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话
马祖话(闽东语:,平话字:Mā-cū-huâ[5])是马祖列岛居民的母语。马祖话是闽东语的一种方言,属南部的侯官片。马祖话为广义福州话中的一种方言,与福州市长乐区的长乐话最为接近。马祖人在使用福州话介绍母语时会称之为「平话」(闽东语:,实际读音:/paŋ˧˩ ŋuɑ˩˧˩/[6]),意思是平常生活使用的语言;在用国语(华语)介绍母语时则多称「马祖话」,以彰显该语言为马祖在地之语言。在中华民国福建省连江县官方教学上称之为「马祖闽东语」或「马祖福州语」。中华民国文化部及教育部则称其为「马祖语」。
马祖话 | |
---|---|
发音 | [mɑ˧˩ tsu˥˥ uɑ˩˧˩] / [paŋ˧˩ ŋuɑ˩˧˩]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连江县马祖列岛、桃园市八德、中坜等区 |
区域 | 马祖地区 |
母语使用人数 | 约60,000人[1][2] |
语系 | |
文本 | 汉字 马祖闽东语注音 马拼方案 平话字 福州语假名(已废止)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 |
承认少数语言 | 马祖(福州)语为马祖地区法定的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之一[3] |
管理机构 | ![]()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 |
ISO 639-6 | masu |
![]() 马祖列岛的位置 |
历史
马祖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属于连江县管辖,原住民大多来自福州十邑一带的长乐和连江,也有少数来自福清,来自兴化(莆仙)和闽南地区的移民只占极少数,因此长乐、连江、福清的福州语长期是优势语言。马祖话与长乐区的长乐话最为接近,与福州市区通行的福州话可以互通。在马祖列岛,操长乐口音的人数占八成以上;其次为连江口音,早期聚居在南竿岛津沙村;操福清口音的人口,则散居全县各地。[7]
除了操长乐、连江、福清福州语的住民之外,马祖还有少数来自泉州使用闽南语的移民,以及来自莆田、操莆仙语的移民。由于马祖话在马祖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些移民中,老一辈大多数能同时使用自己的母语和马祖话;而年轻一辈则一般只会说马祖话。[8][7]
语言学划分
语言学家李方桂在1937年将福建方言分为闽北语、闽南语,福州语属于闽北语,这属于早期的「闽语二分法」[9]。
1960年代以后,学者潘茂鼎等人因传统闽南语、闽北语划分法范围过大,除了闽北语项下之方言彼此难以沟通,同时福建方言的山海差异更甚于南北差异,因此将福建方言五分,原「闽南语」拆分为闽南语、闽中语和莆仙语,原「闽北语」一拆为二,分为闽北语、闽东语,福州语属闽东语[9]。
美国汉学家、闽语研究专家罗杰瑞在1990年代提出闽语六分法,其中将福建海线之闽南语、莆田语、福州语都归为闽东之语[9]。
音韵体系
马祖话与福州话在声母、韵母上完全相同。声调方面,虽然同为七个声调,但实际发音与福州话不大一样。
声母
马祖话有十七个声母。
韵母
马祖话有46个韵母,每个韵母分为紧韵和松韵。一个字具体应该读松韵还是紧韵,由该字的声调来决定(见下文)。下表中,标注的音标中,左边为紧韵,右边为松韵。
简单元音 | 复合元音 | 鼻音韵尾[-ŋ] | 入声韵尾[-ʔ] |
[a/ɑ](虾/罢) | [ia/iɑ](写/夜) | [aŋ/ɑŋ](三/汗) | [aʔ/ɑʔ](盒/鸭) |
[ɛ/a](街/细) | [ie/iɛ](鸡/毅) | [iŋ/ɛiŋ](人/任) | [øʔ/œʔ](扔/嗝) |
[œ/ɔ](驴/告) | [iu/ieu](秋/笑) | [uŋ/ouŋ](春/凤) | [eʔ/ɛʔ](渍/咩) |
[o/ɔ](哥/抱) | [ua/uɑ](花/话) | [yŋ/øyŋ](银/颂) | [oʔ/ɔʔ](乐/阁) |
[i/ɛi](喜/气) | [uo/uɔ](科/课) | [iaŋ/iɑŋ](惊/命) | [iʔ/ɛiʔ](力/乙) |
[u/ou](苦/怒) | [yo/yɔ](桥/锐) | [ieŋ/iɛŋ](天/见) | [uʔ/ouʔ](勿/福) |
[y/øy](猪/箸) | [ai/ɑi](纸/再) | [uaŋ/uɑŋ](欢/换) | [yʔ/øyʔ](肉/竹) |
[au/ɑu](郊/校) | [uoŋ/uɔŋ](王/象) | [iaʔ/iɑʔ](掷/察) | |
[ɛu/ɑu](沟/构) | [yoŋ/yɔŋ](乡/样) | [ieʔ/iɛʔ](热/铁) | |
[øy/ɔy](催/罪) | [ɛiŋ/aiŋ](恒/硬) | [uaʔ/uɑʔ](活/法) | |
[uai/uɑi](我/怪) | [ouŋ/ɔuŋ](汤/寸) | [uoʔ/uɔʔ](月/郭) | |
[ui/uoi](杯/岁) | [øyŋ/ɔyŋ](桶/洞) | [yoʔ/yɔʔ](药/弱) | |
[ɛiʔ/aiʔ](贼/黑) | |||
[ouʔ/ɔuʔ](学/骨) | |||
[øyʔ/ɔyʔ](读/角) | |||
