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
馒头,中国传统面食,通常用以面粉制成,将面粉和水按比例混合发酵后(或拌入内馅)蒸制而成的食品。华北地区称为饽饽,关中、中原及江淮部分地区称为馍,晋语、部分闽语地区也称为馍馍等。通常是半球形、长方体,大小从直径4公分左右到直径15公分左右均有。其中,无馅的馒头是多数中国北方人的主食。
![]() 白色馒头 | |
别称 | 饽饽、 |
---|---|
类型 | 面包、 |
起源地 | 中国 |
地区 | 东亚 |
上菜温度 | 热气腾腾 |
主要成分 | 面粉、 |

炸馒头

金银馒头

手作馒头
历史
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中国各地,当时统称为「饼」。
“馒头”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束广微[1],又称“蒸饼”[2][3]。
「馒头」一词相传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4]。当时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以讨孟获。诸葛亮率领大军准备渡江,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当地一个老人告诉他,这是战死士兵的鬼魂在兴风作浪,要献上49颗人头来做祭品才行。诸葛亮不愿伤害同袍,就命令手下杀牛宰羊,剁成肉馅,再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充当祭品。古时候用来做祭品的都是南方蛮人,因为馒头的「馒」和南蛮的「蛮」读音相似,诸葛亮就给这种祭品取名叫做「馒首」,后来馒首经常被用在祭祀活动中。 又因为「首」和「头」是相同含义,所以「馒首」又叫「馒头」。
在此之后无论有无馅心均统称馒头。直到北宋才出现包子这一称呼,指代有馅的馒头(用菜叶裹馅的菜包)[5],而馒头一词本身则逐渐变成无馅制品的统称。现在苏南及浙北地区,如上海、苏州、杭州,仍将无论是否含有内馅的馒头统称为馒头,例如肉为馅的称为「肉馒头」。[6]
馒头有「瞒头」(欺瞒河神的人头)之说法,无文献可供考证。此词可能衍生自《说郛》内文所载之文本:「食品馒头本是蜀馔。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其俗以人首祀神,孔明欲止其杀,教以肉面二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7]
逸闻
参考文献
- 《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
-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何曾传》:“(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 《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 《诚斋杂记》“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
- 王栐《燕翼冶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下注“即馒头别名。”、“今俗屑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
- . [201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 说郛 (四库全书本)
- 曾美惠. . 新闻引据:中国时报、联合报 (中央广播电台). 2012-04-07.
……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所成立的食品添加物委员会,已将铝每周可容许摄取量,暂定每人每公斤为2毫克;大陆则直接规范食物铝残留量,不超过100ppm……预防之道就是多喝水,将铝尽速代谢出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