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业银行旧厦

劝业银行旧厦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台北站前商圈,建筑于1933年落成,为日本劝业银行的台北分行。战后经清算接收,改作为台湾土地银行总行,1991年指定为台北市市定古迹。2007年台湾土地银行与国立台湾博物馆合作进行古迹修复及再利用计划,于2010年完成开馆,现今为国立台湾博物馆古生物馆。

国立台湾博物馆古生物馆
日本劝业银行台北支店
台湾土地银行总行
位置台北市中正区襄阳路25号
建成时间1933年
网站土银展示馆
官方名称劝业银行旧厦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其他设施
评定时间1991年5月24日
详细登录数据

建筑特色

斜照

依国立台湾博物馆调查:劝业银行旧厦与国立台湾博物馆成平行斜对,基地建筑平面ㄩ字体,基地总面积547坪中,其中建筑坪数545坪,含大厅214坪、金库51坪、附属建筑195坪、骑楼84坪。大厅是最大空间量体,长40公尺、高10公尺、宽16公尺。东西两翼同高,西翼三层东翼四层。附属建筑物位于北侧。[1]

整体是劝业银行建筑课设计[2],1931年获建筑许可[1],由大林组自1932年开始施工[2]。施工时间二十个月[1]。建筑工法上采用大跨距钢骨桁架结合钢筋混凝土屋顶版的新技术,混合木折与金属网的隔间墙、重锤铁窗、石膏饰版等新建材[3]。工程师运用预制模铸将结构体外装饰构件,以单元化组件翻模铸造,利用当时新颖的吊挂技术逐一安装,短时间便顺利完工[4]。建筑采用的灰泥作,是关东大地震之后日籍建筑师记取教训而采用的抗震工法[5]

建筑宽厚壁柱与檐墙配合柱头、墙体、檐口及女儿墙上浑厚装饰纹样,沿街廓立面有八石柱,四端柱头山墙以假石构成的狮面雕饰及卷曲植物纹样作装饰,有着昭和时期洋风复古的审美趣味[3]。外墙采灰白色、高耸的古希腊廊柱,是因1930年代正逢全球经济大萧条,以此塑造牢靠的形象[6]。装饰风格为起源于美国传至日本的玛雅复兴式建筑[7]。雕刻不同于古希腊或古罗马样式,运用简单几何图腾仿造矿、植物样貌,不特别精雕细琢,意义为何全凭观者想像[6]。此种石膏浮雕乃欧洲装饰艺术与日本粉刷技术结合的左官工事,一度成为日本建筑装饰艺术的主流,直到被现代建筑运动摒弃之后式微[4]。窗门为钢窗,内层夹有六角网目铁丝网,使得不易破坏[1]

1933年落成时,内部均已配备完整空调系统,瓦斯、电力管线一应俱全[1][6]。在空调上,回风口在大楼地板下、出风口在墙壁[1]。厅内未设计楼层夹板,以传递辽阔伟岸之感,让人民望而生畏敬之心[6]。支店长室有窗可综览大厅,且门口正对金库[1]电梯由三井株式会社承造,采伸缩铁栅门,以手摇式铁铸操纵杆[8]。内部中间内核为金库,采单一出入口,厚重的防盗门为铜制,并将墙体加宽包覆钢板,有强制排风系统[1]

台湾类似的建筑仅存劝业银行旧厦及原日本劝业银行台南支店,而后者已遭拆除一部份[2]

土银接收后的使用

金库

劝业银行于1946年5月先改名为「土地银行」[9],至9月1日台湾土地银行正式成立[10]。1965年土银总行迁至附近的建业大楼,此馆便开始闲置[11]。约1972年,萧铮任土银董事长期间,汉宝德提出保留原有建筑,在上方架上风格相同楼层的规划案,但该案以无急切需要而搁置[12]。1970年代的台北车站闹区,台湾银行总行大厦东廊屋顶、劝业银行旧厦西廊因有宽大高耸的廊檐,成为燕群的聚集处[13]

1975年,土银增建楼地板,使得石膏饰版被封存在钢筋水泥夹层、被侵入配坏而毁损[1]。次年1月5日起,劝业银行旧厦作为土地银行证券营业厅,由土银储蓄部经营[14]。原先支店长衣帽柜,成为女厕的梳妆台[1]

