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县话

四县话,又名四县四县腔台湾客家语四县腔:xi ien/ian kiongˊ[1]客语白话字:si-yen/yan-khiông[1]),是台湾客家族群使用的一种次方言,同时是台湾客家语次方言之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支,公众场合的客家语播音,多使用这种语腔。

四县腔
母语国家和地区 台湾北、中、南、东部
区域苗栗县、部分桃园市高雄市屏东县花东纵谷等地区。
族群台湾客家人
语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台湾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
管理机构 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非强制性)
语言代码
ISO 639-3
台湾
玉山
台湾主题首页
广东省梅州市全域图,黄底部分为蕉岭县
高雄屏东的六堆地区范围,亦为南四县话的分布地区

分布范围

四县腔广泛分布于台湾中北部和南部,主要的代表区域有中北部的桃园市苗栗县,南部的高雄市屏东县六堆地区,习称为「讲四县」(台湾客拼:gongˋ xi ien/ian[1])。

发展历史

台湾的客家语有“四海永乐大平安”之称,即四县话(包含南四县腔)、海陆腔永定腔长乐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腔。其中,四县话、长乐腔都来自广东省嘉应州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立的嘉应州,历史上管辖了五个县,即是有名的嘉应五属。四县话来自嘉应州程乡县(今梅县区)、镇平县(今蕉岭县)、兴宁县平远县,故称四县话或四县腔;长乐腔来自嘉应州的长乐县(今五华县),故称长乐腔。目前,永定腔和长乐腔已经渐渐淡出个人家庭,仍然保留下来的只有“四海大平安”这五种客家次方言。台湾目前仍广泛使用的客家话仅剩四县海陆两者。

特征

台湾的四县话与大陆的梅县话略有不同,由于四县移民实际上以嘉应州的镇平县,也就是现在的蕉岭县为最多,所以台湾的四县话与大陆的蕉岭县客家话更为相近;但实际上,台湾中北部的四县腔(或称北四县腔、苗栗腔)与南台湾六堆的四县话(南四县腔),词汇、音韵仍略有差别,[2][3]全国语文竞赛的朗读就因南北差异而分出(北)四县、南四县两种竞赛使用腔调。又四县字面上包括兴宁县五华县,但两县旧属惠州府,较接近海陆腔

音系

声母

双唇音唇齿音齿龈音 龈腭音硬腭音软腭音声门音
清音浊音清音浊音清音浊音 清音浊音清音浊音清音
鼻音 mn n̠ʲ[4]ŋ
塞音不送气 p t k
送气
塞擦音不送气 t͡s (t͡ɕ)
送气 t͡sʰ (t͡ɕʰ)
擦音 fv s (ɕ)h
近音 j(南部份)[5]
边音 l
  • 注:零声母如「恁」(IPA:/an˧˩/)不示于上表。
  • [t͡ɕ][t͡ɕʰ][ɕ]为[t͡s][t͡sʰ][s]的同位异音,[j]为[i]的同位异音,通常不被视为实际音位。

[6]

韵母

据台湾的教育部出版之《客家语拼音方案使用手册》,将韵母分为三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发音均以国际音标表示。 [7]

阴声韵

阴声韵即纯为单元音或复元音构成的韵母。

单元音

四县客家话有六个元音[i, e, a, o, u, ɨ],其中[ɨ]实际为舌尖元音[ɿ]。

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闭元音 iɨ[8] u
中元音 eo
开元音 a
复元音
a- ai̯au̯
e- eu̯
i- i̯ai̯ai̯(南)i̯au̯i̯ei̯eu̯i̯oi̯oi̯i̯ui̯ui̯
o- oi̯
u- u̯au̯aiu̯eu̯i

阳声韵

阳声韵即为鼻音结尾的韵母。可为成音节鼻音、或单(复)元音加鼻音韵尾。

成音节鼻音
ŋ̍
附鼻音韵元音
-m amemɨmimi̯ami̯em
-n anenɨnini̯an(南)[9]i̯eni̯oni̯unonunu̯anu̯en
i̯aŋi̯oŋi̯uŋu̯aŋ

入声韵

入声韵即为以塞音(/p̚/、/t̚/、/k̚/)结尾的韵母,其前元音短促。

-p ăp̚ĕp̚ɨ̆p̚ĭp̚i̯ăp̚i̯ĕp̚
-t ăt̚ĕt̚ɨ̆t̚ĭt̚i̯ăt̚(南)[9]i̯ĕt̚i̯ŏt̚i̯ŭt̚ŏt̚ŭt̚u̯ăt̚u̯ĕt̚
-k ăk̚i̯ăk̚i̯ŏk̚i̯ŭk̚ŏk̚ŭk̚u̯ăk̚

