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特區
概要
博愛特區之所在地為臺灣清治時期末期所建之臺北城城廓南側,當時做為臺北府之行政中心,行政劃分為臺北城內。而主要之現代化建設則自台灣日治時期開始,1919年臺灣總督府於此地啟用新廳舍,此後許多機關亦在附近建立其廳舍,此地遂成為臺灣的政治中樞。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交還給中華民國;而隨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多數中央政府機關進駐臺北市內的原日本官廳建築。政府遷臺後,原臺灣總督府廳舍被改做為中華民國總統辦公地,此地延續政治中樞之地位。為適應政府遷臺後之政治軍事需要,自臺灣戒嚴時期起國防部將此地畫定為軍事管制區,命名為「臺北市博愛警備管制區」,以衛戍總統府等中樞官廳。
博愛特區並非官方的行政區劃,是國防部與內政部依據《國家安全法》所公告的軍事管制區。同時也是臺北市區內的限航區之一。博愛特區的範圍大致為延平南路以東、公園路以西、常德街、襄陽路、寶慶路連線以南、愛國西路以北。為臺北城內的南半部。
現今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對應原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
---|---|
臺北市中正區 | 臺北州臺北市 |
2009年,博愛特區附近興建的限高樓層住宅「元大一品苑」,有影響總統府安全之虞,故中央政府內部曾有重新劃定、並擴大博愛特區範圍的計畫[1](計畫範圍為中華路以東、中山南路與羅斯福路連線以西、忠孝西路以南、南海路和和平西路二段連線以北),但中央政府於同年9月30日將計畫撤回[2]。
區內設施
博愛特區兼具區域歷史中心與國家政治中樞之雙重地位,區內中央政府機關與古蹟林立。其核心兩建築物皆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官廳且登錄為國定古蹟。
其他中央政府機關
其他古蹟

國立臺灣博物館(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 臺北府城城門 - 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國定古蹟,位於愛國西路路中)
- 國立臺灣博物館(國定古蹟,原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 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直轄市定古蹟,原為勸業銀行舊廈)
-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直轄市定古蹟,原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
- 臺灣銀行總行大廈(直轄市定古蹟)
- 臺灣銀行文物館(直轄市定古蹟,原為帝國生命保險臺北支店)
- 中華電信博愛服務中心(直轄市定古蹟,原為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
-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宿舍(直轄市定古蹟)
-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直轄市定古蹟,原為臺北放送局演奏所,位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
- 臺灣廣播電臺放送亭(直轄市定古蹟,位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
- 急公好義坊(直轄市定古蹟,位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
- 黃氏節孝坊(直轄市定古蹟,位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
學校
- 臺北市立大學(原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
- 中國文化大學大新館─法學院及推廣教育部
- 東吳大學城中校區
-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直轄市定古蹟,原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
參見
其他國家具有類似機能的地方: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