;另一方面,早期华人的官方文档则视澳门人为在香山县登记在册的居澳华人,将非华人称为「蕃」或「夷」;此外,华人则称呼在澳门本地或其他前葡萄牙殖民地出生、具有葡人血统的人为「土生人」[4]。
葡文文献
1783年,葡萄牙王国颁布《王室制诰》以增强澳门总督的管治权力,以及削弱居澳葡人的自治权,引起居澳葡人不满。1820年,葡萄牙发生政治革命,创建君主立宪制度,新政府在翌年通过新闻自由法案,废除了1737年的禁止海外出版书报法令和自1768年开始实行的新闻检查制度。葡萄牙政变的消息传至澳门后,在政治和经济上备受来自葡萄牙本土的贵族所歧视的土生葡人便想藉立宪运动,从澳督手上夺回权力[5]。
受到葡萄牙本土的革命运动影响,居澳葡人分为立宪派与保守派两派,当中立宪派以澳门土生葡萄牙人为主体,而保守派则大部分是来自葡萄牙本土的贵族官员。1822年8月19日,立宪派胜利并恢复了1783年的政体,其领导者随即创办了澳门最早的报纸之一——葡文周报《蜜蜂华报》,其创刊号写道[6][7]:
「受议事会之托编辑本报,我们认为,作为编辑的主要责任是真实坦诚地表达加速取得上月19日胜利的原因。这是难忘的日子,澳门人(原文为Macaenses)聚集在自由亭(指议事亭)周围,推翻了忍受多年的专制统治。虽然我们承认这项任务非我们力量所能完成的,但并未因此不能显示我们要齐心合力、结束独裁专政的决心。这次胜利,巩固了市民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大众的欢呼声中,依居民的普遍愿望创建了临时政府……」
上述媒体文献出现了最早期的「澳门人」(Macanese)这一概念,从文中可见以「澳门人」(Macanese)身份自居的土生葡人表示出对来自葡萄牙的政权感到不满[8]。此外,《蜜蜂华报》是「中国领土上最早引介和探讨西方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的观念的文献」,该报有一篇演说文章说道:「我特许同意所有公民有说话和发表自己的感想,以及诚实地对政治时事发表感言的自由。」反映出《蜜蜂华报》将「澳门人」反抗独裁、爱国和捍卫澳门利益的形象与言论自由和公民权利的观点相结合,又将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定义为「澳门人」的一种行为典范,将「澳门人」定义为拥有「同心合力推翻已忍受多年的独裁专政的决心」,成为一个爱好自由又有反抗独裁决心的「想像的共同体」[9]。
中文文献
澳门中文传媒对「澳门人」概念的定义较葡文传媒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当地中文报刊直到抗战胜利前明确地将澳门人的身份定义为「华人」和「中国人」,当时的报刊如《朝阳日报》和《大众报》等联同当地社团组成四界救灾会,呼吁澳门人团结抗日救灾,又报导救灾活动以唤起澳门与祖国之间的关联,并首次将「澳门人」定义为「爱国的」及「愿意为抗战付出的」[10]。
国共内战发生后,澳门中文媒体才刚塑造出的本土意识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党争意识取代,直至1966年一二三事件爆发后澳门的国民党势力被根除。到了1980年代初期,中文报章多将「澳门」建构为一个「数百年来中葡和平相处的地方」以及「既由葡人管治又受内地政权影响」的地方,将「澳门人」的概念模糊地体现为「在中葡两国之间默默谋生的沉默、朴素的人群」,直至澳门回归前后[10]。
族群及人口组成
澳门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华洋杂居的社会,自开端口以来,历史上数次的人口大变动都是与移民有关,当地人口迁入及迁出是改变澳门人口的主要因素,其中主要是来自中国大陆各省份尤其是广东省和福建省的移民,也包括部分海外归侨。除了华人以外,澳门在历史上还汇集了众多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日本人、印度人、越南人、马来西亚人和非洲黑人等,各种不同的人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3]。
现时澳门三个最主要的族群为占总人数2.5%的葡人和土生葡人,以及占96%以上的华人,当中华人可分为占总人口疍家原居民、华人近代移民(居澳两代以上的华人)、世界各地的归侨和1979年以后中国大陆新移民,新移民以以广府籍华人为大宗,也有一定比例的上海人、客家人和闽南人[4][11][12]。当地的葡人,除了有来自葡萄牙以外,亦有来自印度果阿或马来半岛的马六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放宽对国民出境的限制,邻近的香港也在1980年取消抵垒政策,不少广东省居民前往澳门生活,成为该时期澳门人口的生力军。
澳门土生葡人