指定古迹

1980年代,土银总行办公室散布在旧有行舍及建业大楼一、二、三、五、九、十楼及怀宁大楼三、八、九、十楼等三处,自有面积仅占百分之廿八、租用办公厅面积达百分之七十二,原先旧厦则外墙石头多处脱落,走廊上花石亦曾掉落、窗户多已不能推动,使员工深感不便,也认为有损银行形象[15]。土银在搜购隔邻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旧厦后,想以总行建筑老旧、内部空间不足且阴湿等理由将两栋拆除盖新大楼[16]。1987年,土银提出预计经费四亿一千七百九十六万元的新大楼兴建计划,分五年完成,第一年编列预算两千万元[17]。当时《文化资产保存法》所保护的古迹,仅限于汉族风格,对台湾原住民族建筑和日本建筑则未明确列入[16]。1987年4月30日,台湾省议员洪木村、陈金德、简盛义在审查土银预算时给予意见说,土银总行虽已老旧,但颇具特色,打掉重建未免可惜,望土银再作评估[17]。对于劝业银行旧厦是日本建物故无保存必要的主张,学者林惺岳投稿《联合报》,认为虽是日人设计,但建筑材料、建筑工人仍出自台湾本地,不能忽视先民的成就[18]。学者黄服赐则建议可参考波士顿市区砖造楼房作法,将旧建物并擡高以增加空间[19]

1988年初,面对证券商的开放,土银将证券营业厅从劝业银行旧厦迁往延平南路81号、也就是台北公会堂对面[20]。9月2日,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主办的座谈会上,夏铸九、翁金山、黄文亮、李干朗、吴光庭、洪文雄、黄世孟等学者一致赞成保存劝业银行旧厦[21]。1989年5月8日上午,台北市政府市政会议决定报请内政部将劝业银行旧厦列为古迹[2]。次日,土地银行反应,议会将新公园对面的「老土银」列为古迹,不影响该行兴建金融大楼的初衷[22]。17日,针对劝业银行旧厦、迪化街陈德星堂新竹火车站台中火车站的保护呼声,文建会约集李干朗等专家学者以及内政部、省市政府、营建署等单位的古迹和建筑业务承办人员参加[23]。对此呼吁,内政部于同月30日约集相关单位及专家勘察[24]。8月2日,内政部召开评鉴会议,决议古迹评鉴完成前,土银应尽量保存原貌[25]

1991年4月2日,内政部以劝业银行旧厦是西潮影响东方文化的具体例证,具保存价值,决议列为三级古迹[26];次年1月17日,台湾省议会决议,以旧厦距今不过六十多年、又是日本人建筑为由,反对内政部列为古迹[27]。数年后,土银于1998年9月7日再提诉愿,以「彰显大和文化、灌输被奴役病态心理」,抗议列为古迹[28]

古迹修复及再利用活化

古生物展示
土银行史室展覧

2005年1月30日,游锡堃在内阁总辞的前一天,与文建会、财政部、交通部等相关部会首长,共同签署「台湾博物馆系统联盟协议书」,将劝业银行旧厦、国立台湾博物馆、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旧厦、铁路局北门旧铁道部建筑、公卖局旧大楼和旧樟脑厂等环绕首都内核区的古迹建筑,规画成为台湾自然史博物馆、台湾现代性博物馆和台湾产业博物馆[29]。国立台湾博物馆为解决馆内展示空间不足的问题,馆方先计划将馆前路的中油大楼作为新展览空间,却拖延数年后破局,遂先将馆方斜对面的劝业银行旧厦纳入新分馆,由仲观联合建筑师事务所林洲民规画设计、杨仁江建筑师事务所监造,福清营造作本体清理及修复工程[30]。古迹修复工程于2007年2月8日动工,总统陈水扁、文建会副主委吴锦发、土地银行董事长吴繁治等人参与[5]。台湾博物馆特地请来日本左官匠师小松七郎前来指导传统工法,以修复浮雕泥塑装饰[4]

活化空间的外观上,在建物外八根列柱中悬挂透气帆布条,以使来客可联想到是博物馆。入口设有六张长条型的台湾桧木座椅,其由来是修复过程拆卸不堪使用旧木料,经过切割打磨清洗之后,制成的长条座椅椅面。门口处的宣传单架子,是原先红色花饰铁栏杆所制成,但没保留花饰。内部动在线是长达250公尺的动线,从大门进入后不直入大厅,先步行约80公尺经腊叶标本置物柜与公共艺术服务台,辗转进入宽大的展览大厅,再走斜坡回绕约170公尺的动线,沿着缓坡回绕至二楼,来呈现渐进高度的视觉体验。[1]

