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𪹚龙
苗栗𪹚龙( 𪹚写作「⿰火旁」,注音ㄅㄤˋ,拼音:bàng,为客语发音,有「炸」之意思,因部分系统无法显示𪹚,又常写作「」)为台湾苗栗县于元宵节的主要内核活动,指台湾客家人在苗栗发展出来的传统元宵客家舞火龙活动之一,为「北天灯、中𪹚龙、南蜂炮、东玄坛、西乞龟」[1]之一,其中「𪹚龙」即苗栗𪹚龙。
苗栗火旁龙 | |
![]() | |
表记 | |
---|---|
客语白话字 |
客家 |
---|

𪹚龙展的客家蓝染龙

𪹚龙活动
_-_panoramio.jpg.webp)
2009年苗栗市𪹚龙活动的大型看板
历史
台湾客家人过农历新年,是要从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而客家人称元宵节为「正月半」,也称「灯节」。客家俚谚中有「月半大过年」,说明了客家人过元宵比正月初一(春节)还热闹的景象。这天家家除了吃汤圆(不同于元宵)、吃菜包(又称「猪笼粄」)、上灯、赏灯、猜灯谜等过节习俗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传统活动——「 𪹚龙」。「𪹚龙」为客语发音,也就是「炸龙」的意思。𪹚龙活动不仅有迎春纳福的意涵,更保有传统习俗及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苗栗𪹚龙是源于苗栗地区的迎龙庆典而演变而来,是一个相当热闹又刺激的元宵迎新年庆典,之后更将舞龙神化为「迎龙」活动,期望藉神龙带来祥瑞之气,带给民众平安吉祥、五谷丰收。「𪹚龙」就是用鞭炮炸龙,采用大量鞭炮、蜂炮去炸舞龙方式得到去邪(去旧)迎新年的作用,每年快接近元宵节时,很多龙队开始出来练习,到了元宵节那天则进入高潮。台湾各地皆有舞龙之民俗活动,唯独苗栗客家发展出「炸龙」的习俗。
「 𪹚龙」七部曲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