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菜

眷村菜是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移台湾时,大量外省籍[注 1]军人及其眷属从原乡带来的饮食。这些军眷集中居住在政府发配的眷村中,他们的饮食因此被称为「眷村菜」,并与台湾本土菜结合,成为台湾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流变

迁台初期

1949年迁台初期,台湾眷村菜以中国八大菜系为基础,由于迁台的军人来自不同省份、驻扎不同地点,使在台湾的中国八大菜系混杂,甚至出现不是四川人却爱吃川菜的情况。[1]

随着外省籍军人与台湾本地人通婚的数量增加,眷村菜开始结合台湾本土饮食特色。此外,国共内战后物资短缺、经济拮据,眷户们只好以其他方式来取代原有的饮食习惯,将制作方法及食材简单化、在地化,渐渐与中国八大菜系产生差异。[2]

美援时期

1951年至1965年期间,政府发配的「眷补」[3][注 2]中有许多美国援助的资源,其中以「面粉」的变化性最高,因此「面食」逐渐成为眷村的主食。[3]然而,军方要求军人适应军中膳食,编订「面食制作食谱」、「黄豆食谱」等,此时的眷村菜受政府决策之影响,因此菜色较为局限[2]。此外,以「米饭」为主食的台湾人也受到美援影响,加上眷村的面食开始受到大众喜爱,使台湾人逐渐接受以「面」为主食的生活型态。[2]

眷户们为改善经济状况,纷纷开设小店面贩售拿手的眷村菜。为了迎合台湾大众口味,眷村菜更加台湾本土化、商品化,逐渐成为台湾饮食文化的一环。[2]

眷村改建时期

1996年,中华民国立法院通过〈国军老旧眷村改建条例〉后,台湾各地眷村拆迁,因此许多店家以「感念眷村氛围及记忆」、「怀旧」为动机,纷纷开设眷村餐厅,虽然贩售的菜与一般眷村餐馆差异不大,但以内部装潢及摆设营造国共内战后严肃、简朴的气氛,使台湾人饮食有更多元的选择[4]

注释

  1. 即「非台湾籍」人士,详见「台湾外省人」。
  2. 即「军眷补给」,分为军眷生活、燃料补助费及军眷实物补给。实物补给内容主要有米、油、盐、煤等。

参考文献

  1. 李俊贤. . 2008-01-31.
  2. 师秀珍. . 2010年07月.
  3. 林芳琦. . 2015年01月.
  4. 高郁婷、王志弘. (PDF). 2018年11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