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麒麟
舞麒麟或麒麟舞,是一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麒麟舞最早源自中原,取形于代表祥瑞、国泰民安的麒麟,相似于舞狮,多在节日、喜庆中出现,有舞,必以乐对,或纳入戏中。现流传于云南省、河南省、河北省、广东省、山西省,各地区及族群的麒麟有不同造型,中国最常见的麒麟舞来自客家传统的客家舞麒麟。现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1]。
客家 |
---|
华人的舞麒麟
根据各方资源来源,一般广东省的麒麟舞自称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这可能与客家人历史上第四、五次大迁徙有关。历史时间上亦吻合。而华北地区,有河南、河北省地方指舞蹈起源于春秋、唐。而麒麟舞多在乡镇间举行,亦不排除在民间从图腾舞起源,在唐以前没有专司戏乐等的朝代,流入宫庭,命运相似史上众多技艺,后以种种因素后复回流乡市之间。然而,麒麟概念虽自上古时代2500年之久,但其形象至六朝时代方见定形,并成今天所见形象的基调。因此,麒麟舞的舞种和造形,可以肯定与麒麟形象的生、成,及民间舞蹈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麒麟舞取形于代表祥瑞、国泰民安的麒麟,最早可能来自中原黄河流域,现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麒麟舞,来自河北省黄骅市,河南省兰考县、睢县,广东省海丰县、深圳市、东莞市,山西省侯马市;舞种有麒麟采八宝、睢县麒麟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大船坑舞麒麟及樟木头舞麒麟。另有数据指中国少数民族如云南省丽江纳西族亦有麒麟舞。
麒麟扎作
头部多以竹扎作框,附以彩纸;身以彩布为主,配以尾巴,二人舞蹈。根据香港学者叶德平先生所说:「扎作麒麟的材料不多,最重要的当然是支撑整头麒麟的竹。最上佳的是楠篾。它坚硬且韧性强,舞动时回弹力特佳,除了手感好外,更能让麒麟带有一种动感。买得上佳的楠篾后,就要把大竹篾开成一条条小竹篾。」叶德平:〈天赐玉麟─来自古洞的麒麟扎作技艺〉
客家麒麟
从外观上看,客家麒麟的额头会微微向上凸出,中间长有独角与三粒玉角,眼眉上更配有「鳍鼓」等装饰物。客家麒麟注重麒麟套的演绎。叶德平:〈物阜民丰瑞兽来 ─ 漫谈客家麒麟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参考数据
- (PDF). [2015-02-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