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川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重庆、贵州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千里。
蜀/汉 前蜀 | |||||||||
---|---|---|---|---|---|---|---|---|---|
907年—925年 | |||||||||
首都 | 成都 | ||||||||
常用语言 | 中古汉语、巴蜀方言 | ||||||||
政府 | 君主 | ||||||||
皇帝 | |||||||||
• 907年-918年 | 王建 | ||||||||
• 918年-925年 | 王衍 | ||||||||
历史时期 | 五代十国 | ||||||||
• 王建统辖全川 | 891年 | ||||||||
907年 | |||||||||
• 被后唐所灭 | 925年 | ||||||||
| |||||||||
在917-918年,前蜀将“蜀”改国号为“汉”。 |
四川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期 前200000﹣前2000 | |
巴国与蜀国 前2100﹣前316 | |
秦汉时期 前316﹣214 益州 武都郡 汉中郡 蜀郡 巴郡 廣漢郡 犍為郡 越巂郡 • 成家 25﹣36 | |
蜀汉 214﹣263 | |
两晋南北朝时期 263﹣581 | |
隋唐五代时期 581 – 965 剑南道 山南西道 | |
前后蜀 892 – 965 • 前蜀 892/907 – 925 •后唐 925 – 934 • 後蜀 934 – 965 | |
两宋时期 965 – 1234 • 李蜀 994 | |
元明时期 1206 – 1660 • 明夏 1363 – 1371 | |
大西 1643 – 1644 | |
清朝时期 1646 – 1912 | |
民国时期 1912 – 1949 四川省 重庆市 • 大清 (通志政權) 1917 | |
共和国时期 1949 – 今 四川省 重庆市 | |
史前时期 前200,000 – 前2,500 | ||||||||
蜀国 约前2,500 – 前316 • 蚕丛柏灌朝(传说) 约前2500 – 前1700 • 鱼凫朝 约前1700 – 前1200 • 杜宇朝 约前1200 – 前600 • 开明朝 约前600 –前316 • 甌雒國 ? –前207 | ||||||||
巴国前?年 – 前316 • 廪君巴国前?年 – 前?年 • 周属巴国 前?年 – 前316年 | ||||||||
秦国及秦朝 前770 – 前207 • 秦国(秦人) 前316 – 前221 • 秦朝(统一中国) 前221 – 前207 | ||||||||
楚国复国及西汉新朝更始帝刘盆子时期 前206 – 25 • 西楚諸侯汉国前206 – 前202 • 西汉(统一中国)前202 – 9 • 新朝(统一中国) 9 – 23 • 更始帝与刘盆子时期(统一中国) 23 – 27 | ||||||||
成家 25 – 36 | ||||||||
东汉 25 – 220 • 东汉(统一中国)36 – 188 • 汉献帝时益州牧(割据) 188 – 214 | ||||||||
蜀汉 214 – 263 | ||||||||
曹魏西晋时期 263 – 316 • 魏国(三国) 263 – 266 • 西晋(统一中国) 266 – 304 | ||||||||
成汉 304 – 347 | ||||||||
南朝十六国统治时期 347 – 405 • 第一次属东晋时期(南朝) 347 – 373 • 前秦(十六国,氐族) 373 – 383 • 第二次属东晋时期(南朝) 383 – 405 | ||||||||
譙蜀 405 – 413 | ||||||||
南朝时期 413 – 553 • 第三次属东晋时期(南朝) 413 – 420 • 刘宋(南朝) 420 – 479 • 萧齐(南朝) 479 – 502 • 萧梁(南朝) 502 – 552 • 蕭紀(割据) 552 – 553 | ||||||||
西魏、北周、隋朝及唐朝 553 – 907 • 西魏(北朝,鲜卑) 553 – 557 • 北周(北朝,鲜卑) 557 – 581 • 隋朝(统一中国) 581 – 618 • 唐朝(统一中国) 618 – 907 • 劉闢(割据) 806 – 806 • 陳敬瑄(割据) 885 – 892 | ||||||||
王建及前蜀 892 – 925 • 王建(割据) 892 – 907 • 前蜀 907 – 925 | ||||||||
后唐及後蜀 923 – 965 • 后唐(五代,沙陀) 925 – 934 • 後蜀 934 – 965 | ||||||||
