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铁民
钟铁民(1941年1月15日—2011年8月22日),台湾作家,客家人。创作文类以小说、散文为主,兼有儿童文学及电视剧本。创作内容多以客家农村为主题,而被称为「农民作家」。为作家钟理和之长子。
钟铁民 | |
---|---|
出生 | ![]() | 1941年1月15日
逝世 | 2011年8月22日![]() | (70岁)
职业 | 作家、教师 |
国籍 | ![]() ![]() |
代表作 | 《石罅中的小花》 |
奖项 | 台湾文学奖、洪醒夫小说奖、赖和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 |
配偶 | 郭明琴 (1974年结婚—2011年结束) |
父母 | 钟理和(父) 钟台妹(母) |
儿女 | 钟雨靖(长女) 钟怡彦(次女) 钟舜文(么女) |
亲属 | 钟立民(二弟) 钟铁英(妹) 钟铁钧(三弟) 林全珍(弟媳,为钟铁钧妻子) 钟铁华(妹) |
钟铁民出生于满州国奉天市(今沈阳市),1946年全家返回台湾。9岁罹患脊椎结核,一度使其休学。大1963年考上师大夜间部国文系时也曾因疾病被拒绝入学,后经多方帮忙才核准入学。1969年毕业后至旗美高中任教。长期于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出版《石罅中的小花》、《余忠雄的春天》、《约克夏的黄昏》等。曾获第十五届吴浊流文学奖正奖、赖和文学奖等。
1980年代开始筹备钟理和纪念馆、成立钟理和文教基金会[1]。1990年代投入乡土运动和社会运动,包含编撰乡土教材、办理乡土文学营、参与美浓反水库运动,创立第一个农村型的旗美社区大学[2]等,积极推动文学扎根[3]。
生平
- 1941年出生于满洲国奉天省的奉天市(今辽宁省沈阳市),后父母迁到北平定居。1946年3月全家返台。9岁时罹患了所谓的蛀骨痨,即脊椎结核,使其一度病倒在床,休学两年。[4]1955年考取县立美浓初中,1958年考取屏东县内埔高中,1959年转学至旗山中学高级部。1960年8月父亲钟理和病逝,当时仅为高中生的他此后与母亲共同负担起维持家计的重担,照顾年幼的二妹一弟就学、成人。[5]1961年7月旗山中学毕业,同年12月21日于《中国晚报》发表第一篇短文〈莳田〉[3]。1961年3月1日于《联合报》发表第一篇小说〈四眼与我〉。1963年考取师大夜间部国文系及政治大学夜间部,因身体疾病,注册时未被接纳,直到1964年3月由教育部公文核准,注册成为师大学生。1969年毕业后返乡至旗美高中任国文老师。1974年结婚,育有三女。1997年退休。2011年8月初,钟铁民入住高雄长庚医院接受心导管手术,22日因严重心肺衰竭病逝,享寿70岁。
- 196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石罅中的小花》,1968年出版《烟田》。1970年代以后有长篇小说《雨后》、短篇小说集《余忠雄的春天》等。1984年,以〈大姨〉获得第十五届吴浊流文学奖正奖。1994年,以《约克夏的黄昏》获得赖和文学奖。
- 1969年,任「吴浊流文学奖基金会」管理委员,后多次担任吴浊流文学奖评审。1980开始筹备钟理和纪念馆、1989年成立钟理和文教基金会[6]。1990年担任《台湾文艺》编辑顾问。1992年开始主编中小学乡土教材「我的家乡」,并于1993年开始办理「乡土文学营」。1994年担任「美浓爱乡协进会」第一届理事长,投入美浓反水库运动。1996年举办「笠山文学营」,并建造钟理和雕像及台湾文学步道。2001年6月,出任中华民国政府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委员及高雄县社区大学主任,打造台湾第一个农村型社区大学「旗美社区大学」。2002年,任第三届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一生在写作之余,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推动艺术文化发展与文学扎根。
重要贡献
- 1979年在美浓创建台湾第一所纯民间发起的文学纪念馆—平民文学家「钟理和纪念馆」[7],搜集及保存台湾近、现代作家数据[8]。自钟理和纪念馆从发布筹建起事到建馆完成,皆投注极大的心力,在有限的经费和人力资源下努力地维持纪念馆的营运。
- 1992年开始编辑撰写客家文化语言与文学教材[9]。
- 1994年创设美浓爱乡协进会,为「美浓反水库运动」的灵魂人物,于1998年在大路关恩公庙誓师[10]。后来也参与反对浊水溪口的「国光石化」开发案。
