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辽
北辽,即耶律淳政权[注 1],是1122年辽朝灭亡前夕耶律淳在辽南京道析津府被耶律大石等人拥立并创建的政权,后来金朝攻占燕京,北辽灭亡,国祚不足一年。亦有将之后的耶律雅里政权也归入耶律淳北辽政权的说法,二者合并记二年时间(1122年-1123年)。[4]
名称
《辽史》及《辽史纪事本末》均称耶律淳政权为「北辽」。[1][2]近代学者如李锡厚《辽金西夏史》、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等沿用史书称呼。[5][6][7]
不过,个别当代学者对「北辽」之名提出质疑。葛华廷和高雅辉在《耶律淳政权「世号为北辽」之说质疑》论证,「北辽」为宋人对辽朝的称呼,非专指耶律淳政权,与辽人称呼宋朝为「南宋」相应。以「北辽」称辽南京的耶律淳政权是元代修史人的错误理解、名不符实,以方位词称呼应以「南辽」为是,而称的上「北辽」者,应以耶律雅里政权为妥。[3]苗润博在《<辽史>探源》中提出,该政权立于辽朝南京,且位于辽朝天祚帝、耶律雅里、耶律大石等政权之南方,绝无称「北辽」之理,《辽史》的说法明显有误。认为元人在修史时大量征引史愿《北辽遗事》,元人对于书名「北辽」之实际所指早已不甚了了,且因该书大量内容记载耶律淳政权之事,于是产生了「世号为北辽」的误解。[8]尽管苗润博质疑「北辽」之名,但亦未使用或肯定「南辽」之名。邱永嘉《辽末耶律淳政权创建原因探析》从葛说不用「北辽」称呼耶律淳政权。[9]
历史
疆域
耶律淳的北辽政权创建后,继承了辽朝南部的领土,疆域局限在今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北部一带。《辽史》记载「以燕、云、平、上京、中京、辽西六路,淳主之;沙漠以北,南北路两都招讨府、诸蕃部族等,仍隶天祚。」[12]实际上其中很多地方己经落入金朝之中,并非实际情况。
历代君主列表
庙号 | 谥号 | 汉名 | 契丹名 | 在世时间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宣宗 | 孝章皇帝 | 淳 | 涅果 | 1062年-1122年 | 建福 | 1122年 |
(以皇太后身份称制) | 普贤女(德妃) | ?-1123年 | 德兴 | 1122年 |
参考文献
- 脱脱.
. 维基文库.「耶律淳者,世号为北辽。」
- 李有棠.
. 维基文库.「据有燕、营、平及上京、辽西六路,是为北辽。」
- 葛华廷、高雅辉《耶律淳政权「世号为北辽」之说质疑》,《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四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第117-118页。
- Г. Г. Пиков. . Новосибирск: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овосибир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89 [2023-11-18]. ISBN 5-7615-0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8) (俄语).
- 脱脱.
. 维基文库.「耶律淳者,世号为北辽。」
- 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126页。
-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第177页。
- 苗润博,《<辽史>探源》第三章〈天祚皇帝纪〉,中华书局,2020年6月,第76-78页,ISBN 9787101144215。
- 邱永嘉《辽末耶律淳政权创建原因探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四期,辽宁教育出版社,第21-25页。
- 刘凤翥、李锡厚、白滨,《辽史金史西夏史》,中华书局(香港),第78页。
- 徐梦莘.
. 维基文库.「〔宣和四年十二月〕五日庚寅,金人到居庸关,萧后与萧干、大石林牙夜出燕城。《亡辽录》曰:萧后才闻居庸失险,夜率契丹并老幼车帐驻城下,声言扎野寨迎敌,其实避窜,宰相左企弓以下拜辞于门外,萧后谕曰:『国难至此,我亲统大军尽死一战,为社稷计,胜则再与卿等见,万一失利,则我誓死于阵前,卿等多方保全合境汉民,无使滥被残害。』遂泣下数行,行至松亭关议所往。耶律大石林牙者,契丹也,欲归天祚四军,大王萧干欲就奚王府立国,于是契丹、奚军列阵相拒而分矣。奚,渤海诸军从萧干留奚王府。大石挟萧后归阴山见天祚,取萧后杀之。」
- 脱脱.
. 维基文库.「保大二年,……淳……遂即位。百官上号天锡皇帝,改保大二年为建福元年,大赦。放进士李宝信等一十九人,遥降天祚为湘阴王。以燕、云、平、上京、中京、辽西六路,淳主之;沙漠以北、南北路两都招讨府、诸蕃部族等,仍隶天祚。自此辽国分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