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菜
眷村菜是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移台湾时,大量外省籍[注 1]军人及其眷属从原乡带来的饮食。这些军眷集中居住在政府发配的眷村中,他们的饮食因此被称为「眷村菜」,并与台湾本土菜结合,成为台湾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流变
迁台初期
1949年迁台初期,台湾眷村菜以中国八大菜系为基础,由于迁台的军人来自不同省份、驻扎不同地点,使在台湾的中国八大菜系混杂,甚至出现不是四川人却爱吃川菜的情况。[1]
随着外省籍军人与台湾本地人通婚的数量增加,眷村菜开始结合台湾本土饮食特色。此外,国共内战后物资短缺、经济拮据,眷户们只好以其他方式来取代原有的饮食习惯,将制作方法及食材简单化、在地化,渐渐与中国八大菜系产生差异。[2]
注释
- 即「非台湾籍」人士,详见「台湾外省人」。
- 即「军眷补给」,分为军眷生活、燃料补助费及军眷实物补给。实物补给内容主要有米、油、盐、煤等。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