后周及宋朝951 – 1279 • 北宋(统一中国)965 – 994 • 李蜀 994 – 995 • 北宋(统一中国)995 – 1126 • 南宋(南朝)1127 – 1274 • 吴曦(割据)1207 – 1207 | ||||||||
大蒙古国及元朝 1206 – 1388 • 元朝(统一中国) 1234 – 1363 | ||||||||
明夏 1363 – 1371 | ||||||||
韩宋及明朝 1351 – 1644 • 明朝(统一中国) 1371 – 1643 | ||||||||
大西 1643 – 1660 | ||||||||
后金及清朝 1616 – 1912 • 清朝(统一中国) 1660 – 1912 | ||||||||
中華民國(官方中国) 1912 – 1949 • 熊克武(割据) 1918 – 1925 • 劉湘(割据) 1920 – 1937 • 刘文辉(割据) 1920 – 1933 • 楊森(割据) 1918 – 1937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中国) 1949 – 今 | ||||||||
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早在891年,王建就已经统治全川。903年,唐昭宗封王建为蜀王。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王建不服后梁统治,建国号“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917年,行刘备在成都称汉故事,改国号为汉[1][2],次年又恢复国号蜀。
王氏父子统治蜀地共34年。前蜀初年,王建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在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的情况下,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大大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强国。可是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却奢侈无度,残暴昏庸。925年后唐趁机伐蜀,蜀军溃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今日成都前蜀永陵(王建墓)規模頗可觀。
历史
建立
前蜀为舞阳人王建所建。王建是盐枭出生,后来投军,在攻打黄巢的时候逐渐掌握了蜀地,后被唐廷封为蜀王。唐朝灭朱温篡权之后,他依旧使用唐昭宗的天复年号,因为他认为唐朝的天祐年号是朱温非法所设。在朱温建立后梁之后,他联合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吴王杨渥准备讨梁,准备光复大唐,但是并未成功。其实朱温称帝的时候,王建写信给李克用,想让他和自己南北一同称帝,说唐室后人如果能够重整山河,再重新归附,但被李克用言辞拒绝。王建见李克用拒绝,踌躇了几个月,前蜀武成元年(公元907年),王建在蜀地自立为帝。他任用王宗佶为宰相,唐道袭为枢密使,立王宗懿为太子。
王建义子王宗佶和太子王宗懿素来不和,后来唐道袭进谗导致王宗佶被王建杀死,太子从此就愈发地得意忘形,常常羞辱大臣,对唐道袭也不例外。唐道袭心中不快,找机会和王建不断进谗说太子要谋反,王建也从不相信到渐渐相信了,于是让唐道袭带兵护卫,以防不测,太子以为唐道袭带兵是前来捉拿他的,就带兵和唐道袭打了起来,唐道袭中流箭而死,王建知道后以为太子真要谋反,就派兵击杀了太子王宗懿。占据荆南的高季昌想扩大地盘,听闻蜀国内部生变,亲自带领着战船攻打蜀国的夔州,高季昌让军士乘风烧毁浮桥,以便大船通行,蜀国猛将张猛用手拉住浮桥铁索,挡住了大船。突然间,风向改变,火势朝着高季昌这边烧来,荆南兵大多被烧死和落水淹死,损失惨重,高季昌弃大船乘小船逃跑。
王建一生征战,六十岁时才当上皇帝,他在暮年选立太子便成为一件极重要的大事。长子王宗仁,幼年患病成为废人,无法成为太子的人选。次子王宗懿被立为太子,却在宫廷斗争中被杀。王建之后又打算立雅王王宗辂或者信王王宗杰,可二人各有长处,难以确定继立哪一个。而王建的妃子徐氏因美貌,深受王建的宠爱,她便趁此力荐自己的儿子王宗衍做皇太子。由于她深交朝臣官宦,在政治上广有人脉,便联合众人向王建上表,称王宗衍“才器英武,实堪社稷之托”。在宫内外的合力煽惑下,王建遂正式册立王宗衍为太子。
王建虽然立了太子,总是不放心,有一次他见王宗衍与诸王斗鸡、击球,遂自叹说:“我百战而立此基业,此辈难道能守之乎!”他见信王王宗杰颇有才干,又有改立太子的意向,然而信王却突然死了,他颇疑是徐妃下毒致死的,但又不愿深究。王建在弥留之际,诏入镇守北方的义子王宗弼和宰相张格嘱托道:“如果太子确实不堪当皇帝,就置于别宫,另行选立贤者,而不要害其性命。”前蜀光天二年六月,王建去世,下葬永陵。王建在位12年,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大治。