展示内容规划上,为呈现日本劝业银行与土地银行历史展览主题,以金库为中心,从外串联展区。同时也修复过程,将战后时期新设的空间改造,在结构、规格、色温与色调略微统合,凸显历史感。像是墙角保留修复时七层试剥的剥漆,可以清楚看见每一层痕迹,使新旧在同一空间呈现。观众若在大厅擡头,可发现部分区域刻意保留未去漆的石膏饰版,搭配以上漆的石膏饰版、以及新制作的石膏饰版,让三者差异并列。支店长室摆有从女厕移回的衣帽柜、大厅的旧照片。至于中心的金库,以黄色灯光、铜墙斑剥黄漆以及钢制储藏柜架,营造金库的基本空间状态。金库内部设安排九条8公尺的U型回绕。让来客来回浸润在摆设展示对象与展览故事中,达到认识此银行历史和体验金库封闭、安全、历史感等多重效果。[1]

另外,国立台湾博物馆也将劝业银行旧厦再利用的展示定位为探讨古生物演化的自然史博物馆,展示恐龙等古生物化石,如怀有身孕的胡氏贵州龙化石、内含胚胎的窃蛋龙蛋化石等[11]。2010年2月11日正式开始营运时,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谢世忠前往参观,感叹父亲自劝业银行时期就在这服务,馆内却没什么当时的银行史[31]

2012年9月14日,土地银行因配合将劝业银行旧厦移作展示馆与修护,获文化部颁发国家文化资产保存奖,由总统马英九亲颁予土银董事长王耀兴[32]

配合土地银行成立70周年,2016年8月1日土银行史展区重新更新开展,除以金库展区展示台湾金融机构演进历程与劝业银行在台湾发展的历史等内容之外,扩充二楼展示区专门介绍土地银行历史[33]。展览物包括土银配合耕者有其田配发的公营事业公司台湾水泥、台湾纸业、台湾农林、台湾工矿等股票,及兑付实物的的稻谷实物券、甘𫉄折付现金券等[10]。2022年,古生物常设展「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诗与演化共舞」,展场依地质年代顺序划分十五个展示单元[34]

参考数据

  1. 陈碧琳. . 台湾博物季刊. 2011-03-01, (30卷1期) [2023-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2).
  2. 洪淑惠. . 联合晚报. 1989-05-09 (中文(台湾)).
  3. 吴垠慧. . 中国时报. 2010-01-21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中文(台湾)).
  4. 陈淑英. . 中国时报. 2007-09-04 (中文(台湾)).
  5. 陈宛茜. . 联合报. 2007-02-09 (中文(台湾)).
  6. 林佳仪. . 联合报. 2011-09-17 (中文(台湾)).
  7. 许维宁. . 台湾苹果日报. 2021-06-09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中文(台湾)).
  8. 景小佩. . 联合报. 1989-10-20 (中文(台湾)).
  9. . 民报. 1946-06-01 (中文(台湾)).
  10. 郭亚欣. . 工商时报. 2023-03-16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中文(台湾)).
  11. 吴垠慧. . 中国时报. 2010-01-21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中文(台湾)).
  12. 卓亚雄. . 联合报. 1989-03-20 (中文(台湾)).
  13. 刘朗. . 联合报. 1977-06-21 (中文(台湾)).
  14. . 经济日报. 1975-12-30 (中文(台湾)).
  15. . 经济日报. 1988-04-02 (中文(台湾)).
  16. 陈长华. . 联合报. 1988-03-12 (中文(台湾)).
  17. . 联合报. 1987-05-01 (中文(台湾)).
  18. 林惺岳. . 联合报. 1988-03-16 (中文(台湾)).
  19. 黄服赐. . 联合报. 1988-04-01 (中文(台湾)).
  20. . 经济日报. 1988-02-07 (中文(台湾)).
  21. . 1988-09-03. 民生报 (中文(台湾)).
  22. 李美惠. . 联合晚报. 1989-05-09 (中文(台湾)).
  23. 陈长华. . 联合报. 1989-05-16 (中文(台湾)).
  24. . 联合报. 1989-05-31 (中文(台湾)).
  25. 卓亚雄、王维真. . 联合报. 1989-08-03 (中文(台湾)).
  26. 洪淑惠. . 联合晚报. 1991-04-03 (中文(台湾)).
  27. 赖淑姬. . 联合报. 1992-01-18 (中文(台湾)).
  28. 陈盈珊. . 中国时报. 1998-09-08 (中文(台湾)).
  29. 陈盈珊. . 中国时报. 2006-02-20 (中文(台湾)).
  30. 凌美雪. . 自由时报. 2007-02-12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中文(台湾)).
  31. 谢世忠. . 中国时报. 2010-03-04 (中文(台湾)).
  32. 陈桂贞. . 工商时报. 2012-09-17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中文(台湾)).
  33. 陈桂贞. . 工商时报. 2016-08-01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中文(台湾)).
  34. 凌美雪. . 自由时报. 2022-07-13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劝业银行旧厦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