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人
玛雅人(Maya peoples)是古代印第安人(美洲原住民)的一支,是美洲唯一留下文本记录的民族。公元前约2500年就已定居今墨西哥的犹加敦半岛、危地马拉、伯利兹、以及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部分地区。使用马雅语。[3]古马雅人发展出著名的马雅文明,是唯一发展出文本的美洲文明,曾盛极一时,直到16世纪西班牙人殖民美洲,使马雅文明走入历史,待19世纪马雅文明遗址被发现,此文明才得以重现于世人眼前。“玛雅”是为了方便而起的他们的一个集体的称号,这包括为该地区贡献某种程度的文化和语言遗产的人。但这之中也包括许多不同的人口、社会和种族群体,他们中谁都有自己特殊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特征。
玛雅人 | |
---|---|
![]() | |
总人口 | |
7百万(21世纪初)[1] | |
分布地区 | |
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以及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 | |
语言 | |
玛雅语、西班牙语、克里奥尔语和英语 | |
宗教信仰 | |
玛雅传统信仰[2] |
在21世纪初,约有7百万玛雅人。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还存在着大量遗留的古代文化遗产。一些玛雅人已经相当地融入了现代文化,另一些人还在继续着更传统的习俗,这些人以玛雅语作为主要语言。据说全盛时代玛雅人口达1400万。
现在的玛雅人大多数生活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州、坎佩切州、金塔纳罗奥州、塔巴斯科州和恰帕斯,和中美洲国家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的西部和萨尔瓦多。他们之间已经没有马雅文明兴盛时期的城邦链接,失去横的联系,各自发展出独特的文化与传统,不晓得过去的文明历史。[4]但马雅人仍留有些许宗教文化、社会习俗,与后来的殖民者相异,由此可见马雅文化犹存。
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玉米、蚕豆、南瓜、可可、甘薯、辣椒、烟草、棉花。土地公有,分配给每个家庭使用,每3年重新分配一次土地。后期出现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划分,统治者称为「大人」,职位世袭,掌握军政大权。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地理环境
历史沿革
马雅人历史悠久,著名的马雅古文明为石器文明,并未发明青铜器或铁器,是中美洲唯一发明出文本的文明。曾盛极一时,几乎统一全中美洲。根据中美洲编年,马雅文明的历史可分为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三个主要时期。但马雅文明不是在一个地区连续发展下来的,所以又有史学家以地理位置把它分为南部马雅时期和北部马雅时期。南部马雅人属于前古典期和古典期、北部马雅文明期则属于后古典时期。而后马雅诸城邦被西班牙人所灭,结束了辉煌的马雅文明。
值得注意的是,马雅文明与其他古文明有两大不同之处:
时期 | 细分 | 年份 | |
---|---|---|---|
远古(Archaic) | 西元前8000年 – 2000年[13] | ||
前古典期 | 早期前古典期 | 西元前2000年 – 1000年 | |
中期前古典期 | 早期中前古典 | 西元前1000年 – 600年 | |
晚期中前古典 | 西元前600年 – 350年 | ||
晚期前古典期 | 早期晚前古典 | 西元前350年 – 1年 | |
晚期晚前古典 | 西元前1年 – 西元159年 | ||
终端前古典期 | 西元159年 – 250年 | ||
古典期 | 早期古典期 | 西元250年 – 550年 | |
晚期古典期 | 西元550年 – 830年 | ||
终端古典期 | 西元830年 – 950年 | ||
后古典期 | 早期后古典期 | 西元950年 – 1200年 | |
晚期后古典期 | 西元1200年 – 1539年 | ||
接触时期 | 西元1511年–1697年[14] |
前古典期
前古典期又名成形期,许多古典期发展至巅峰的城邦,都有前古典期留下的石碑。传说奥尔梅克文明将他们的文化传入马雅人所在的犹加敦半岛后,便衰败灭亡,原因不明。
古典期
马雅文明在古典期发展至颠峰,尤其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工艺相当兴盛。马雅人创建多座城邦、金字塔、石碑,遍布中美洲丛林,其中包括如今著名的马雅文明观光城市:
- 位于危地马拉境内的提卡尔(Tikal),是马雅文明的文化和人口中心之一,同时也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人口最多时可能有十万到二十万。这里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西元前七百年。已知最早的纪念碑则建造于公元前四世纪。[15]