声调
马祖话有七个单字声调,平、去、入各分阴阳。这与福州市区的福州话相似,但声调的实际读音却与福州市区并不一定相同。
标号 | 1 | 2 | 3 | 4 | 5 | 7 | 8 |
名称 | 阴平 | 上声 | 阴去 | 阴入 | 阳平 | 阳去 | 阳入 |
松紧韵 | 紧 | 紧 | 松 | 松 | 紧 | 松 | 紧 |
调值 | 55 | 33 | 312 | 13 | 51 | 131 | 5 |
例字 | 君 | 台 | 祖 | 去 | 话 | 福 | 掘 |
马拼范例 | oung | ōung | ǒung | óuh | òung | ôung | ouh |
阴去的读音虽表记为「312」,但在口语中往往被读成半阴去「31」或「11」。
声调与松紧韵的关系
与福州话相同地,在马祖话中,平声、上声和阳入是紧韵,去声和阴入则是松韵。
以下以平话字「a̤」的发音为例介绍松紧韵。「a̤」的紧韵为[ɛ]、松韵为[ɑ],那么,「a̤」的所有声调发音如下表:
声调 | 阴平 | 上声 | 阴去 | 阴入 | 阳平 | 阳去 | 阳入 |
调值 | 55 ˥˥ | 33 ˧˧ | 312 ˧˩˨ | 13 ˩˧ | 51 ˥˩ | 131 ˩˧˩ | 5 ˥ |
松紧韵 | 紧 | 紧 | 松 | 松 | 紧 | 松 | 紧 |
平话字 | ă̤ | ā̤ | á̤ | á̤h | à̤ | â̤ | ă̤h |
国际音标 | ɛ˥˥ | ɛ˧˧ | ɑ˧˩˨ | ɑʔ˩˧ | ɛ˥˩ | ɑ˩˧˩ | ɛʔ˥ |
※注:「阴去」(312 ˧˩˨)在口语中一般被读成「半阴去」(31 ˧˩)。 | |||||||
上表中,紧韵声调的「ă̤」应读作[ɛ˥˥]而不是[ɑ˥˥];同理,松韵声调的「â̤」则应读作[ɑ˩˧˩]而不是[ɛ˩˧˩],以此类推。
连读变化
声母类化
前字的韵尾 | 后字的声母 |
元音韵尾 |
|
鼻音韵尾([-ŋ]) |
|
入声韵尾([-ʔ]、[-k̚]) | 所有声母都不变化。 |
连读变调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拼读成一个词语时,前字的声调可能会受到后字声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作连读变调。马祖话与福州话相似,两字连读中,只有前字才有可能发生变调现象,后字则一概不变调。
双字连读变调规则见下表(绿色(纵行)代表前字,蓝色(横行)代表后字,表格中的数据为连读之后前字的声调):
阴平, 55 | 阳平, 51 | 阳入, 5 | 上声, 33 | 阴去, 312 | 阳去, 131 | 阴入, 13 | |
阴平, 55 | |||||||
阴去, 312 | |||||||
阳去, 131 | |||||||
阴入甲, 13 | |||||||
上声, 33 | 半阴去, 31 | 13 相当于丢失入声的阴入 |
阴平, 55 | ||||
阴入乙, 13 | 31+[-ʔ] 相当于添加入声的半阴去 |
阴入, 13 | 阳入, 5 | ||||
阳平, 51 | 上声, 33 | 半阴去, 31 | 上声, 33 | 半阴去, 31 | |||
阳入, 5 | 上声, 33 或上声+[-ʔ] |
阳平(51) 或 阳入 (5) | |||||
上表中,「阴入甲」指的是以[-ʔ]韵尾的阴入字,「阴入乙」指的是以[-k̚]为韵尾的阴入字。今天,这两套入声韵尾在单字读音中已无区别,只有少数老年人能够区分开来;其差别仅在连读变调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来。
松紧变韵
马祖话与福州话相似,存在着松紧韵(详见上文);同样地,马祖话在字词连读时,也存在着松紧变韵的现象。
例如:「技师」一词:「技」读「kɛi˧˩˨」是阴去,属松韵;「师」读「sy˥˥」,是阴平。阴去与阴平连读读上声,属紧韵。因此此词中的「技」应该读「ki˧˧」,发生了松紧变韵现象。又由于s在元音韵尾之后发生声母类化,成为l,因此实际读作「ki˧˧ ly˥˥」。
又如:「台湾」一词,「台」读「tai˥˩」是阳平,属紧韵;「湾」读「uaŋ˥˥」,是阴平。阳平与阴平连读读上声,属紧韵。因此此词中的「台」应该读「tai˧˧」,没有变韵。此外,这两个字连读也没有发生声母类化的现象(见上表),因此实际读作「tai˧˧ uaŋ˥˥」。
差异
马祖话与福州市的福州话之差异
马祖话与福州市的福州话虽能够互通,就总体而言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但腔调、用词等等方面存在着不少区别。
例如马祖话称「我」为「ŋui˧˧」,称「我们」为「nɔŋ˧˩ ŋa˥˥」。而在福州市区通行的福州话中,称「我」为「ŋuai˥˥」,称「我们」为「naŋ˥˥ ŋa˥˥」。
又如马祖话称「舌头」为「舌囝」(siĕh-giāng),福州话说「喙舌」(chói-siĕh);称「中间」为「当当中」(dăng-dăng-dŏng),福州话说「台台中」(dài-dài-dŏng);称「除夕」为「廿九暝」(niék-gāu-màng),福州话则称为「三十暝晡」(săng-sĕk-màng-buŏ)。
