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
南汉(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以及越南北部(后失)。971年在北宋开国战争时被灭。
汉/大越 | |||||||||
---|---|---|---|---|---|---|---|---|---|
917年—971年 | |||||||||
![]() 五代十国(917年)之南汉版图 | |||||||||
地位 | 帝国 | ||||||||
首都 | 番禺 | ||||||||
常用语言 | 中古汉语/粤语 | ||||||||
政府 | 君主制 | ||||||||
皇帝 | |||||||||
• 917年-941年 | 高祖刘䶮 | ||||||||
• 941年-943年 | 殇帝刘玢 | ||||||||
• 943年-958年 | 中宗刘晟 | ||||||||
• 958年-971年 | 后主刘𬬮 | ||||||||
历史时期 | 五代十国 | ||||||||
• 创建「大越」 | 917年 | ||||||||
• 国号易名为「汉」 | 918年 | ||||||||
• 被宋朝攻灭 | 971年 | ||||||||
| |||||||||
今属于 | ![]() ![]() ![]() ![]() |
百越南越 史前-前221 | ||||||||
秦朝南海郡 前221—前206 | ||||||||
南越国 前206—前111 | ||||||||
西汉交趾刺史部 前111—8 | ||||||||
交趾刺史部(邓让割据) 8-30 | ||||||||
东汉交趾刺史部 30—191 | ||||||||
交州刺史部(士燮割据)191—226 | ||||||||
孙吴广州 226—280 | ||||||||
晋朝广州 280—420 | ||||||||
刘宋广州 420-479 | ||||||||
萧齐广州 479-502 | ||||||||
萧梁广州 502-557 | ||||||||
陈朝广州 557-589 | ||||||||
冼冯政权 589—689 | ||||||||
唐朝岭南道 689—907 | ||||||||
后梁岭南道 907—917 | ||||||||
南汉 917—971 | ||||||||
宋朝广南东路 978—1279 | ||||||||
元朝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司 1279–1354 | ||||||||
何真政权1354–1368 | ||||||||
明朝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68–1646 | ||||||||
清朝广东承宣布政使司 1646–1911 | ||||||||
中华民国广东省 1912–1949 • 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 1911–1912 • 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 1917–1921 •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 1921–1922 •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1923–1925 • 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 1931–1936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 1949至今 |
建国
唐朝末年,刘谦在岭南的封州(今广东封开)任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其长子刘隐继承父职。唐天祐二年(905年),刘隐任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907年,刘隐受后梁封为彭郡王,909年改封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为南海王。刘隐死后,其弟刘䶮(又名刘岩)袭封南海王。刘䶮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广州,号兴王府)称帝,国号「大越」。次年,刘䶮以汉朝刘氏后裔的身份改国号为「汉」[1],史称南汉,以别于北汉[2]。
中期
刘䶮迷信,他非常喜欢《周易》,年号的改变,以及名字的变动,原因都是算卦所致。南汉、南唐曾经是友好邻邦,潘佑《为李后主与南汉后主书》称两国“情若弟兄,义同交契”。南汉末年政治黑暗,“作烧煮剥剔、刀山剑树之刑,或令罪人斗虎抵象。又赋敛烦重,人不聊生。”[3],邕州“民入城者,人输一钱”[4],“置媚川都,定其课,令入海五百尺采珠。所居宫殿以珠、玳瑁饰之。陈延寿作诸淫巧,日费数万金。”[5]
大有十年(937年),南汉的交州发生兵变,属将矫公羡杀死了主管官员,割据一方,另一属将吴权领兵攻打矫公羡,矫公羡便求救于刘䶮,刘䶮封儿子刘弘操为交王,然后领兵进攻吴权,结果被吴权打败,刘弘操阵亡。吴权从此占有了交州,吴权创建的王朝即越南吴朝。