- 墨西哥恰帕斯州的帕伦克(Palenque)
- 洪都拉斯靠近危地马拉边境的马雅南方大城科潘(Copán)
这三大城邦是马雅古典期的重要城邦。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城邦都有各自的历史与国王,尽管同属马雅文明,政治体制却不统一,且有时有对立关系。例如,同为当时城邦之一的卡拉克穆尔,曾与提卡尔、帕伦克两城邦发生战争,就像是马雅「超级大国」之间的斗争[16]。
自西元九世纪开始,许多城邦发生严重的政治崩坏,大量的都市遭遗弃,许多王朝结束,并转往北部发展[17]。古典期马雅文明的衰弱原因现在仍是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但可能由以下事件一同导致:死伤惨重的局部战争、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的土地退化、以及干旱。[18]
社会、家庭与婚姻
产业与生活
农业
马雅人以玉米为主食,有八成食物来源都是玉米。农作物除玉米外尚有棉花、烟草、番茄、可可、木薯等。 由于南美洲可驯化动物较少,所以畜牧相对较少,仅有火鸡和狗。[21]为了补充蛋白质来源,马雅人也会采集、狩猎野生动物如鹿、鼠等。 除此之外,养蜂也是马雅人的重要农业之一。
自古以来,马雅农民采用一种极原始的「米尔帕」耕作法:先把树木统统砍光,经过过一段时间干燥以后,在雨季到来之前放火焚毁,以草木灰作肥料,覆盖住贫瘠的雨林土壤。烧一次种一次,休耕时间1-3年不等,有些地方甚至要等上6年,方法同刀耕火种。[22]
信仰与习俗
古代马雅人的信仰

古代马雅人属于泛灵信仰,崇拜诸多神明与自然力量。由祭司集团发展出繁复的宗教仪式,以创建并膜拜石碑、金字塔、举办体育竞赛、活人献祭等方式祭祀神明。
马雅人的最高神叫「羽蛇神」库库尔坎(Kukulcan),由奎特查尔凤鸟羽毛和响尾蛇组合而成,是风神,又是金星(启明星)。它被视为伟大的组织家、城市的创建者、数学、冶金学和天文学之父,传说是它给百姓带来了文明和教化。此外,它还掌管农业、丰收与降雨,这在干旱的犹加敦半岛意义非凡。[24]
除此之外古马雅还信仰许多神明,如:
- 玉米神于姆卡许(Yum Kax),祂非常亲切,也最具人间情趣,形象清秀年轻,会以玉米当头饰,和农民一样只用腰布围身,没穿上衣,是个勤俭的神,也是森林之神。[25]
世界观
现代马雅人的宗教观沿袭了他们祖先对宇宙的看法,认为宇宙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天堂、城市、地狱,也就是天、地与地下世界。这三者是由一棵巨大的宇宙树贯串起来的。
马雅人认为,地球是一个长方形的平面空间,这长方形的空间分成四个向限,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他们理解地球及生存环境,就像一只漂浮在水面上的乌龟或鳄鱼的背部一样。
马雅人相信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神祇,而且祂们可以借由人化现为动物或植物的过程,去见证神明存在的事实。常在马雅人的宗教祭仪相关物品中见到人、动物、植物的影像融合为一。 [26]
马雅人与玉米的关系
马雅神话中,人类是玉米粉做的。神本来用泥土造人,但是被雨水冲刷融化,后来用木头造人,很快又腐朽了(有一说是木头人没心没脑,不会讨好神明,于是神以雨摧毁之)。最后神选用黄和白的玉米磨成粉捏造人,结果神很满意。马雅人认为他们是神捏造出来,于是自称玉米人。
古代马雅人认为神先造玉米,再由玉米造人。简单的说故事是这样的:玉米树干做为阴茎,风像带种子一样地把精子送入进入玉米树毛发状构造(作为阴道),最后,在玉米花的子宫孕育成做玉米似的小孩子。玛雅人认为玉米与跟他们对生命、生殖、性与疾病及其治疗看法有关。[27]
马雅人的玉米有红、黑、黄、白,四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玉米颜色的象征意义指引马雅人的方向,这是他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6]
现代马雅人的天主教
十六世纪,西班牙的侵略者为了驯服马雅人信教,硬是在马雅古城的神圣土地上盖教堂。这种作法表面上虽然奏效,但马雅人却将自己的文化与信仰暗藏在基督教信仰中,产生出一种与欧洲基督教极不相同的形态。
例如,马雅人将耶稣的形象与马雅文化中的太阳神链接在一起,而圣母玛丽亚也变成马雅人眼中的月神,所有基督教里的神明都被马雅人拿来跟他们文化里的传统神明作联想。
现代马雅人敬拜神的方式,是将神明塑像安置在神龛里,再扛着神龛绕行村落。他们常以花朵装饰神龛。
基督教里重要的十字架象征,也被重新诠释为自远古以来便一直敬奉的石碑。古代马雅人用石碑来与神沟通并表示敬意。现代的马雅人把十字架放在最神圣的地方,功能与代表的意义跟古时候敬畏神的石碑是相同的。[26]
文学与艺术
在马雅文明里,雕刻、绘画、编织和建筑的创作是马雅人接近神的方式,因此作品充满神秘的张力。
马雅文明的三个时期中,前古典期和古典期,作品充满宗教和祭祀的神怪气氛,后古典期则较为写实,以世俗化的方式描绘神明。
而马雅文明中曾是大众生活必需品的彩绘陶器、石碑、玉器、贝壳、香炉等,现已跳脱实用的功能,以纯艺术的观点呈现,成为了马雅艺术文明的表征。[28]
编织
马雅妇女擅长手工编织。古马雅人相信,编织是和神明沟通、表示敬意的方式,因此女性自幼就须学习编织。在危地马拉的马雅村落,所有妇女都会做手工编织,她们大约6、7岁起跟着妈妈学习。[29]
