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港

花莲港,位于台湾花莲县花莲市,为台湾的国际商港之一。东临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脉,是一个由东、西防波堤合拢而成的人工港。1939年兴建完成,民国52年9月1日(1963年)开放为国际商港,成立花莲港务局。现有码头25座,年装卸量可达3,400万吨,另有仓库六栋十五间、堆货场三十八处、临时货柜集散站一座、港勤拖船四艘、及交通艇一艘,港端口设施极为完备,足以担负东部地区产业发展及港端口输运功能。该港货源主要以区域特性之大宗货物为主,如砂石、水泥及其熟料等,旁有花莲渔港

花莲港
Hualien Port
花莲港港区大门,右侧建筑为花莲港务分公司
位置
国家与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花莲县花莲市
经纬度24°00′03″N 121°38′07″E
细节
激活1939年[1]
台湾港务公司花莲港务分公司
拥有者 中华民国交通部
类型商港
水域面积137公顷
陆地面积172公顷
总面积309公顷
码头25座[2]
内港水深6.5公尺
外港水深12至16.5公尺
数据
靠港船只2,065艘次(101年度)[3]
年货物吨位10,692,710公吨(101年度)[4]
年量
网站
http://hl.twport.com.tw/

自2012年3月起,由台湾港务公司花莲港务分公司管理。

基隆临港线废除,台铁新引进之列车会从台中港台中港线及本港的花莲港线吊运下船。案例包括城际列车EMU3000型(2021年起)及通勤电联车EMU900型(2020年起;仅限EMU901及EMU902)。[5][6][7][8][9]

历史

1963年9月1日花莲港开放为国际港典礼,美国海军军舰来贺

花莲港是「洄澜港」的谐音。清朝嘉庆十七年(西元1812年),部份汉人开始从宜兰移垦,见岸际溪水日夜奔注,时刻与海浪冲击而形成萦回的状态,遂称之为「洄澜港」。「洄澜港」谐音为「花莲港」则见于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沈葆桢奏请开后山路、设抚垦委员:「分东台为三路,以总兵吴光亮办之。南为卑南,中为璞石阁,北为花莲港。」[10]又:「木瓜最悍,以穷来归,乃以宣武左右两军,分成东澳、大南澳、大浊水、得其黎、新城、加礼宛、花莲港、吴全城等,以备不虞。」花莲港之名由此而来。

台湾日治时期,1931年苏澳与花莲港间道路修筑完成(现今苏花公路,为台9线的一段),使得花莲港与台湾北部地方的陆路联系为之畅通,然而在货物的运输仍未见方便。台湾总督府认为此问题未能解决,东台湾的运输设施仍无法臻至完备,对地方开发仍存在极大的障碍。

因此在时任花莲港厅长江口良三郎的争取下[11],自同年度起8年之间,以总经费742万日圆开始修筑花莲港街米仑(现名美仑)的商港,分七年工期兴建,不过后来又因预算问题而延期两年,最后第一期工程于1939年10月2日正式开港[12],完成了三座码头可供3,000级货轮停泊。[13]工程采「陆掘式港湾」设计,期间总共挖出178万立方公尺的土方,是日本史上第一座现代化陆掘式港湾。[14]1940年东部水力发电完成,计划大量设立业、电气、氮气金属精炼等临港工业,扩建港口殊感需要,乃以500万日圆开始第二期筑港工程,预定于1944年竣工,但因太平洋战争关系,工程无形停顿。

苏花公路未拓宽而进行双向管制及北回铁路未兴建时期,来往本港及基隆港的花莲轮曾为花莲地区最重要的对外交通。

花莲港距太平洋主航道仅需二个小时,而太平洋主航道是世界航运最频繁之航道,就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了。而花莲港的存在对于花莲经济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知名企业均因有花莲港而设点于周遭的美仑地区,如台湾水泥亚洲水泥台湾肥料中国钢铁及不少的大理石材厂等,足以显示海洋运输的便利。这也直接、间接的对增加花莲人的就业机会而有着极大的贡献。

而花莲港从战后初期的满目疮痍,每年装卸量只有几十万吨,进港船只只有几百艘,直到公元2000年为止,每年装卸量已有一千七百多万吨,进港船只已达两千余艘的营运情形;从亏损到盈余,达成带动台湾东部经济的任务,并成为国际闻名的商港,可说是稳健进步。目前配合政府运行「东砂西(北)运」政策,纾解北部地区砂石短缺的问题,但近年来由于位在秀林乡和平村的和平水泥专用港开始营运,花莲港的运量则开始略有衰退。

在2001年与日本石垣港缔结为姊妹港。2012年3月1日随者台湾港务公司成立,花莲港务局改制为台湾港务公司花莲港务分公司。

2017年11月11日,迎接自开港以来最大的邮轮「海洋赞礼号」进港[15]。因丽娜轮每周仅两班次,且单程仅能载运700余人,难以应付日增旅客之需求,因此在港务局的推动下,蓝鹊轮花莲往返苏澳将于2019年9月正式启航[16],但后续皆停航[17]

周边交通

花莲港港区一景
丽娜轮于花莲港

公路

铁路

姊妹港

参考文献

  1. . 台湾港务公司花莲港务分公司. [201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2. . 台湾港务公司花莲港务分公司. [201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2).
  3. . 台湾港务公司花莲港务分公司. [2013-07-08].
  4. . 台湾港务公司花莲港务分公司. [2013-07-08].
  5. .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5).
  6. .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7. .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5).
  8. .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5).
  9. . 联合报. 王燕华. 2021-07-30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3).
  10. 连横. . 2015年8月21日: 255 [2022年7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27日).
  11. 王国荣. . 东方报. 2012-03-03 [2018-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5).
  12. . 国家文化记忆库. [2023-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4).
  13. Comet115. . 时光土场. 2021-08-06 [202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14. INOUE, Toshitaka. . Journal of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Ser. D2 (Historical Studie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13, 69 (1). ISSN 2185-6532. doi:10.2208/jscejhsce.69.82.
  15. 开港以来首见 亚洲最大邮轮驶抵花莲港 中央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广播电台,2017-11-11
  16. . 自由时报. 2019-06-21 [201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中文(台湾)).
  17. .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3).
  18. (PDF). 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2-20).

相关网站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花莲港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国营港务股份有限公司设置条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