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

贫穷是个很广泛的观念,没有绝对的定义。在中文里,贫、穷两字本解作「极度不足」,满足与否则是个很个人的感觉[1][2]贫穷不限于钱财方面的不足,贫穷可形容人类一般生活情况非常困难、资源短缺。有些人认为贫穷的定义是主观、具比较性的。贫穷可能会包括社会经济政治上的概念。而极端贫穷或是绝对贫穷是指完全没有满足基本需求所需的物资,例如食物服装住房[3]

从左上到右下:肯尼亚达达阿布的母亲以及营养不良的小孩;加拿大多伦多无家可归的男人;中国北京在乞讨的残障者印度勒克瑙拾荒者;肯尼亚内罗毕的一个贫民窟;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贝洛奥里藏特的乞丐
美国贫穷人口分布

绝对贫穷的基准一般会是固定的,不会随个人居住的国家或地区而不同。而相对贫穷是指一个人的生活水平无法维持在同一国家其他人的最低水准。因此相对贫穷的基准会随国家而不同,也会随社会而不同[4]

各国所能提供的基本需要会受到各国政府施政的限制或不足而受到影响,例如贪污节税国家债务贷款条件性,也会受到医学或是专业人士人才外流所影响。提高所得让更多人可以满足基本需求包括福利、经济自由金融服务[5]

扶助贫穷,需要社会给予钱,爱和帮助减少贫穷人口仍然是许多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的主要目标之一。

定义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探讨「贫穷」观念:

  • 人类物质上的所需,包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服务的不足,这些不足有没有改变、改善。
  • 相对贫穷
  • 经济上是否丰裕,钱财、资源(天然资源)是否足够。「足够」一词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政治经济上,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欧盟国家对「贫穷」的定义就包含了资源分布是否平等。
  • 社会人际关系,面临贫穷的人有否被边缘化、是否对他人依赖、能否过着普遍认为「正常」的生活模式——例如,是否能够维持一个健康的家庭、能否教养小孩、能否参与社会上的活动。

家庭每个月的人均实际收入最常见的计算公式是:

家庭每个月的人均实际收入 = [家庭总收入-必然开支]/家庭供养人数

经计算后所得的结果会分成3组:

家庭每个月收入高于生活所需的开支愈大,家庭环境愈富裕;家庭每个月收入和生活所需的开支取得平衡,家庭环境会保持不变;家庭每个月收入低于生活所需的开支愈大,家庭环境愈贫穷。

应该区分「贫穷」与「极端贫穷」的差别。

1987年,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在法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发表了《极端贫穷与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报告书,他在此报告中对极端贫穷提出的定义,后来被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的特别报告员Leandro Despouy引用于《人权与极端贫穷的最后报告》。

若瑟·赫忍斯基是这样定义「极端贫穷」的:

「不稳定指的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安全感之丧失,特别是失去工作。安全感意指能够使个人及其家庭得以确保他们在职场、家庭与社会层面的义务,并享受到他们的基本权利。不稳定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可以是严重并有决定性的,当它影响到生活的好几个范畴,当它在时间上延长且持续不断,当它严重地使人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单独争取到他的权利,并再次承担起他的责任时,它经常导致极端的贫穷。」

联合国特别报告员Leandro Despouy认为:

「这个定义有双重的新意及重要性,首先他以权利与责任的观点来理解贫穷,而且是与全国所有的社会伙伴一道拟定的,并且征求了特困者及赤贫家庭的意见。

此外,它指出贫穷(定义的第一部份)与极端贫穷(定义的第二部份)的接近性与差异性,这两种情况看起来都缘于相似的现象,造成其根本差异之处在于所丧失之安全感的数量,幅度及持续的时间。它同时也指出:贫穷与极端贫穷的界线是真实存在的,但,也是会流动的。多重不稳定的状况长期持续,有时甚至超过好几代,是让贫穷恶化为赤贫的一个因素。⋯⋯

指出极端贫穷的形成是由于不稳定情况的长期累积,这定义同时也引我们进入各项人权的不可分割及唇齿相依的领域。」

全球的情形

孟买路边的贫童
在乞讨的女性

世界银行在2015年预测有7亿人生活在极度贫穷的情形下,较1990年时的17.5亿人要少[6]。以2015年的极度贫穷人口中,有3.47亿(35.2%)是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南部,有2.31亿(13.5%)生活在南亚。依照世界银行的数据来看,全球极度贫穷的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37.1%降到2015年的9.6%,这也是头一次降到10%以下[7]