她们的技法源自马雅古早时期,已传承2000年。马雅服饰美学讲究对称、精细、繁复、 用色大胆鲜艳,早期使用龙舌兰的纤维于织布上,目前织品比较常用的材质多为棉、羊毛与合成纤维 [29] 。 编织图像则来自神话、民间传说或自然万物。不同部落的马雅人所设计的花纹与颜色不尽相同。

马雅村落里最常见的编织为「腰带织法」,将棉线固定于一块横木,上面有挂钩,可任意挂在屋檐或树梢,另一端则有数块横木勾住棉线;而这棉线有各种颜色,系在妇女的腰部,或站、或坐都能编织。这对常需分心看顾小孩的马雅妇女来说,最轻巧方便。 [30]
马雅妇女常穿的传统服装,称为「Huipil」 ,是西班牙文「上衣」之义,念法可音译为「威皮尔」[31],是一种宽松的织锦棉布衣服,从头到脚的宽度都是相同的,长度长及大腿跟膝盖。妇女们把裙子的边缘用线缝住,留下两个洞口可以伸出双臂,同时有一个方形的口开在颈部,是伸出头部用。早期这些Huipil用天然染料染色,像是从胭脂虫取出的红色,或取自槐蓝属植物的靛蓝等。[29]
现况
危地马拉种族灭绝
危地马拉的人口组成中,有40%以上属于马雅人,是该国原住民中人数最多的族群。[32]20世纪末,由于内战、经济开发等因素,马雅人被军政府屠杀、虐杀、灭村、被迫迁离等惨况层出不穷。
- 1950年,总统哈科沃·阿本斯上任,实行土地改革,向大地主征收土地,试图解决土地不均的问题。但此举引发大量收购土地的美国联合果品公司不满,最后,阿本斯政府在美国外交部以反共为名的煽动下被推翻,阿本斯流亡海外,卡洛斯·卡斯蒂略·阿马斯成为新的独裁者,并完全废除先前阿本斯政府所作的改革。[33]
- 此外,妇女遭强暴、虐杀等情况也屡见不鲜,危地马拉战后历史清查委员会统计,危地马拉内战期间发生的类似案例就有1,465起,受害者逾10万人,近九成是原住民马雅凯克奇族(Mayan Q'eqchi')女性。[35]
- 1983年起,尽管危地马拉政府逐步减少迫害原住民,国家重启民主化,并于1985年重新举行总统大选,但全国人民贫富不均的现象依然显著,如今在危地马拉的马雅人仍多属于经济弱势,没有自己的土地,辛苦耕作却一无所有。
- 1996年,交战双方签署一份和平条约,正式结束内战。这场内战约二十万人丧生或「失踪」、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萨帕塔运动
萨帕塔运动是墨西哥恰帕斯州的原住民起义运动。此运动「响起了『反全球化的第一枪』」[37]。

1994年1月1日,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当天,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州,爆发了以维护当地印地安人利益为目标的「萨帕塔运动」,他们的军队称为「萨帕塔民族解放军」。[38]
恰帕斯洲地处墨西哥东南一隅,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且地理位置优越,是进入中美洲与南美洲的信道[38]。州境内人口多数是乡村的贫农、且至少1/3明显为马雅后裔,而西班牙语在郊区并不流行。当地有40%人口营养不良,是全国最高[37]。尽管墨西哥政府进行土地改革,大多数当地原住民仍没有土地耕作,贫穷和饥饿,终于引发革命。
自称该运动领导人的副司令马科斯指挥民军占据恰帕斯州许多主要城市,震惊墨西哥当局,迫使政府不得不正视其诉求[38]。有人称马科斯为「新」切·格瓦拉或「后现代主义的」切·格瓦拉[39]。他也的确拥有了一个类似「切(El Che)」的、传遍了美洲的暱称:「El Sup」(「副头」)。[37]
后来,尽管解放军与政府签订和平协议,当地原住民生活却没有获得改善,导致解放军继续暴动、占领城市。目前的局势平静又紧张,在32个由萨帕塔民族解放军控制的城镇尤为紧绷[37]。直至2014年仍有暴力事件发生。[38]
名人
莉可韦塔·门楚·顿

里戈韦塔·门楚出生于1959年,是上述危地马拉种族灭绝中少数的幸存者。她积极宣传危地马拉内战期间军队之恶行,争取该国原住民人权。
莉可韦塔出生贫穷,父母是附近咖啡园的奴工。村落的许多孩童或营养不良、或误饮遭污染的河水而早夭,莉可韦塔的两个弟弟也同样因此过世。1979年,危地马拉军方以门楚一家与游击队挂钩为由,对莉可韦塔的兄长实施火烧之刑。隔年父亲因参加抗议行动而遇难,母亲也在不久后遇难。
1983年,在她的口述下,由历史学家伊莉莎白·布尔戈斯(Elizabeth Burgos, 1941-)执笔,出版了她个人的第一本自传《我是莉可韦塔·门楚》(Me llamo Rigoberta Menchú),描述家人的血泪故事和她的奋斗历程。[34]
莉可韦塔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原住民女性。1998年,她获得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而后,她成立「莉可韦塔.门楚.顿基金会」,持续捍卫原住民人权,并积极投入政治,曾于2007年宣布要参选2008年的危地马拉总统,但没有当选。
参考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玛雅人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9).
the approximately 7 million ethnic Maya