灭亡
前蜀继承人王宗衍,后改名王衍,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王衍在南北到处游玩,纵欲无度,整天和美女宠臣一起纵欲享乐,完全不问政事,还大兴土木,前后修建宫殿十余座,装饰地金碧辉煌,奢侈至极。他还让宫中的侍女穿着女道士的服装,参加他的酒会。常常大醉不知早晚,后来觉得不尽兴,还让近臣参与其中,和宫中妇女并排而坐,饮酒作乐,到了得意忘形之际,不顾男女都脱衣摘帽,任意纵欲。
唐主李存勖派遣李严去蜀国打探虚实,李严回来之后报告了王衍荒淫无度,朝政混乱,百姓怨声载道的的事实,他对李存勖说如果大军一到,蜀地必然望风而降,于是李存勖打算发兵攻打蜀国。只是契丹犯边,才暂缓了伐蜀之事。等李存勖击退了契丹之后,前蜀咸康元年(公元925年),李存勖起兵伐蜀,任李继岌为主帅,郭崇韬为副帅,全权负责军事。任圜、康延孝、张筠、董璋等人为将,李严为安抚使随军出征。李从曮转运粮草,高季兴东侧接应。九月十日,六万大军东侧进发。郭崇韬从洛阳出发,倍道而行,经凤翔出大散关,进入了蜀国境内。康延孝为前锋,所到之处,守军无不望风而降,很快就收服了威武城。
而王衍却还在醉生梦死之中。 他以为之前向李存勖祝贺,双方互遣使节交好,就等同于两国修好,两国就能友好休战,自己就可以安然无虞,于是撤掉边防,高枕无忧,安享太平。王衍非常宠幸小人,有个叫王承休的宦官说秦州盛产美女,还把秦州的美女和美景绘制成图像,呈送给在成都的王衍,他大为高兴,打算亲自到秦州去看一看。并且不顾百官和太后和劝谏,执意前往秦州。
后来王衍走到了汉州,接到了王承捷的来报,说唐军已经袭来。王衍不信,还扬言:“我带兵北巡,就是想炫耀武力,怕他做甚。”后来行走到梓潼,遇到了大风,把房屋都吹倒了。随行的官员说这是贪狼风,有大军覆灭的意思。王衍还没有醒悟,继续和近臣吟诗作乐。抵达利州城的时候,接到警报,说威武城的守军已经投降了唐将康延孝,王衍这才坚信王承捷的消息并非虚传。第二天,威武城的败军来到营前,说凤州、兴州、文州、扶州由节度使王承捷一并投降了唐军,王衍这才惊慌了起来。命令随驾的王宗勋等率领三万前去击敌。而康延孝凭借者一股锐气,蜀军长年不练,怎么经得住百战之师,顿时溃败。王宗勋抱头鼠窜,所带之军,被唐军斩杀了五千人,其余部将四散而逃。康延孝日夜兼程,向利州进发,蜀国国内大震,王衍听说前线大败,急忙返回成都。
蜀国武德留后宋光葆给郭崇韬写信,说:“只要唐军不进入我的辖地,则举兵投降,否则将背水决战。” 郭崇韬答应了,于是宋光葆带着梓州、绵州、剑州、龙州、普州等地投降了唐军。蜀国其他守将也纷纷来降,洋州和东川等地也纷纷地投降了唐军。秦州节度使安重霸和王承休打算密谋偷袭击唐军,安重霸却之后暗中带着成州投降了唐军。王宗弼听到了各地纷纷投降,也很惊慌,正好唐军遣使前来,带来的郭崇韬的书信,在信中陈述了利害,劝他投降,王宗弼已然心动了,无意再守城。这时候王宗弼遇到了王宗勋,给了他王衍要杀他的诏书。但是王宗弼没有杀他,而是和王宗勋秘密打算投降唐军,二人分头行动,王宗勋投降,王宗弼回到成都。
王宗弼回到了成都时,已经是王衍回到成都五六天之后了。王衍回到成都的时候,百官和后宫出城迎接,王衍来到了嫔妃之中,竟然还让宫女摆成了回鹘队形,拥簇着他回宫,完全不着急。王宗弼回到成都时,才让人加强城守。徐太后和王衍前来慰问他,王宗弼乘机劫持了他们,连同诸王一并幽禁在了西宫。然后他把国宝和内府财物收为私有,自称西川留后。接着听说唐军已经到了汉州,当即拨出金银犒劳唐军。
之后唐军的特使李严来到成都,王衍对他痛哭,李严对王衍说只要投降,就能保全家属。王衍草拟诏书,派人送到了唐军。李继岌和郭崇韬知道蜀主愿意投降,立马昼夜兼程来到了成都,李严和前蜀全体君臣都在城外迎接,蜀主王衍像刘禅那样自缚请降。郭崇韬亲自解开他的束缚,然后宣读大赦诏文,王衍率领百官向东北方向叩拜,前蜀灭亡,立国十九年。
官制
前蜀建國後,典章制度主要由宰相韋莊制定。韋莊熟習唐代制度,因此前蜀的政制充滿唐代遺風。前蜀宰相是同平章事,大多由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兼領。唐代以中書令為宰相,地位崇高,前蜀的中書令則多以宗室兼任,並非專員。
前蜀樞密使亦是機要官職,自韋莊之後掌握朝廷大權。唐代內樞密使以宦官擔任,前蜀起初則以士人擔任,後來擔心將領不受控制,也起用宦官擔任樞密使,朝政漸壞。此外,大學士亦參與朝政。
宮廷中,內飛龍使一職掌握禁軍,往往干預朝政。地方上掌握兵權的,有節度使、團練使、觀察使等,屬下有判官和掌書記。地方官制中,州有刺史,下有參軍;縣有縣令,下有主簿,大體上和唐代相同。[3]
君主
君主列表
肖像 | 庙号 | 谥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在位时间 | 年号及使用时间 | 陵寝 | |