音调

以 [t͡sʰo]、[t͡sʰok] 为例:

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阴阳阴平阳平阴入阳入
调值24(北、南部份)/ 33(南部份)[10]11315525
IPAt͡sʰo˨˦ / t͡sʰo˧˧t͡sʰo˩˩t͡sʰo˧˩t͡sʰo˥˥t͡sʰŏk̚˨t͡sʰŏk̚˥

[11]

变调

北四县腔的复词中,某阴平调之字,若其后字为阴平、阳入、去声调,则该阴平调(调值 24)之字改念阳平调(调值 11);[12]南四县腔则是复词中的阳平调(调值11)之字,若不于词末,则改念阴平调(美浓腔为 33)。[13];大路关腔:大路关广福村地区二种腔调共七种变调规则,属于低调的阴平调和阳平调,且变调后的调值大多为中平调33或中升调35,因此当地的声调听起来比六堆其它地区来得高。

相关的客语腔调

在中国大陆,原属潮州府大埔县丰顺县,已经与原来的嘉应州合并,设立为梅州地级市。历史上,从目前中国大陆的梅州地级市管辖的地域,传入台湾的客家语腔调,除了四县腔、长乐腔,还有大埔腔、丰顺腔。丰顺腔主要是丰顺县揭阳县两地的移民。但在台湾的大埔腔、丰顺腔用户,传统上仍会认同为潮州府之客家人。在台湾,祖籍潮州府客家人除了大埔腔、丰顺腔外,还有饶平腔,饶平腔是饶平县惠来县两地的移民。

在台湾,四县腔是客家族群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次方言,因南北腔调又略有差异,中华民国102年全国语文竞赛台湾客家语朗读文章区分为四县腔南四县腔

排在其后第二位的是海陆腔(四县腔台湾客拼:hoiˋ liug kiongˊ)。海陆腔源自大陆的惠州府,因此也称惠州话;即现在中国大陆的惠州市汕尾市。由于台湾各地的客家语腔调较为繁杂,各地客家人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向四县腔和海陆腔靠拢,于是又形成介于四县腔和海陆腔之间的所谓四海话(海四话)。四海话不是一种特定的客家语腔调,仅是各地客家人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向对方语音靠拢的形式。台湾地区的客家语大多可以归类于客家语学说里面的粤台片,因此四海话一说,也被用作粤台片客家语的双关名词。

四县腔、海陆腔、长乐腔、大埔腔、饶平腔都来自中国大陆的广东省,故而台湾客家人必然以广东省籍为代表,过去祖籍福建省汀州府的客家人,也以粤东(广东省的旧称)人自居。粤东客家,闽南福佬,成为对称。台湾源自福建省祖籍的客家语,主要有永定腔、诏安腔和汀州腔。永定腔源自汀州府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其语音较类似于粤东系(如四县腔和大埔腔);汀州腔,源自汀州府长汀县宁化县清流县、归化县、连城县;诏安腔源自福建省漳州府,主要是诏安县平和县南靖县华安县的移民。诏安腔和汀州腔与粤台片客语(四海话)差别较大,独具特色。

脚注

  1. 北台湾四县腔的「县」读 ien(白话字:yen,下同);南台湾则为 ian(yan)。比较 . 教育部. 2012-12: 32. ISBN 9789860236200.. 教育部. 2012-12: 32. ISBN 9789860220094.
  2. 词汇差如. 教育部. 2011-12: 6, 16, 22, 31 等. ISBN 9789860286601.
  3. 参考 (PDF). 教育部: 3, 5–6. 2012/11 [2013-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0).
  4. 《客家语拼音方案使用手册》写作 [ȵ],台湾客拼以 ng(i)- 标之。
  5. 部份南四县腔中,以 /i-/ 起首的字会读成/j(i)-/。
  6. (PDF). 教育部: 5–6. 2012/11 [2013-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0).
  7. (PDF). 教育部. 2012/11 [2013-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0).
  8. 《客家语拼音方案使用手册》以 [ï] 表示。
  9. 见于南四县腔以软腭音(/k/、/kʰ/、/ŋ/)、/t͡ɕ/、/h/、/j/ 为声母或零声母的字。
  10. 南四县腔部份地区(如高雄市美浓区)调值为 33。
  11. (PDF). 教育部: 3. 2012/11 [2013-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0).
  12. (PDF). 教育部: III. 2012/12 [2013-09-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04). . 教育部. 2011/12: VI. ISBN 9789860286601.
  13. 钟荣富. . 2004-01: 123–124. ISBN 957113475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