刘䶮死后,他的继承人全是昏庸好杀之辈,刘弘度继承了大位,比他父亲刘䶮还要奢侈。没过多久刘弘度就被其弟刘弘熙所杀。刘弘熙自立为帝,为了防止流言蜚语,设立严刑峻法,担心自己的兄弟会像他一样造反,将自己的弟弟一个个加害,刘䶮十九子,除了刘弘熙自己以外,全部被杀害。
公元951年,刘晟乘马楚内乱的时候,夺下了原本属于马楚的岭南之地,南汉的疆域达到了最大。刘晟多疑,不仅杀光了自己的兄弟,还不信任外官,很多国事都交给了宦官处理,宦官林延遇和宫女卢琼仙得到了他的重用,掌握了南汉的生杀大权。而刘晟就不过问政务,只是饮酒作乐。
周世宗发兵征讨南唐,这让刘晟十分惊恐,他知道柴荣此人志向远大,就想向后周进贡,但是进贡的道路被与自己为敌的湖南武平节度使势力给阻断了。后来他安慰自己,如果柴荣想要统一全国,他也看不到了,子孙后代也管不了那么多。想通之后,他每天只是继续纵情酒色,整夜大醉,让他的身体日益恶化。公元958年,刘晟病死了在宫中,庙号中宗。刘晟之子刘𬬮即位,当年就改元大宝。
灭亡
在宋朝消灭武平节度使之后,消灭武平的残余势力交到了潘美的手上。与此同时,南汉见到宋在湖南立足未稳,也想分一杯羹,就派兵侵扰湖南,却被潘美多次击败,还被潘美夺取了郴州,南汉退守到了韶州。刘𬬮害怕宋朝会进一步进军,连忙让邵廷琄在洸口挡住了宋军,宋军原本也没有在此时攻打南汉,所以也就撤了回去。但是邵廷琄立下如此大功,却被人诬陷谋反,被刘𬬮刺死。
南汉地处偏远,与中原交往较少,亦不向中原上贡称臣。干和十四年,周世宗遣使通好,南汉不把中原王朝放在眼里,“馆接者遗茉莉,文其名曰小南强”。公元966年,道州刺史王继勋上奏赵匡胤,历数南汉无道,赵匡胤虽然也想灭了南汉,但是此时对蜀地常年用兵,不便再起兵戈,于是他让南唐国主李煜劝刘𬬮主动归降。大宝十三年,宋太祖授意南唐后主遣使游说南汉归宋,后主派陈省躬出使南汉,游说南汉向宋称臣,刘𬬮反而扣下了使者,回书斥责了他。
公元970年,经过几年的准备,赵匡胤终于下定决心征讨南汉。宋以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总管,朗州团练使尹崇珂为副,发兵攻南汉。八月,潘美派兵抵达了贺州,贺州向刘𬬮求援,刘𬬮手足无措,因为这几年,南汉的可用之人,都被刘𬬮贬黜或者害死,可信的宗室也被猜忌,诛杀殆尽,现在掌兵的,都是宦官。而且自从刘晟登基之后,修建宫殿,军队的预算越来越少,现在战舰损坏,兵甲腐朽,大多不能使用。于是他派宦官龚澄枢去支持贺州,同时派了宦官李托去守韶州,郭崇岳去守桂州。九月,潘美派兵攻打贺州,龚澄枢战都不战,直接逃回了宫中,之后刘𬬮派去伍彦柔去支持贺州,也被潘美伏兵击败被俘,损失千余人,贺州守军开城投降。
刘𬬮听闻潘美要直接攻打广州,十分害怕,重新启用潘崇彻带兵五万镇守贺江。潘美见到自己的声东击西的计策达到,于是在南汉北方下了昭州和连州等地。刘𬬮见到北方各州被潘美攻下的消息之后,还高兴的认为这些地方本来就是湖南之地,宋军一定会知足,不会向南攻打。但潘美却继续攻打南汉重镇韶州,于是刘𬬮东拼西凑十万人,并在前线用象阵震慑宋军,结果宋军万箭齐发,大象受惊,反而击伤了南汉后方。南汉大败,损失万余人,韶州沦陷。之后潘崇彻见南汉覆灭在即,原本也就对南汉非常失望,便直接投降。之后宋军势如破竹,一路攻下了广州城,公元971年二月,南汉亡,享国55年。
经济
南汉是一个商业气息浓郁的国家,“岭北行商至国都,必召示之夸其富”[6],“每见北人,盛夸岭海之强”[7]。马端临谓:“宋兴,而吴、蜀、江南、荆湖、南粤,皆号富强”。钱多为主,钱少为奴视为一般的准则。
君主
君主列表
肖像 | 庙号 | 谥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在位时间 | 年号及使用时间 | 陵寝 | |
---|---|---|---|---|---|---|---|---|
- | 太祖 (高祖刘䶮追尊) |
文皇帝 (高祖刘䶮追谥) |
刘安仁 (一名安) |
? | - | - | - | - |
- | 代祖 (高祖刘䶮追尊) |
圣武皇帝 (高祖刘䶮追谥) |
刘谦 (一名知谦) |
?-894年 | - | - | - | - |
- | - | 南海襄王 (后梁太祖朱晃谥) |
刘隐 | 874年-911年 | - | - | - | 德陵 |
烈宗 | 襄皇帝 (高祖刘䶮追谥) | |||||||
- | 高祖 | 天皇大帝 | 刘䶮 (原名岩,又名陟) |
889年-942年 | 917年 (越皇帝) |
干亨 | 917年-925年 | 康陵 |
918年-942年 (汉皇帝) |
白龙 | 925年-928年 | ||||||
大有 | 928年-942年 | |||||||
- | - | 殇皇帝 | 刘玢 (原名弘度) |
920年-943年 | 942年-943年 | 光天 | 942年-943年 | - |
- | 中宗 | 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 刘晟 (原名弘熙) |
920年-958年 | 943年-958年 | 应 | 943年 | 昭陵 |
和 | 943年-958年 | |||||||
- | - | - | 刘𬬮 (原名继兴) (北宋降封恩赦侯,进彭城郡公,改封卫国公,追封南越王) |
942年-980年 | 958年-971年 | 大宝 | 958年-971年 | - |
参考文献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
- 徐俊. .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237–239. ISBN 7-5622-2277-0.
