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郡

蜀郡中国古代的。蜀郡以成都一带为中心,所辖范围随时间而有不同。东汉时期与广汉郡犍为郡合称「三蜀」。

建置沿革

秦汉

秦惠文王王九年(前316年),司马错。十一年(前314年),封公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十四年(前311年),蜀相陈壮杀蜀侯通国反。秦武王元年(前310年),诛蜀相陈壮(一作陈庄),封公子恽为蜀侯。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诛蜀侯恽。七年(前300年),封蜀侯恽之子为蜀侯。二十二年(前285年),诛蜀侯绾,从此不再封蜀侯,但置蜀郡,设蜀守,治成都县[1][2]

西汉早期,蜀郡领九县:成都、郫、雒、临邛、新都、武阳、梓潼、涪、葭明;六道:青衣、严道、阴平、甸氐、绵虒、湔氐。后多有析置。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分巴郡、蜀郡置犍为郡广汉郡[3],武阳县改属犍为郡,雒、新都、梓潼、涪、葭明、阴平、甸氐等县道改属广汉郡。蜀郡辖境缩小,仅有今成都市以西,松潘县以南,汉源九龙县以北,康定县以东地区。

元鼎六年(前111年),分蜀郡南部邛都置越巂郡,北部冉駹置汶山郡,西部笮都置沈黎郡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蜀郡属益州刺史部天汉四年(前97年),省沈黎郡,蜀郡置两部都尉,分别治旄牛、青衣。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省汶山郡,蜀郡置北部都尉[2]。至西汉晚期,蜀郡领十五县(道):成都、郫、繁、广都、临邛、青衣、江原、严道、绵虒、旄牛、徙、湔氐、汶江、广柔、蚕陵[4]

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改蜀郡为导江郡更始元年(23年),复称蜀郡。更始二年(24年),公孙述自立为蜀王,都成都。龙兴元年(25年),公孙述即皇帝位,改蜀郡为成都尹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灭成,复称蜀郡[5]

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分蜀郡西部都尉所领青衣、严道、徙、旄牛四县(道)置蜀郡属国[6]汉灵帝时,分蜀郡北部都尉所领蚕陵、广柔、湔氐、汶江、绵虒五县(道)复置汶山郡[7]。至此,蜀郡领成都、郫、江原、繁、广都、临邛六县,至西晋不改。

魏晋南北朝

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立皇子司马颖为成都王,改蜀郡为成都国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益州刺史赵𫷷叛乱,复改为蜀郡

成武帝时,分蜀郡、汉嘉郡汉原郡,江原、临邛二县改属汉原郡。晋穆帝时,广都县改属宁蜀郡犍为郡牛鞞县改属蜀郡[8]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年),以侨户置永昌县。至此,蜀郡领成都、繁、郫、牛鞞、永昌五县[8]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攻取南梁益州等地。西魏末,废永昌县,分郫县置温江县;分蜀郡牛鞞县(改为阳安县)置武康郡北周时,改繁县为新繁县;废宁蜀郡,其所领广都、升迁二县改属蜀郡;废汶山郡为县,属蜀郡。至此,蜀郡领成都、新繁、郫、温江、广都、升迁、汶山七县。[9]

隋唐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蜀郡,新繁县并入成都县,温江、汶山二县并入郫县,升迁县并入广都县,成都、郫、广都三县直属益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益州为蜀郡,治成都,领十三县:成都、双流(旧名广都)、新津、晋原、清城、九陇、緜竹、郫、玄武、雒、阳安、平泉、金渊。[10]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蜀郡为益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蜀郡,属蜀郡大都督府,领十县:成都、蜀、新都、新繁、犀浦、双流、广都、郫、温江、灵池。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升蜀郡为成都府[11]

人口

行政长官

蜀守(-前148年)

蜀郡太守(前148年-9年)

导江卒正(14年-23年)

  • 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人,新朝始建国天凤中至始建国地皇四年(23年)在任。

蜀郡太守(23年-25年)

  • 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人,汉更始帝更始元年(23年)至二年(24年)假。[5]

蜀郡太守(36年-289年)

  •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至十四年(38年)在任。[23]
  • 张穆,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为守将史歆所攻,逾城走广都。[25]
  •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至汉章帝永平十八年(75年)在任。[26]
  •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汉章帝建初中在任。[23]
  • 聂尚,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离任。[27]
  • 袁京,字仲誉,汝南汝阳人。[28]
  • 李根。[29]
  •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视事四年。[29]
  • 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人,汉顺帝永和中在任。[30]
  • 刘宣,汉顺帝末在任。[31]
  • 李膺,字符礼,颍川襄城人。[32]
  • 高躬,陈留圉人。[33]
  •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汉献帝初平中拜,未之郡。[34]
  • 王商,字文表,广汉郪人,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至十六年(211年)在任。[35]
  •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至十九年(214年)在任。[35]
  •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至二十二年(217年)在任。[36]
  •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出任。[37]
  • 射坚,字文固,扶风人,汉献帝建安末由刘备任命。[38]
  •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3年)离任。[37]
  •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出任。[37]
  • 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蜀汉后主建兴九年(231年)离任。[39]
  •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蜀汉后主延熙九年(246年)离任。[40]
  • 牵弘,安平人,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出任。[41]
  • 王崇,字幼远,广汉郪人,晋武帝时在任。[42]
  • 王长文,字德俊,广汉郪人,晋武帝咸宁中领。[42]
  • 张收,安平人,晋武帝太康初见任。[43]
  • 黄容,巴西人。[42]
  • 臧晖。[44]

