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
二人转,亦称东北二人转,旧时称为地蹦子、蹦蹦戏、秧歌、小落子、小秧歌、双玩艺、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1952年定名为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唱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的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融合了东北秧歌、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

二人转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辽宁省黑山县、辽阳市、铁岭市,吉林省,吉林省梨树县,黑龙江省海伦市、绥棱县,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
分类 | 曲艺 |
序号 | 271 |
编号项目 | Ⅴ—35 |
登录 | 2006年 |
表演形式
通常只有演员2人,1饰丑,1饰旦,以简单的化装,持简单的道具如手帕、纸扇、竹板等,作对舞、穿花;另一种形式,是以剧中人的身份,作一些戏剧化的表演,演出方式十分简单、活泼、生动。[2]
二人转本身的表演形式通常演员为一男一女。在表演有多个角色出场的剧目时,两人并不会扮演固定的角色,也不会固定男(女)角色由男(女)演员演唱,道具上也只会有手绢与扇子。比较知名的曲目有《马前泼水》、《大西厢》等。
在不表演剧目的时候,一般男女演员的服装则会以花俏、诙谐为主,例如男演员穿大红裤子,花鞋。一般演员要携带一些东西作为道具。手绢在过去的表演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演员经常会使手绢不停旋转,并轻轻一托使其腾空而起,熟练的表演者可以使抛出的手绢飞回手中。
「二人转」在每年的灯节时,人们就拼凑组合起来,载歌载舞地演唱。初期时的演出是耍「黑棍子」,就是没有音乐伴奏和化装,只有两人干唱一个「老边关调」,连唱带扭很吃力,其后为了省力,逐渐改为「拉场戏」,由2人变成3人以上来表演。
「单出头」通常由一人出演,在唱戏的时候,通常会由这一个人来演全部的角色,剧目通常是由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改编而来。
唱腔
二人转在演唱方面吸收了河南、河北、山东各地的民间歌曲和说唱,同时又在东北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出「九腔十八调」,「九腔」即「胡胡腔」、「哈哈腔」、「梆子腔」、「影腔」、「咳咳腔」、「十三咳腔」、「迷子腔」、「二窝子腔」及「佛腔」;而「十八调」即「下盘棋」、「妈妈糊涂」、「茉莉花」、「小放牛」、「铺地锦」、「寡妇上坟」、「鸳鸯扣」、「叫五更」、「姑娘」、「跑关东」、「打牙牌」、「沙金扇」、「茨山」、「放风筝」、「游寺」、「思凡」、「光棍哭妻」和「小上坟」。
流派
二人转有东、西、南、北4个流派,东路多用「彩棒」,有武打戏助场;西路唱腔,讲究赶板夺字;南路最早使用扇子,歌舞并茂;北路唱腔优美,做工细腻。故有「南靠扭、北靠唱、西沟板头、东要棒」之说。
参考文献
- 武术. . 新闻战线. [2019-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4).
- 《新观察》195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