- 《东都事略》卷二三
- 《南汉书》
- 《宋史》卷481
- 《南汉书·卷三·本纪·第三高祖纪二》
- 陶谷《清异录》谓:“南汉地狭力贫,不自揣度,有欺四方傲中国之志。每见北人,盛夸岭海之强。世宗遣使入岭,馆接者遗茉莉,文其名曰‘小南强’”
参见
中国朝代:岭南地区割据政权 | ||
---|---|---|
前朝: 唐朝 唐末清海军节度使 |
十国·南汉 917年8月-971年3月 |
后朝: 北宋 |
唐朝 时期 - 907年 |
五代与宋辽金夏时期 907年 - 1279年 |
元朝 时期 1279年 - | ||||||||||||||||||
五代十国时期 902年/907年 - 979年 |
宋朝时期 960年 - 979年 - 1279年 | |||||||||||||||||||
唐朝 - 907年 |
五代 907年 - 960年 |
北宋(亡于金) 960年 - 1127年 |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
亡于 元 | ||||||||||||||||
后梁 907年 - 923年 |
后唐 923年 - 937年 |
后晋 (亡于契丹/辽) 936年 - 947年 |
(驱除辽) 后汉 947年 - 951年 |
后周 951年 - 960年 | ||||||||||||||||
十国 902年 - 979年 |
亡于 北宋 |
|||||||||||||||||||
吴 902年 - 937年 |
南唐 937年 - 975年 |
亡于 北宋 |
||||||||||||||||||
吴越 907年 - 978年 |
亡于 北宋 |
|||||||||||||||||||
闽 909年 - 945年 |
亡于南唐、吴越,有割据势力 晋江/闽南 946年 - 978年 |
亡于 北宋 |
||||||||||||||||||
前蜀 903年 - 925年 |
亡于后唐, 后独立于后唐 |
后蜀 934年 - 965年 |
亡于 北宋 |
|||||||||||||||||
后梁亡后 自立 |
荆南 924年 - 963年 |
亡于 北宋 |
||||||||||||||||||
唐亡割据湖南 附后梁 后自立 |
楚 927年 - 951年 |
亡于南唐,后自立为 湖南 951年 - 963年 |
亡于 北宋 |
|||||||||||||||||
唐亡割据岭南 附后梁 后自立 |
南汉 917年 - 971年 |
亡于 北宋 |
||||||||||||||||||
因后汉 被后周取代 而自立 |
北汉 951年 - 979年 |
亡于 北宋 |
||||||||||||||||||
松漠都督府 - 906年 |
契丹国、辽朝 907年 - 916年 - 947年 - 1125年 |
亡于金 | 西辽 1132年 - 1218年 |
亡于 蒙古 |
||||||||||||||||
北辽 (亡于金) 1122年 |
西北辽 1123年 |
亡于 金 |
||||||||||||||||||
(唐朝藩属)定难军(亡于北宋) - 982年 |
夏州政权 982年 - 1038年 |
(独立于北宋)西夏 1038年 - 1227年 |
亡于 蒙古 |
|||||||||||||||||
(辽朝藩属)女真 | (独立于辽朝)金朝 1115年 - 1234年 |
亡于 蒙古 |
||||||||||||||||||
(辽朝藩属)漠北诸部 阻卜、黠戛斯 | (辽朝、金朝藩属)漠北诸部 克烈、乃蛮、蒙古等等... ? - 1271年 |
(独立于金朝) 大蒙古国 1206年 - 1271年 |
元朝 1271年 - | |||||||||||||||||
大长和 902年 - 927年 |
大天兴 928年 - 929年 |
大义宁 929年 - 937年 |
大理国 937年 - 1253年 |
亡于 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