---|---|---|---|---|---|---|---|---|
圣祖 (后主王衍追尊) |
至道玉宸皇帝 (后主王衍追谥) |
姬晋 (又称王子乔) |
? | - | - | - | - | |
高祖 | 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 | 王建 | 847年-918年 | 907年-918年 | 天復 | 907年 | 永陵 | |
武成 | 908年-910年 | |||||||
永平 | 911年-915年 | |||||||
通正 | 916年 | |||||||
天汉 | 917年 | |||||||
光天 | 918年 | |||||||
- | - | - | 王衍 (后唐明宗李嗣源追封顺正公) |
901年-926年 | 918年-925年 | 乾德 | 919年-924年 | - |
咸康 | 925年 |
君主世系图
1. 前蜀高祖 王建 847-907-918 | |||||||||
2. 前蜀後主 王衍 899-918-925-926 | |||||||||
参见
中国朝代:甘南、巴蜀及中国西南地区割据政权 | ||
---|---|---|
前朝: 唐 唐末西川节度使、蜀王国 |
十国·前蜀 907年6月-925年12月 |
后朝: 五代·后唐 |
唐朝 時期 - 907年 |
五代與宋遼金夏時期 907年 - 1279年 |
元朝 時期 1279年 - | ||||||||||||||||||
五代十國時期 902年/907年 - 979年 |
宋朝時期 960年 - 979年 - 1279年 | |||||||||||||||||||
唐朝 - 907年 |
五代 907年 - 960年 |
北宋(亡於金) 960年 - 1127年 |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
亡於 元 | ||||||||||||||||
后梁 907年 - 923年 |
后唐 923年 - 937年 |
后晋 (亡於契丹/遼) 936年 - 947年 |
(驅除遼) 後漢 947年 - 951年 |
后周 951年 - 960年 | ||||||||||||||||
十國 902年 - 979年 |
亡於 北宋 |
|||||||||||||||||||
吳 902年 - 937年 |
南唐 937年 - 975年 |
亡於 北宋 |
||||||||||||||||||
吳越 907年 - 978年 |
亡於 北宋 |
|||||||||||||||||||
閩 909年 - 945年 |
亡於南唐、吳越,有割據勢力 晉江/閩南 946年 - 978年 |
亡於 北宋 |
||||||||||||||||||
前蜀 903年 - 925年 |
亡於後唐, 後獨立於後唐 |
後蜀 934年 - 965年 |
亡於 北宋 |
|||||||||||||||||
後梁亡後 自立 |
荆南 924年 - 963年 |
亡於 北宋 |
||||||||||||||||||
唐亡割據湖南 附後梁 後自立 |
楚 927年 - 951年 |
亡於南唐,後自立為 湖南 951年 - 963年 |
亡於 北宋 |
|||||||||||||||||
唐亡割據嶺南 附後梁 後自立 |
南汉 917年 - 971年 |
亡於 北宋 |
||||||||||||||||||
因後漢 被後周取代 而自立 |
北汉 951年 - 979年 |
亡於 北宋 |
||||||||||||||||||
松漠都督府 - 906年 |
契丹國、辽朝 907年 - 916年 - 947年 - 1125年 |
亡於金 | 西辽 1132年 - 1218年 |
亡於 蒙古 |
||||||||||||||||
北遼 (亡於金) 1122年 |
西北遼 1123年 |
亡於 金 |
||||||||||||||||||
(唐朝藩屬)定難軍(亡於北宋) - 982年 |
夏州政權 982年 - 1038年 |
(獨立於北宋)西夏 1038年 - 1227年 |
亡於 蒙古 |
|||||||||||||||||
(遼朝藩屬)女真 | (獨立於遼朝)金朝 1115年 - 1234年 |
亡於 蒙古 |
||||||||||||||||||
(遼朝藩屬)漠北諸部 阻卜、黠戛斯 | (遼朝、金朝藩屬)漠北諸部 克烈、乃蛮、蒙古等等... ? - 1271年 |
(獨立於金朝) 大蒙古國 1206年 - 1271年 |
元朝 1271年 - | |||||||||||||||||
大長和 902年 - 927年 |
大天興 928年 - 929年 |
大義寧 929年 - 937年 |
大理国 937年 - 1253年 |
亡於 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