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话

惠州话,又称惠城话博罗话东江本地话之一种。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博罗县。此外惠阳区的平潭、良井、永湖、镇隆、秋长以及惠东县龙门县之东江及西枝江两岸的村落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惠州话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国
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
语系
汉藏语系
语言代码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

释名

「惠州话」只是惠州市内其中一种方言,而惠州市域内,人口最多的是客家话(称为惠阳话),惠州福佬话闽南语之一种)、粤语也有一定的比例,还有其他更小的方言。

惠州市称为「本地话」、在博罗县称为「博罗话」。

归属争议

学术讨论概述

惠州话等在粤东自称「本地话」的几种方言,都属于客家话-粤语客家话-闽语混合,区别仅仅在于客的成分多还是粤、闽的成分多;[1][2]「这种混沌性既是岭南底层语言与早期中原汉语相互接触渗透的结果,也是宋元以来客、粤、闽几种汉语方言杂处一地相互竞争影响的结果。」[1]

惠州话是一种带有客家话又带有粤语特点的混合语言。从声调、声母、韵母、词汇特点、语法结构分析,惠州话既有近似客家语的成分,又有近同于粤语的成分,有学者认为惠州话在整体上偏向客家语属性[3][4][5][6])。1987年起有一场惠州「本地话」到底「姓粤」还是「姓客」的大争论,一方是黄雪贞(1987,主张惠州话是深受粤语影响的客家话)、一方是刘叔新(1993,主张惠州话是深受客家话影响的粤语)。[1]刘叔新通过对比广州话与惠州话的词汇,语法等特点,认为惠州话不应属于客家语方言而属粤语方言的一种。中国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年版和2012年版均将惠州话归类为客家语,分别属于惠州片粤台片梅惠小片[3][4][5][6]

与客家民系的认同度

操惠州话之居民并不认同是客家话,亦不认同自己是客家人,而认为自己是「本地人」(学者刘镇发认为惠州话是独立于粤语客家语之外的语言)。而从各地讲惠州话的村落建筑风格上看,本地与客家存在差异,惠州的客家人村落,老屋或者是祖屋都以围屋形式,周边的客家村镇尤其明显,围屋的一个特点是,其祖先神位均在屋里的一个厅;这与以本地话为主的村落是单独创建一个宗祠的主要不同。从建筑风格看,城里及沿江两边的村落主要跟随广州地区的风格。

历史源流

从历史上来看,使用惠州话族群是相对于使用客家话的族群更早在东江流域范围内生活,因此有本地话的说法,而在长期的历史融合中,两者保持相对独立性。

惠州与河源市地处岭南偏远山区,在唐宋以前,除当地的百越土着(壮族瑶族苗人疍家人畲族(又特指𪨶族))和奉皇命「平南」军队,是中原汉人甚少涉足之地。[1]据惠阳县志(2003)记载,至元末,今惠州所辖县区共只9545户45410人。[1]换句话说,每平方公里只有不到1户5人,基本上乃蛮荒之地。[1]现在惠州与河源市600万居民的祖先,大都是元末战乱,明初创建卫所军制和清初解除海禁令以后大批流入。[1]

自明末清初以后大量的客家人迁徙惠州府。据调查得知,目前惠州市有迁徙源流的姓氏家族有99个,其中来自客家地区有53个,占54%,此外还有闽语地12个,他们绝大多数是明末清初迁来惠州的。至此在明末清初时已出现了“客强主弱”的现象(指的是人口比例)。因早期操惠州话的本地人(包括缚娄国后人及早期同化的中原人)大多数居住在东西(枝)江沿岸的府县城及墟镇和乡村。这些地方人口相对集中,又大多数是行政及商贸中心或靠近行政和商贸中心,而能将“本地话”延续下来一直保留至今。另一方面,客家人(有的是福佬人)就只能居住在山区或边远乡村。

语音

惠州话保留古汉语语音,如有入声等。惠州话有比较多的变调,变调规律较为复杂,也有文白异读的现象。

声母

惠州话声母共22个:

双唇音唇齿音齿龈音龈腭音软腭音声门音
鼻音 mnŋ
塞音 不送气 ptkʔ
送气
塞擦音 不送气 ʦʨ
送气 ʦʰʨʰ
擦音 清音 fsɕh
浊音 vʑ
边音 l

韵母

惠州话韵母共53个:

aaiauamanapatak
ɛɛiɛnɛt
əənəŋətək
iiuiminipit
iaiauiamiaŋiapiak
iɛuiɛmiɛniɛpiɛt
iɔŋiɔk
uuiunut
y
yɛnyɛt
ŋ

另:ia iau iam iaŋ iap iak i iu im in it u ui un ut y单独成韵时有轻微鼻化,鼻化程度不重。

声调

惠州话共分7个声调,其中上声、阴去、阴入字在词组中为上字(前字)时会变调。

调类 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单字调值 331135213314521
连读上字调值 不变不变5533不变55不变

说明:惠州话的基本词汇中并无55调,但总是在助词和连续变调中出现,通常在声调排列时,55调排在33调前。

词汇

老惠城话使用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有大量的单音词。老惠城话和附近的方言共用一些词汇,但是也有一批独特的词汇。比如普通话里说的“天亮”,在广州话和客家话里都说“天光”,在老惠城话里说“天皓(hao)”。“水缸”老惠城话叫“水瓮(eng)”。

现状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大量的外地人进入老惠城,老惠城和其他地区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会说老惠城话的人口增多了,但是在人口中的比例下降了。现时,惠城区多通行普通话,而惠州广播电视台则有制作客家话电视及广播节目。

参考文献

  1. 潘家懿、林伦伦(2011),粤东惠河片闽南语的分布及其地理环境特征,《台湾语文研究》第6卷第2期,2011, p.16-17
  2. 潘家懿、郑守治. 粤东闽南语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划分. 《台湾语文研究》第5卷第1期, 2010年. 页146.
  3. 李荣,熊正辉,张振兴等.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
  4. 王李英.第23届世客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 黄雪贞.惠州话的归属[J].方言,1987,(4),255-263.
  6. 张维耿.客家话水源音的形成及其特点 存盘,存档日期2014-02-23.惠州民间文化网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