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面

线面闽东语平话字só̤h-miêng莆仙语平话字seō-mīng闽北语罗马字sṳ̿ing-mīng),又称台湾话),是闽语区和客家语区的一种民间面食。[1]这种面食在闽东兴化闽南闽北潮州海南客家等民系中都流行,不过做法各不相同。

麻油面线
加入鸭血和醋肉的泉州面线糊

由来

汉武帝(刘彻)享年70岁(前156年-前87年),汉朝第7位皇帝,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文帝刘恒之孙、汉高祖刘邦之曾孙。16岁登基,在位54年(前141年-前87年),雄才大略,打败匈奴,灭夜郎、南越和卫氏朝鲜,将中华帝国推上高峰,创立“汉武盛世”。

汉武帝晚年昏聩,迷信方术,追求长生不老,又轻信宠臣江充的谗言致宫廷骨肉相残,征和二年(前91年)发生“巫蛊之乱”,导致太子刘据被诬陷,用巫蛊诅咒父皇,太子为求自保被迫发兵起事,结果太子兵败自杀,满门被抄斩殆尽,连太子的生母卫子夫皇后都被逼死,仅留一活口太子之孙刘病已(汉宣帝),此事件影响四十余年,牵连近四十万人,政治军事人才大量流失,西汉政权从此衰败。

相传有一天,汉武帝议完朝政,又与大臣们闲谈寿龄之事。有人说:“脸长就寿长。”汉武帝强调:“根据相书记载,应该是人中(位于鼻与嘴之间)长,寿更长。”大臣东方朔却说:“人中长就寿更长,八百岁的彭祖,脸不知有多长!?”他的话刚落,君臣大笑不已。

东方朔的妙喻流传到民间后,因为“脸”与“面”同义,渐渐的“脸长寿长”被说成“面长寿长”,而面与面同音,亦称为“面长寿长”,所以细细长长的面线,就被喻为“长寿面”,后来百姓在庆生时,为求长寿,在寿宴上吃长寿面的习俗就慢慢的形成。

一直到今天,传统的长辈在过寿时,都会吃上一碗长寿面,以求长命百岁。代表着人们长寿的愿望。而且这一根面条在吃的时候最好不要弄断,否则寓意不吉祥,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今天的长寿面还会加一个鸡蛋,营养更加丰富。吃长寿面时,夹到碗里的面线,不管有多长都不可以剪断,以求长寿之意。吃长寿面要斯文的细嚼慢咽,不能“嗖”一下吸进嘴里,吃得愈长久,以祝贺寿星愈长寿。[2]

作法

面线制作

面线使用精面粉作为原料,加入精盐番薯粉食用油等佐料,使用手工拉成。线面拉开时长度可达到180厘米,直径仅0.6至0.7毫米,又细又长,被称为「长寿面」。

面线在台湾主要分为「福州」多棍和「泉州」单棍两种做法。日本也有类似面食,即素面,属手延挂面,而不持棍手拉,相关料理如流水素面

面线的面条分类

面线有「机器面线」与「手工面线」之分[3],机器面线口感较差,手工面线则较有口感,手工面线的成本也较高。[4]

以外观分为「白面线」与「红面线」。白面线未经烘干,水分多且口感湿润,北港面线糊就使用白面线。红面线是将白面线晒干,再经过长时间的烘焙或蒸煮干燥进而焦糖化,因此更耐煮,口感更有咬劲,台湾蚵仔面线较常使用红面线。[5]

习俗

福州人每逢生日、过节或者家人自远方归乡,必吃此面,在面中加入两个鸡蛋(太平蛋),称之为「太平面」。结婚定亲时,男家也要送给女家面线,称为「喜面」。

莆田人生日时会吃妈祖寿面,寿面是面线的加长版,煮时要小心不能断,才能延年益寿。

闽南人则是以猪脚搭配,在喜庆或寻求改运时食用,称为猪脚面线[1]

认证

2011年,宁德福安穆阳线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商标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1. 陈静宜. . 麦浩斯. 2021 [2021-11-12]. ISBN 97898640867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中文).
  2. 味蕾. . 美食典故. [202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3. . [2015-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8).
  4. . [2015-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5. 陈凯诗. . 自由时报. 2018-06-27 [2021-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6) (中文).
  6. 福安“穆阳线面”成功获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存盘,存档日期2016-03-04.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线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