- 1993年开始办理「乡土文学营」、1996年开始筹办高中生「笠山文学营」,扎根年轻人的文学教育。
- 2001年参与建制高雄第一所农村型社区大学「旗美社区大学」,推动「乡村教育」。
政府褒扬
“财团法人钟理和文教基金会董事钟铁民,理致清远,恺悌劳谦。幼时偃蹇踬顿,无畏脊椎病苦,果毅自持,克服逆境。少岁心织笔耕,以「莳田」崭露头角,爰步入创作之途;嗣卒业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遄返桑梓执教,陶镕鼓铸,乐育清芬。继以《石罅中的小花》、《烟田》、《雨后》、《三伯公传奇》等脍炙人口佳品,笔触朴拙浑厚,风格冲静写实,勾勒农村生活图景,享有农民作家称誉。复打造钟理和纪念馆,创设美浓爱乡协进会;悉力兴办笠山文学营,辟建本土文学步道;推展自然生态环保,投身社区人文关怀,涵濡启迪,沾溉原乡,允为南台湾重要文学据点与观光园区。曾获颁台湾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暨客家贡献奖等殊荣,志道游艺,卓蜚声采。综其生平,困阨弥坚,践履生命内核价值;健笔如椽,恢弘客家文化精蕴,前绪遗风,辉耀蓬岛。哲人其萎,怆悼殊殷,应予明令褒扬,用示政府崇礼英贤之至意。”
获奖纪录
- 1965年:〈山道〉得《幼狮文艺》征文第二名
- 1987年:〈河鲤〉获得「吴浊流文学奖」佳作
- 1982年:〈约克夏的黄昏〉获得「洪醒夫小说奖」
- 1984年:〈大姨〉获得第十五届吴浊流文学奖正奖
- 1994年:《约克夏的黄昏》获得赖和文学奖
- 2007年:获客家贡献奖杰出成就奖
著作出版
- 《石罅中的小花》(台北:幼狮文化, 1965)
- 《雨后》(台北:台湾省政府新闻处,1972)
- 《余忠雄的春天》(台北:东大出版社,1980)
- 《月光下的小镇》(台北:省教育厅,1982)
- 《约克夏的黄昏》(高雄:高雄县立文化中心,1993)
- 《三伯公传奇》(台北:桂冠出版社,2001)
- 《山居散记》(高雄:百盛文化,2001)
- 《山城栖地》(高雄:串门出版社,2001)
- 《乡居手记》(新北:未来出版社,2002)
- 《钟铁民全集》1-8册(高雄:春晖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 钟理和文教基金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旗美社区大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钟怡彦. .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 彭瑞金,〈笠山的薪火传人:钟铁民〉,《文讯》57期,1990年7月,页106-107。
- 彭瑞金,〈笠山的薪火传人:钟铁民〉,《文讯》57期,1990年7月,页107。
- 国立台湾文学馆,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 钟理和纪念馆 / 钟理和文教基金会. .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 应凤凰. . 自由时报. 2011-09-07 [2012-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7).
- 胡宏志. . 新头壳新闻. 2011-09-10 [2012-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 郭绍齐. . 《自由时报》. 1998-05-24 (中文(台湾)).
- 马英九. .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1-09-10.
- 陈守国. . 中央通信社. 2011-09-10 [202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链接
- 国立台湾文学馆-台湾文学主题平台-钟铁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台湾客家文学馆-钟铁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台湾大百科全书--钟铁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钟理和文教基金会
- 钟铁民纪念网站
- 钟铁民作者介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