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秦腔发源于1807年的清代陕西,[1]是汉语中原官话关中话的戏曲曲种。秦腔特色是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象梆子声)和乱弹,而梆子腔属所谓四大声腔。陕西历史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戏曲先后被冠称「秦腔」,历史更悠久的那一种在后来易名「汉调二簧」,汉调二簧与本条目的秦腔毫无关系。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全国的戏曲社广受批斗,秦腔大受打击,如今残存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老年人口。

陕西易俗社正表演的秦腔剧目
秦腔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陕西省,甘肃省秦剧团,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分类 | 传统戏剧 |
序号 | 160 |
编号项目 | IV-16 |
登录 | 2006年 |
历史
标准语
秦腔标准语在清代确立为关中话,以西安府北郊泾阳县、三原县、高陵县为准,称「泾三高」。[2][3][4][5][6]2015年出版的《三原方言》是秦腔的正音工具书,由语言学家孙立新、三原县教育局局长李德林(1946年三原出生)合著。[2]由于秦腔的年轻观众日益减少,2004年以来有提倡改以普通话的声母韵母,但以关中话的声调发音,也就是所谓的陕西腔普通话;[7][8]但年轻观众没有增加,老观众又不喜。[5][3]
特点
秦腔唱腔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其中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八大怪之一。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著名演员
经典剧目
被记录过的秦腔剧目超过10000本,居中国300多剧种之首,但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现在统计约3000至4000部,完整剧目不过2000多部,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以及描写中国革命时期的现代戏。
参考数据
- 郭红军. (PDF). 《当代戏剧》 (西安: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2007, (1): 33-3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3-20).
- 郭宝彦. . 李德林; 孙立新 (编). .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5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4).
- 李增厚. . 中国戏剧. 2010, (10): 71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李志鹏. (PDF).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4, 34 (5): 62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27).
- 李想. . 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秦之声》栏目官方号.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 孙洪伟. . 华商报 (西安). 2015-06-22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腾讯新闻.
- 杨居礼. . 杨居礼 (编). .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15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王保易; 卢安民. . 当代戏剧. 1981, (10). 收录于: 王保易; 卢安民. . 王保易; 王芷华 (编). . 三秦出版社. 2010.
参见
- 《秦腔_(小说)》,2005年贾平凹小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