也有词汇相同但词义不同的词汇。例如:「过身」(guó-sĭng)一词在马祖话中意思是「逝世」(与台湾闽南语中同义),但在福州市的福州话中却是「时过境迁」的意思,「过世」(guó-sié)才是「逝世」的意思。马祖人称「爷爷」为「依爷」(ĭ-iè),但在福州话中却是「父亲」的意思,福州话称爷爷为「依公」(ĭ-gŭng)。
由于两岸分治的缘故,今日的马祖话与福州市的福州话产生了更多不一样的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是政治背景下特有的词汇,有的是现代科技方面的词汇。例如「互联网」(中国大陆称「互联网」)、「鼠标」(中国大陆称「鼠标」)等等。
福州话和马祖话的关系,跟闽南语中的泉州话、漳州话与台湾话的关系相似。福州语为马祖话之源头,但马祖话又不完全等同于福州市的福州话。
现状
马祖
同其他闽东语的方言一样,马祖话的现状不容乐观。20世纪中叶,大量国军进驻马祖。为了「保乡卫岛」,国军在当地大力扫盲、推行国语,以求达成「军民协同、联手作战」的目标。马祖防卫指挥部要求各村聚落设立「指导员」,让成人参加「民众识字补习班」补习国语和识字,让适龄儿童进入简易学校学习。这项激进的语言政策最终导致了全县通行国语,人人能说会写,但马祖话的地位被严重弱化,马祖的语言文化被彻底颠覆。近年来,随着马祖地区开放观光,以及大量民众移民台湾岛,有不少马祖的在地居民开始会说闽南语台湾话,作为母语的马祖话面临式微困境,年轻一辈不太说甚至不会说。[8]为了保护本土语言,2000年颁布的《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平等保障法》规定马祖地区的大众交通工具上必须加播马祖话的播音,以保护马祖话在公共场合的使用。[3]同时,在校园里实施马祖话教育。[10]在国小乡土语言教材中,早期教材多采用福州市市区福州语读音,后来马祖当地母语者参与教材编纂,2010年以后出版的教材主要采用马祖当地读音。[11]
参考数据
- 其中有约1万人居住在马祖列岛,约5万人居住在台湾岛。
- . [2021-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6).
- 《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平等保障法》,民国89年(2000年)3月31日立法
- . [2019-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 此处标注的是马祖话读音,在福州市区的福州话中读作「Mā-cū-uâ」。
- 此处标注的是马祖话读音,在福州市区的福州话中读作「Bàng-uâ」。
- 《东引乡志·住民篇·第三章:语言》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4-02-17.
- 《北竿乡志·住民篇·第二章:语言》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5-09-20.
- .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 (繁体中文)提升国民中小学暨幼儿园本土语言教学成效实施计划(草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连江县本土教育资源网
- 例如2001年的国小乡土语言教材(90年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将「我」的读音标记为「ŋuai˧˩」而不是马祖话的「ŋui˧˧」,教师手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也使用福州市福州语声调。而2014年出版的齐讲马祖话120句口袋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9年出版的马祖话真有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20年出版的来学马祖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皆是采用马祖当地的读音,将「我」的读音标记为「ŋui˧˧」
- 设桃园马祖交流小组 盼保存马祖文化、移民历史及母语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5-07-06.
- . [202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 . [202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 . [202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外部链接
- (繁体中文)连江县国小乡土语言福州语网站
- (繁体中文)五语快易通(马祖福州闽东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繁体中文)汉字古今音数据库(可查马祖话单字读音,现代>闽语>闽东区>马祖)
- (简体中文)马祖话与福州话常用词语小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