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声调

粤语声调粤语里可以分析出的声调。用不同定义计出来的声调数目未必一样。以标准粤语(即粤海片广州话)而言,一般有「九声六调」之说。

粤语方言

粤语珠江三角洲为中心,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越南东北部(山由族聚居地)及海外华人社区,依据不同地域的语音和用词,可分多个方言片,例如粤海片广府片)、莞宝片罗广片四邑片高阳片邕浔片勾漏片钦廉片吴化片,不同学者间的分片多寡或略有差异。而每个方言片下,皆有三数种至十多、廿多种方言。此外,尚有海南西部人士说的儋州话迈话等未分片粤语方言。由于不同粤语方言间的实际语音皆有差异,因此它们的声调数量和具体调值会不一样。[1]

下文均以标准粤语为例。

声调计算

声调的定义亦影响到声调数量的计算。

语言学分析上,声调的常用定义是一种附着于音节的高低抑扬,又称「音高」或「调值」。只要调值相同,即视为同一声调,不用考虑其他因素。

汉语音韵学上,声调的意义则包涵了抑扬和顿挫,抑扬就是前述的「音高」或「调值」,顿挫则关系到它是舒声还是促声,具体操作上,取于于它有没入声的辅音韵尾

九声调

如果依据传统汉语音韵学的定义,即使两个音节调值相同,但仍要再看它是否带入声韵尾,即其顿挫性质是否相同,而决定它们是否属于两个不同的声调。北宋广韵》就分汉字为「四声。按此,标准粤语有9个声调:1. 阴平、2. 阴上、3. 阴去、4. 阳平、5. 阳上、6. 阳去、7. 上阴入、8. 下阴入、9. 阳入。1940年代开发的黄锡凌罗马拼音,以及1970年代开发的教育学院拼音方案,皆采用这种定义,以数字1至9来标示9个声调。[2]在这情况下,要判别一个字是否属于入声,可以只看标调的代表数字是否7、8和9,也可以看其拼音的韵尾字母是否-p、-t、-k。[3]

六声调

如果依据语言学分析上的定义,只要两个音节的调值相同,就视为同一声调。按此,标准粤语的声调有6个,分别为:1. 阴平+上阴入、2. 阴上、3. 阴去+下阴入、4. 阳平、5. 阳上、6. 阳去+阳入。1993年开发的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就采用这种定义,以数字1至6来标示6个声调。[4]在这情况下,要判别一个字是否属于入声,必须看其拼音最尾的字母是否-p、-t、-k,不能只看标调的代表数字。[3]

九声六调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平时粤语人士会说粤语有「九声六调」。「九声」的「声」代表传统汉语音韵学上的完整声调;「六调」的「调」代表不理会顿挫性质的单纯调值。上阴入与阴平的分别、阴去与下阴入的分别、阳去与阳入的分别,皆在于其顿挫性质,不在于调值。[5]「九声六调」实际上是把「九声调」和「六声调」这两种说法拼在一起说而已。[6]

超出九声调

上述的声调计算,只包括了平常的发音,不包含像小称变调、口语的下阳入、等少数字的变调或口头读音。因此连同变调,粤语的声调可被算作十一声,甚至十三声[6]。但若不计算顿挫性质,则仍然不超出六调的六种高低调值。

阴平是各声调中调值最高的,但在变调中会出现比阴平还高的超高阴平,如「月光」的「光」、「曹操」的「操」,有论者称之为「超平」[2][7]。另一种变调则是将阳入或下阴入声提到和阴上声一样的音高(入声本无该音高),有人称之为「新入」[8]或「上入」[7],例如「蝴蝶」的「蝶」。同一句末语气助词变调会影响原句语气。[9]

除音高变化外,句末音节亦有时长变化,会影响语句口吻。[10]

历史源流

对于形成粤语不同声调的计算,有硏究者追溯历史上对「声调」的看法。目前比较新的成果,倾向认为上古汉语中的本来没有区分不同音高,但有不同形式的辅音结尾。后来,不同的辅音结尾渐渐演变出某些声调特征。在上古汉语后期,可能已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调值,但辅音结尾仍然给保留着。[6]