澳门土生葡人是澳门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大多为天主教教徒,部分信奉中国民间信仰。除了在血缘方面,他们也在语言、文化、宗教和社会上有着与华人和葡人特殊的条件,由于土生葡人一般都接受葡萄牙文化和教育,且在社会上亦会与占人口大多数的华人交流,故一般会说流利的葡语和粤语,也同时认同中华和葡萄牙文化,在东西文化冲突和协调下创造出一种新土生文化;此外,土生葡人一般是澳门社会的中层阶级,尤其是在公共行政方面,土生葡人一般多担任中层角色,介乎领导阶层与一般工作阶层之间,属于一种中介角色。公务员是土生葡人的主要职业,而在澳门社会上的其他行业工作中,则任职律师、教师、工程师、民航飞机飞行员、音乐家、医生、商人、葡语翻译员和天主教神职人员等高技术性工作职业[13][14]。
意识形态和社会特性
1949年两岸分治,澳门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势力大致均衡[15],一二·三事件后,中华民国政府势力被肃清,左派势力则迫使澳葡政府屈服并得以在社会各个阶层扎根,是现时澳门社会普遍倾向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主要原因之一,澳门人的身份认同上倾向中国大陆,对中国文化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强烈的认同感,反共意识不如邻近香港般强烈,本土身份认同感难以营造,在本土身份的建构方面也比香港弱[16]。在中国中央政府眼中,澳门在一国两制的试验上比香港成功[17]。
2004年,澳门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如此描述澳门居民:「善良、多元、接纳、共融是我们优秀的人文传统,社会魅力的精华所在,使澳门在祖国、在亚洲保持一种独特的伦理温情。」对此有批评声音认为「优秀人文传统」表述的另一面是「怕事、哑忍、纵容、自保」[4]。
注释
- 「澳门朋友」的英文「Macao Friend」与粤语「麻*烦」读音相近,因此澳门人常于香港坊间被称为「澳门朋友」。
参考来源
- . 统计暨普查局. 2018-11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英语).
- . Macau Daily Times. 10 October 2012 [201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 李燕; 司徒尚纪. . 《热带地理》. 2001-09, 21 (3): 237–241.
- 黎熙元. (PDF). 《二十一世纪评论》. 2005-12, (92): 16–27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09).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84–319. ISBN 9787509711293.
- 邓思平. . 三联书店(香港). 2015: 83. ISBN 9789620434693.
- 程曼丽. . . 澳门基金会. 1998 [202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6).
- 林玉凤. . 澳门日报. 2010-09-09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 郝志东 (编). . 2013: 287–288. ISBN 9789814412407.
- 林玉凤. . 澳门日报. 2010-09-16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8).
- 族群情结深 人人心头一根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1999年12月
- 张堂锜. (PDF). 文化杂志. 2013, (86): 12–21 [2019-0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10).
- 霍志剑《澳门土生葡人的宗教信仰 从“单一”到“多元混融”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2页,ISBN:978-7-5097-1150-7
- 程惕洁《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社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5~36页,ISBN:978-7-5097-1130-9
- 谭志强. . 台北: 永业出版社. 1993年: 252-253.
- 李展鹏. . 天下杂志. 2017-06-09 [2017-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 仇国平. . 信报. 2014-02-17 [2017-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