- . Spiegel.de. 2005-05-28 [2017-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2).
- 涂光楠. . [2017-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 陈珮周. . 台北市: 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 131–188. ISBN 957-667-482-4.
- . [2017-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9).
- . [2017-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9).
- osea-cite. . [2017-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2).
- ethnologue. . [2017-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9).
- ethnologue. . [2017-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5).
- . [2017-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3).
- . [2017-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1).
- Estrada-Belli 2011, p. 3.
- Sharer and Traxler 2006, p. 98.
- Masson 2012, p. 18238. Pugh and Cecil 2012, p. 315.
- Webster 2002, pp.168-169.
- Martin and Grube 2000, p.9.
- Coe 1999, pp. 151–155.
- 林大雄. . 小仓出版社. 2011.
- . [2017-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英语).
- 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 . 时报出版. ISBN 9789571362854.
- 阙淑萍. . 智学堂文化.
- . Global Voices. 2016-03-17 [2017-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6).
- Read & González 2000, p.201.
- . 教育大市集. [2017-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1).
- 潘弘辉. . 自由电子新闻网. 2011年11月26日 [2017年6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3月1日) (中文).
- . 全球中央杂志. 2010年10月, No.22.
- 国立台湾美术馆编辑委员会. . 2002年5月28日. ISBN 957-01-1029-5.
- . 宗博季刊.
- 陈姿吟. . 苹果即时新闻. 2016年11月5日 [2017年5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1月7日) (中文).
- . [2017-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英语).
- . 中央情报局. [2017-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英语).
- John Vandermeer, Ivette Perfecto. . 台北市: 绿色阵线协会. ISBN 978-986-84095-4-5.
- 陈小雀. . 自由时报自由评论网. 2016-03-01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7) (中文).
- 蔡佳颖. . 台湾英文新闻. 2016-03-08 [2017-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2) (中文).
- . Peace Pledge Union Information. [2017-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2-03).
- 戴锦华.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6月.
- 王定国. (学位论文). 2002.
- Zapatistas Launch ‘Other’ Campaig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y Ramor Ryan, The Indypendent, January 12 2006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