进入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肯定已获当时的人确立。这时候,四声的不同调值,反而成为了区分的重点,并导致原来的辅音结尾变成非必要的区分元素,而慢慢脱落,此为声调起源(Tonogenesis)的过程。再进一步,声母的的浊音也慢慢消失,改为以调值来区分,清音浊音分别演化成「阴」、「阳」的不同声调,「四声」因变成「八声」。[11]

不同汉语方言演变出来的具体调值未必一致。然而「平、上、去、入」四声中的「入声」,即使到中古汉语的后期,仍保留着塞音韵尾,使它未必需要跟前三者的调值不相同,有可能仍然维持依靠韵尾来区分。以粤语的情况,入声的调值可能长期与去声一样。即使清浊声母演变成「阴」和「阳」两套不同调值后,阴入的调值仍可能跟阴去相同,阳入的调值仍可能跟阳去相同。[6]

最后,阴入声因应元音的长短不同,逐渐分裂成上阴入和下阴入两种调值(将上阴入和下阴入分别叫做阴入和中入[12]其实是错误叫法,此等调名会令人误以为入声同时三分),粤语在传统音韵学上的「九声」因而形成。然而,下阴入的调值仍然跟阴去一样,而分化出来的上阴入则与阴平有相同调值。结果粤语在语言学上,只计算调值,不计算顿挫性质,则为「六调」,如下表所示:[11]

粤语可行的调值
调序调1调2调3调4调5调6
调字
调值 55;53353311;2113;2322
调形
(国际音标)
˥;˥˧˧˥˧˩;˨˩˩˧˨˧˨
舒声类 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
入声类 上阴入注1下阴入注2阳入
  • 注1:入声字在小称变调时,例如「请帖」的「帖」字、「麻雀」的「雀」字、「蝴蝶」的「蝶」字、「手鈪」的「鈪」字、人名「小玉、美玉、宝玉」的「玉」字,声调如此。
  • 注2:一些拟声的入声音节,例如「一啖嗗落喉咙」的「嗗(gut4)」字、「瞓到goet4goet2声」的「goet4」字、「咪再gok4道门啦」的「gok4」字,声调如此。

标准粤语声调系统

标准粤语声调
声调名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上阴入下阴入阳入
调值 55;53353311;2113;2322532
国际音标 ˥;˥˧˧˥˧˩;˨˩˩˧˨˧˨˥˧˨
汉字举例
代表数字 1234561;73;86;9
粤拼 fan1fan2fan3fan4fan5fan6fat1faat3fat6
教院拼音 fan1fan2fan3fan4fan5fan6fat7faat8fat9

九声口诀

粤语九声口诀[13]
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上阴入下阴入阳入
亿
线尿

以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阳入排序的口诀有「周秦古老对话出百越/粤」等。

参见

维基教科书中的相关电子:粤语/语音/九声

注释

  1. 张敏(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第一百三十六讲——新老粤语的时间层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香港历史博物馆)2019年3月31日。
  2. 黄锡凌. . 中华书局. 1941.
  3. 内木一郎:中文本元数据页:粤语拼盘——声调篇:粤语声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 香港语言学学会:粤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 内木一郎:知乎:「几声几调」中的「声」和「调」指的是什么?(获颁专业徽章的回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 阿择 (Chaaak). . Medium. 2018-09-16 [202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中文).
  7. 杜氏昆仲 吴建成 编着. . . 交流出版社. ISBN 978-9-6289409-9-8 (中文(香港)).
  8. 李, 新魁; 黄, 家教; 施, 其生; 麦, 耘; 陈, 定方. .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5.
  9. . [2018-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5).
  10. 麦耘(中国社会科学院):广州话的句末促语调和长语调(The Quick Intonation and the Protracted Intonation in the Sentence-final Position in Cantone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8年1月。
  11. 张群显(香港理工大学). (PDF). 2016-11-01 [2020-01-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2-23) (中文).
  12. Dyer Ball, James. [简明粤语]. 香港. 1888.
  13. 首20句来自:. 中文本元数据页:粤语拼盘. [2019-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作者已同意以CC-BY-SA 3.0授权发布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