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

包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一般是用面粉混和发酵过的面团内馅蒸制而成,款式非常多。常用馅为各种肉类或各类蔬菜芝麻豆沙等等。现今出名的包子有天津狗不理包子、广东叉烧包小笼包灌汤包,上海生煎包

包子
一笼蒸过的南瓜包子
简化字

历史

包子捏制过程
狗不理包子的包制过程

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中国各地,但当时统称为「饼」、「馒」、“曼头”[1][2]、“蒸饼”[3]、「笼饼」[4]、「馒头」[5]、「蛮头」[2],皆无馅。

唐代以后,馒头变小,称“玉柱”、“灌浆”[6]、“粳头”[7]、“馒役”,亦为无馅。馒头有「瞒头」(欺瞒河神的人头)之说法,无文献可供考证。此词可能衍生自《说郛》内文所载之文本:「食品馒头本是蜀馔。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其俗以人首祀神,孔明欲止其杀,教以肉面二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8]

此后,无论是有无馅心,均统称馒头。一直到北宋赵祯出生后,才出现包子这一称呼,指的就是有馅的馒头[9]。而馒头一词本身则逐渐变成无馅制品的统称。现在苏南地区,仍将无论是否含有内馅的馒头统称为馒头,例如肉为馅的称为「肉馒头」。

种类

名称 汉语拼音 其他名称 概述
叉烧包chāshāobāo粤语:caa1 siu1 baau1
闽南语: chhe-sio-pau
典型的粤菜,内包叉烧猪肉
菜肉包càiròubāo广东香港澳门地区常见的点心,是以上海白菜猪肉粒混于一起成馅制作的蒸包
狗不理包子gǒubùlǐ天津著名的包子
小笼包xiǎolóngbāo中国江南地区的著名点心,吴语区以外又称小笼包,以「体小、馅大、汁多、味鲜、皮薄、形美」而著称。
水煎包shuǐjiānbāo与小笼包非常类似,但使用煎锅煎熟而非用蒸笼蒸熟。
生煎馒头shēngjiān mántou流行于上海苏州及其他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简称为生煎;亦称生煎包,类似于锅贴水煎包,为熟了的有馅馒头(包子)。
汤包(灌汤包)tāngbāo俗称汤包、也称灌汤小笼包或小笼汤包
豆沙包dòushābāo粤语: dau6 saa1 baau1
闽南语: tāu-se-pau
豆沙为馅料的包子
莲蓉包liánróngbāo莲茸为馅料的包子
咖央包kāyāngbāo马来语 : pau kaya咖央酱为馅料的包子,在地区也会以香兰为馅料
奶黄包nǎihuángbāo以咸蛋黄与卡士达酱为馅料的包子
烧包shāobāo菲律宾语: siyopaw为菲化的粤式叉烧包,主要馅料有猪肉、鸡肉、虾子和蛋黄
麻茸包máróngbāo粤语: maa4 jung4 baau1
闽南语: o͘-môa-pau (乌麻包)
芝麻为馅料的包子
菜包Càibāo内馅以素菜为主的包子
肉包ròubāo粤语:juk6 baau1
闽南语: bah-pau
以各种肉类为馅的包子,内馅通常是猪肉馅,也有牛肉馅、羊肉馅、鸡肉馅。种类有叉烧包鲜肉包小笼包蒙古包子等。
大包dàbāo以猪肉和鸡蛋为馅料的包子
刈包guàbāo闽南语:koah-pau(割包)/hó͘-kā-ti(虎咬猪)源起于中国福建省福州的「虎咬猪」,又称「割包」
破酥包poshubao云南的一种包点,以猪肉、火腿及竹笋为馅料

其他地区的发展

包子在亚洲各国度广为流传,并且发展出各种特色的包子。

各式的包子

参考文献

  1. 《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
  2. 郎瑛《七修类稿》:馒头本名蛮头。
  3.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何曾传》“(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4. 《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5. 《诚斋杂记》“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
  6. 《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
  7. 陈梗《负暄野录》“馒亦作梗”,书之“粳头”
  8. 说郛 (四库全书本)
  9. 王栐《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下注“即馒头别名。”、“今俗屑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包子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