成都内史(289年-300年)

  • 耿滕,中山人,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被杀。[45]

蜀郡太守(300年-489年)

  • 李苾,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至二年(301年)在任,由赵𫷷任命。[46]
  • 徐俭,晋惠帝永康二年(301年)至大安二年(303年)在任,以城降于李特[46][47]
  • 李璜,李特建初元年(303年)在任。[47]
  • 严柽,成武帝建兴元年(304年)至三年(306年)在任。[48]
  • 程融,江阳人,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见任。[41]
  • 李彪,晋朝时在任。[49]
  • 任权,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见任。[50]
  • 毛瑗,荥阳阳武人,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离任。[51]
  • 谯诜,谯纵成都王九年(413年)见任。[52]
  • 任荟之,宋文帝元嘉中在任。[53]
  • 沈仲玉,吴兴武康人,宋孝武帝泰始末至宋前废帝时在任。[54]
  • 刘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宋明帝时除,未之任。[55]
  • 虞悰,字景豫,会稽余姚人,齐武帝永明中在任。[55]
  • 刘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齐武帝永明中出任,永明七年(489年)改为内史。[55]

蜀郡内史(489年-495年)

  • 刘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年)至九年(491年)在任。[55]

蜀郡太守(495年-557年)

蜀郡长史(742年-757年)

  • 章仇兼琼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至五载(746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
  • 郭虚己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至八载(749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
  • 鲜于仲通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至十一载(752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
  • 杨国忠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至十四载(755年)遥领蜀郡大都督府长史。
  • 崔圆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至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
  • 李璬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至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蜀郡大都督。
  • 韦虚受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至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
  • 李峘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
  • 卢正己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同年改为成都尹。[63]

国主

  • 成都王司马颖,289年-306年在位,300年封土失陷,后分南郡置成都国。
  • 蜀郡王萧子文,489年-495年在位。

参考

外部链接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史记 卷五 秦本纪第五》
  2. 《华阳国志 卷三 蜀志》
  3. 马孟龙. 西汉广汉郡置年考辨——兼谈犍为郡置年[J]. 四川文物, 2019(3).
  4.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5. 《后汉书 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6. 《续汉书·第二十三 郡国五》
  7.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
  8. 《宋书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9.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10. 《隋书·卷二十九 志第二十四》
  11. 《旧唐书·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12.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
  13.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14. 蜀守斯离铜鉴铭文:“十九年蜀守斯离造工师□臣求乘工耐”。
  15. 廿七年蜀守若戈
  16. 五十二年戈
  17. 九年相邦吕不韦戟
  18. 《殷周金文集成》11368廿六年蜀守武戈
  19. 《史记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20. 《汉书 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21. 《后汉书 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章怀注引《东观记》
  22. 《汉书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䃅传第三十八》
  23. 《后汉书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24. 《北史 卷一百 列传第八十八》
  25. 《后汉书 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26. 《后汉书 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27. 《后汉书 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28. 《后汉书 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29. 《后汉书 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30. 《后汉书 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31. 《后汉书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32. 《后汉书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33. 《三国志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裴注引谢承《后汉书》
  34. 《三国志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35. 《三国志 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36. 《三国志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37. 《三国志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38. 《三国志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裴注引谢承《三辅决录注》
  39. 《三国志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40. 《三国志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41. 《华阳国志 卷八 大同志》
  42. 《华阳国志 卷十一 后贤志》
  43. 《晋书 卷五十五 列传第二十五》
  44. 左羽林大将军臧公神道碑
  45. 《资治通鉴 卷八十三 晋纪五》
  46. 《资治通鉴 卷八十四 晋纪六》
  47. 《资治通鉴 卷八十五 晋纪七》
  48.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一引《十六国春秋》
  49. 《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50. 《晋书 卷九 帝纪第九》
  51. 《晋书 卷八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52. 《宋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八》
  53. 《宋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五》
  54. 《宋书 卷一百 列传第六十》
  55. 《南齐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十八》
  56. 《南史 卷五十 列传第四十》
  57. 《梁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四十一》
  58. 《南史 卷四十八 列传第三十八》
  59. 《南史 卷三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60. 《梁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61. 《梁书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五》
  62. 《周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63. 《唐刺史考全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