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言

狂言日语:)是一种日本传统艺能,由猿乐发展而来,以猿乐中的滑稽成分为骨干洗练而成。明治时代以降,狂言与能剧式三番并称能乐,与能剧、歌舞伎文乐并称日本四大古典戏剧。

概要

狂言是一种话剧,由两个以上的人物及其对话所构成,演艺人员称为狂言师。它与能剧共同继承了猿乐的特色:舞蹈要素丰富,有许多抽象且象征性的表现。

狂言与能剧都由猿乐发展而来,两者常彼此穿插表演。相较之下,能剧的重心放在舞蹈,有许多抽象、象征性的表现,悲剧氛围较为浓厚;狂言则强调拟物日语:)与丑角(日语:),内容简单、即兴且幽默,大量运用庶民题材与民俗俚语,不时讽刺贵族、武士等当权者,以挖掘人类本质中共通的弱点带来欢笑。[1][2]

狂言剧码的讽刺性可能很强,但在祭祀(日语:)场合也有以祝愿观众幸运为主的曲目。[2]

语源

「狂言」一词源于佛教所谓「狂言绮语」(日语:),此词语在唐代常用于批评诗歌或小说(例:白居易「愿以今生世俗文本业狂言绮语之误,翻为当来世世讃佛乗之因转法轮之縁」),幽默的舞蹈、笑话或胡扯也可称为狂言。在日本南北朝时代时,「狂言」开始固定用来指涉猿乐等滑稽的物真似艺能。[1]

江户时代中期,「狂言」一词泛指今日的狂言、演剧(歌舞伎或文乐)等不同艺能,例如歌舞伎即有「狂言芝居」的用法[3],亦有称呼歌舞伎为「歌舞伎狂言」,称呼本条目中所谓狂言为「能狂言」的用法,在文献中往往不易区分其定义[1]。现代歌舞伎也常常有以「狂言」为名的节目(例如日语:)。

历史

日本奈良时代初期,受到来自欧亚大陆的「伎乐」与「散乐」影响,申乐(猿乐)问世。关于狂言与能剧为何会分立、两者穿插的形式(间狂言、别狂言)如何形成,这些都还不清楚,历经南北朝时代贵族的支持,据信在室町时代,能乐已经形成目前通行的形式。安土桃山时代《天正狂言本》流传至今约有100多首曲目,内容与今日的狂言曲目几乎相同[2][4]。到了江户时代,狂言与能剧被幕府编入「式乐」之中,作为文学读物刊行的剧本「狂言记」也在民间流行,由此确立狂言的剧本与三大流派。

舞台

壹、能舞台平面图
贰、舞台上各位置的名称

狂言使用能乐的「能舞台」。原则上,角色应该从下首的「镜之间」(日语:,图壹1)上场,终场时也由镜之间下台。若要表示角色在剧情中「不在现场」,表演者会安静的坐在「后见座」(图壹10)、「狂言座」(图壹11)或「笛座前」(图壹6,图贰3)。反之,若要表达「在现场」,表演者会走到「常座」(图壹5,图贰1)、「脇座前」(图壹7,图贰9)与「角」(图壹4,图贰7)围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表演。[5]

人物(役柄)

狂言中,主角与能剧一样,称为「仕手」(日语:,其搭档称为挨答(日语:,类似能剧中的脇方(日语:)。大藏流狂言中,若剧情中出现群众角色(日语:),会有一个角色(立头)带头作为代表,称之为主(日语:。和泉流狂言则有戏份略轻于挨答的小挨答(日语:。实际上,剧本记述角色的方式颇为多样。

角色名称通常来自日常名词,比较少有固有的角名。常见角色有「大名」(指名主,亦即地方封建领主)、「果报者」(成功人士)、「太郎冠者、次郎冠者、三郎冠者」、「出家」(指僧侣)、「座头」(剃度的盲人)、「山伏」(日语:)、「素破」(日语:,指诈欺师)、「」、「聟」(日语:,大名的女婿)、「商人」等等,大概有十余种,仕手的角色会决定狂言曲目属于哪个种类。[2]

外型(装束)

狂言师表演时穿黄色的袜子,而非能剧的白袜子,演出服装也更贴近平民服饰。

男性角色穿着和服正装日语:),依照角色决定下摆(袴)的长度,是否佩戴,是否穿脚绊。女性角色以白布卷头,穿着小袖日语:),服装特称为「女出立」(日语:)。

演员基本上是素颜出演,但特定剧情会使用面具「狂言面」。与能剧相较,狂言的面具种类较少,但表情比较丰富。主要分为四类:武恶、乙、猿、空吹(日语:[6]。在道具方面,狂言也比能剧简单,常用扇子、短刀、手杖之类的小道具。

音乐

狂言表演主要以对白为主,但也很重视配乐的运用。与沉重悲怆的能剧不同,狂言的音乐舒缓轻松许多,通常运用笛子或日本鼓配乐。其歌曲分为谣(长篇唱念)、小谣(短篇唱念)、小吴与𠱞子物(纯演奏)。