依2012年的统计数据,若以每天1.25美金为贫穷线,贫穷的人口约有12亿人[8]。若假设目前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准的经济模型及发展趋势,约需要100年才能让全世界最贫穷的收入超过每天1.25美金的贫穷线[9]

贫穷的维度

发展经济学角度讲,贫穷就是缺乏工作机会,有以下五个维度:

  1. 经济的
  2. 人类学的
  3. 政治的
  4. 安全相关的
  5. 社会文化的

贫穷的成因

以下都有可能导致贫穷:

  • 个人因素:「病态性」的因素,即将贫穷视为是行为、选择或缺乏能力所导致的后果;
  • 家庭因素:将贫穷归因于家庭的教养过程;还有可能是因为高昂的医药费而陷入贫穷;
  • 低收入群体:工作收入不均匀,且一个月的薪资不足温饱一个家庭。一般是家中有高龄人士或学龄儿童,而另外且需要支付高额的学费以及房贷等等费用[10]
  • 次文化因素:将贫穷归因于一个社群中借由学习及分享所得的生活模式;
  • 社会因素:将贫穷归因其他人(包括政府及经济体系)所造成的后果
  • 结构性因素:立论贫穷是社会结构所导致的。
  • 文化因素:把贫穷归咎于过度消费。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贫穷及失业是因为懒惰所造成,然而即便是世界上每个国民平均最富有的国家如美国,目前仍有数百万人处于在职贫穷(working poor)的状态,亦即其并未享有福利或其他立即的公众援助计划,以致其无法跨越贫穷线。政治的集权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财富的均衡,譬如中国政府政策就造成农民农村地区三十多年的贫困[11]。亦有相当比例的贫困人口生活在资源丰富的国家。

乐施会认为贫穷多源于不公平,要消除贫穷,必须配以经济、社会及结构性的改革。[12]

贫穷的人

贫穷所带来的影响也可能是造成下一代贫穷的原因,因此会产生「贫穷循环」,在个人、地区、国家及世界的层面产生影响。

对健康的影响

全球死亡的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一(每年1800万人或是每日五万人)的因为和贫穷有关的死因而死亡。在全球贫穷人口以及因极度贫穷而影响的人,有色人种、女性及小孩的比例偏高[13][14][15]。贫穷的人饥饿(甚至饿死)或罹患相关疾病的比例也偏高[16]。 贫穷的人其预期寿命也较短[17]。依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饥饿营养不良是对全球健康最大的单一威胁,营养不良是儿童死亡最主要的原因,约占所有死亡人数的一半[18]

参见

永久性贫穷
临时性贫穷

参考文献

  • Frances Fox Piven, Richard A. Cloward, Regulating the Poor: The Functions of Public Welfare, Vintage Books 1993
  • Jean Swanson, Poor-Bashing: The Politics of Exclusion, 2001

引用

  1. 陈振聪:我真系好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星岛日报》2012年5月7日
  2. . [200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02).
  3. . www.unesco.org. [4 Nov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4. Sabates, Ricardo. (PDF). IFLL Public Value Paper 1 (Latimer Trend, Plymouth, UK). 2008: 5–6 [2018-07-22]. ISBN 978 1 86201 379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5-28).
  5. . www.globalissues.org. [4 Nov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5).
  6. (PDF). www.worldbank.org/gmr. [4 Nov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6-07).
  7. . Worldbank.org. 4 October 2015 [6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3).
  8. Ravallion, Martin. "How long will it take to lift one billion people out of poverty?."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28.2 (2013): 139.
  9. Jason Hickel (30 March 2015). It will take 100 years for the world's poorest people to earn $1.25 a d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Guardian. Retrieved 31 March 2015.
  10. iproperty. . [2023-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6).
  11. 责任编辑:黄家杨. . 腾讯网——腾讯网历史频道. [2015-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0) (简体中文).
  12. . [201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8).
  13.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5-04-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4-15).
  14. Pogge, Thomas. 1. Polity Press. 2010: 12 [2015-01-17]. ISBN 9780745638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31).
  15. . Who.int. [2010-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16. . Csmonitor.com. 24 July 2007 [24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17. Cano P. E, Librado. . Trafford. 2010: 100. ISBN 9781426947667.
  18. . The Economist. 2008-01-24 [201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31).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贫穷
  • 绿色和平:气候变化令扶贫失效,贫者更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Poverty - The Development Gateway community portal on Poverty is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reports, data, statistics, projects and other resources.
  • PovertyNet - PovertyNet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key issues as well as in-depth information on poverty measurement,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on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