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
历史
南戏诞生于北宋、南宋交接年间的浙江温州,故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戏曲」。元朝末年发展到巅峰,明中叶后逐渐被新兴的昆山腔所替代,并演化为明、清的主要戏剧——传奇。
起源
据明代祝允明的《猥谈》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而徐渭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完成的《南词叙录》一书中记载:「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两种实首之……其盛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北宋时的温州是繁荣的港口城市,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商品经济更加活跃。原本流行于农村民间的歌舞小戏和俚巷歌谣进入城市,业余戏班也成为职业剧团。在吸取了市民中流行的民歌小调或诸宫调、杂剧的长处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
体制
「南曲戏文」跟宋、金的「北曲杂剧」有很大的不同,它在表演的体制与结构上都要比杂剧来得自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不同选择,具备了戏剧的特征。
- 南戏的民间气息较强烈,而文人的气息较淡,多为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剧本。戏文的语言通俗,口语化,对出场人物的介绍方式有浓厚的话本小说痕迹。
- 剧本结构上,南戏没有固定模式,时间和空间靠唱、念和舞蹈进行转换,以人物的上下场为界,称「出」,可长可短,一个剧目可以是十几「出」,也可以多达四、五十「出」,接连演上几天。
- 曲调配合上,南戏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由主角主唱,也可以由配角演唱,再结合帮唱、接唱、对唱及合唱等形式的唱法与宾白、科介等手段将矛盾冲突贯串整个剧情中心。
剧目
自宋元以来,有名目留存的南戏共238种,有残文佚曲流传的约为130多种,但现有完整剧本流传的仅19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是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南戏剧本,创于八百年前南宋时期的温州「九山书会」,其开场的《满庭芳》词中写道:「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占断东瓯盛事,诸宫调唱出来因」。
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琵琶记》是南戏发展的顶峰,由温州瑞安人高则诚于元朝至正年间,依南宋流传的《赵贞女蔡二郎》戏文编撰而成。《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被称为「词曲之祖」,是南戏时代与传奇时代间的桥梁,对明代戏曲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其余有完整留本的南戏:《东窗记》、《破窑记》、《刘希必金钗记》。
重现于世
1920年代,当时在西欧游学的中国学者叶恭绰在伦敦古玩店中发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散失国外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剧),是目前保存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南戏剧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现存嘉靖重抄本,藏于台北国家图书馆。
参考书目
- 孙玫:《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跨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戏曲——以南戏和传奇为例〉,页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