狂言的种类

依使用场合区分

  • 本狂言(日语:
    通常说的狂言是指本狂言,为独立完整的演出。
  • 间狂言(日语:
    单阕的表演,通常用于能剧换场串场(间,日语:)时,歌舞伎或其他演艺作品也会使用此术语。
  • 别狂言(日语:
    式三番中狂言方的戏份。通常以角色「翁」演出三番叟(大藏流写作「三番三」)。

本狂言的种类

狂言剧码称为「曲目」[2]。《大藏流狂言名寄》以仕手的角色将狂言曲目分类[2][7]。不同时代与流派的分类有所差异。

  • 脇狂言(日语:
    以祝愿为主的曲目,在正月演出。包含〈末广〉、〈三本柱〉(日语:)、〈狂言〉、〈大黒连歌〉、〈筑紫奥〉、〈三人夫〉、〈松楪〉、〈佐渡狐〉、〈锅八拨〉、〈隠笠〉(和泉流写作〈日语:〉)、〈宝槌〉(日语:)等。
  • 大名狂言(日语:
    以大名为主角,描写主从关系的曲目。包含〈靱猿[8]、〈鬼瓦〉、〈粟田口〉、〈入间川〉、〈鼻取相扑〉、〈蚊相扑〉、〈墨涂〉、〈萩大名〉、〈二人大名〉、〈文藏〉、〈富士松〉、〈武悪〉、〈寝音曲〉、〈栗焼〉、〈今参〉(日语:)等。
  • 小名狂言(日语:
    以大名仆役「太郎冠者」为主角,描写主从关系的曲目。包含〈千鸟〉、〈附子〉、〈素袍落〉、〈太刀夺〉、〈止动方角〉、〈钟声〉(日语:)、〈空腕〉、〈縄绹〉、〈木六駄〉、〈棒缚〉、〈文荷〉、〈呼声〉等。
  • 聟・女狂言(日语:
    以大名女婿「聟」为主角,有女性角色登场的曲目。包含〈花子〉、〈八幡前〉、〈鸡聟〉、〈船渡聟〉、〈水挂聟〉、〈贳聟〉、〈二人袴〉、〈吹取〉、〈钓针〉、〈右近左近〉(和泉流写作〈内沙汰〉)、〈镰腹〉、〈箕被〉、〈伯母酒〉(日语:)、〈比丘贞〉、〈千切木〉等。
  • 鬼・山伏狂言(日语:
    阎魔 、鬼或山伏为主角的曲目,类似能剧的舞狂言(日语:)也属之。包含〈髭橹〉、〈通圆〉、〈柿山伏〉、〈祢宜山伏〉、〈蟹山伏〉、〈枭〉(和泉流写作〈枭山伏〉)、〈菌〉(和泉流写作〈茸〉)、〈蜗牛〉、〈枕物狂〉、〈八尾〉等。
  • 出家・座头狂言(日语:
    以僧侣、新发意(日语:,刚出家的年轻僧侣)或座头为主角的曲目。包含〈宗论〉、〈恶太郎〉、〈布施无経〉、〈祢宜山伏〉、〈御茶水〉(日语:)、〈鱼说教〉(和泉流写作〈鱼说法〉)、〈六地蔵〉、〈丼礑〉、〈月见座头〉、〈猿座头〉、〈川上〉、〈萨摩守〉、〈伯养〉、〈吕连〉等。
  • 集狂言(日语:
    不在以上分类当中的曲目。包含〈居杭〉(※和泉流写作〈井杭〉,分类于小名狂言)、〈钓狐〉、〈瓜盗人〉、〈连歌盗人〉、〈金藤左卫门〉、〈茶壶〉、〈磁石〉、〈膏薬练〉、〈酢姜〉、〈横座〉、〈合柿〉、〈芥川〉、〈鸣子遣子〉、〈八句连歌〉等。

流派

狂言主要分为三个流派:“大藏流”,“鹭流”与“和泉流”。其中“鹭流”在江户时代已经失传。

和泉流:该流派在表演上偏向浪漫主义风格,出现在17世纪。在东京名古屋一代比较流行。而在现代,和泉流又分为了几个流派,主要是三宅藤九郎家(东京)、野村万藏家(东京)、狂言共同公司(名古屋)、野村又三郎家(名古屋)。

大藏流:该流派的演出风格比起和泉流更为正统。而在现代,大藏流主要分为:大藏本支(东京)、茂山忠三郎家(京都)、茂山千五郎家(京都)、善竹家(关西·东京)、山本东次郎家(东京)。

参考文献

  1. Template:コトバンク
  2. 北川忠彦、安田章(校注)『完訳日本の古典 48 狂言集』(小学馆 1985年)pp.396-402「解说 二」
  3. 今尾哲也. . ミネルヴァ日本评伝选. ミネルヴァ书房. 2009. ISBN 978-4-623-05491-6.
  4. . Kotobank. [201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4).
  5. 『完訳日本の古典 48 狂言集』p.44、p.90
  6. Template:コトバンク
  7. 『完訳日本の古典 48 狂言集』pp.410-441「狂言名作解题」
  8. 通常狂言师出道作会演出〈靱猿〉中的猿(サル役)。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