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
转世、转生或投胎(英语:Reincarnation),是一种哲学或宗教概念,即生命存有的非物质本质在生物性死亡后,以不同的物理形式或身体开始新的生命[1][2] 。复活是一些宗教假设的类似过程,其中灵魂在同一个身体中复活。在大多数涉及轮回的信仰中,灵魂被视为不朽的,唯一容易消亡的就是身体;人死后,灵魂会转入新生的婴儿(或动物)以再度开始生命。

转世(梵语:पुनर्जन्मन्,罗马化:Punarjanman)是许多印度宗教的中心信条,如佛教(参见佛教轮回)、大多数印度教流派、耆那教、锡克教等(参见业),尽管有许多宗教流派不相信轮回,而是相信来世[2][3][4][5]。他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许多不同方面的犹太教流派、美洲原住民的一些信仰[6],还有一些澳洲原住民的信仰中(尽管许多人相信来世或灵界)。
信仰的起源
这种信仰早于原始文化中出现。一些无神论的学者认为,这种信仰源于四个普遍的信念:
- 人类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呼吸之间有一种不明确的关系,可与肉体分离。在睡眠时,分离是短暂的;在死亡后,灵魂则与肉体永远分开。
- 一切动植物皆有灵魂,而且强大地影响人类的力量与情绪(即泛灵论)。
- 灵魂可从一个有机体转移到另一个有机体上。
- 只要死亡即可重生
在很多印度教(尚存的最古老宗教)学派中,仍有人拥护这个信念。
东方宗教与传统
佛教
佛法认为,转世根本原因是因为求生欲,这种求生欲在佛法也称为「求身欲」,亦即我们的天性会想要保护好现有的这个身体,这就是让我们转世的动力。在死亡的当下,肉体会感受到强烈的剥离之苦,触发这先天性的「本能」想要保护好这个身体,这样的求生欲会让我们在生命终结后,因为这股「欲」或者说「爱」的力量而转世。
「爱」促成了转世,而爱的背后力量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下意识地「爱」呢?虽然此处说它是本能,但佛法更深入的主张,这种「本能」是创建在一种习惯、一种氛围,就是认为有一个独立、自主、完整的「我」要保护,而这样的习惯与认知,叫做「无明」。因此,虽然直接驱使我们转世的是「爱」,但其根本的源头则是无明;表面上,无明看似无形、无力,但它正是爱的根本诱因。
在无明、爱之后,第三者是业力:只要我们有本能的求生欲、有「爱」,就必然会转世,而转世之后会过得如何呢?这就是「业力」产生作用的所在。无明、爱、业力三股力量,是促使我们转世的三个主角:前者是「爱」的基础,它虽微弱、但是是根本。「爱」是转世的动力本身,而「业力」则是决定我们转世后去处的条件[7]。
除了已经修证正等正觉的佛陀和声闻第四果阿罗汉的佛弟子于当生舍报后入无余涅槃,不再转世之外,所有有情众生死后一定会转世出生。佛教部派对于转世过程有不同说法:唯识宗主张第八识离开身体后,经过中阴身阶段,以后出生为新生命。说一切有部不主张第八识,但认为有中阴身阶段。上座部佛教不主张中阴身,主张有分心贯穿前后生。出生的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飞禽走兽、昆虫、鬼、神,等等。具有宿命通的修行者可以借由禅定获得过去多世的记忆。具有天眼通的修行者可以看到其他有情转世到哪里。
坚持所有有情都没有来世的异教徒被称为断见论者,同时也是无因论者,也是佛教以外的九十六种外道见的最严重无明者。其本质是根源于常见论,同样属于不如理的虚妄想像而生的教派。
道教
古中国深信人可以通过修炼而长寿,如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甚至长生不死,如道教就有所谓的炼丹,从古代帝王陵墓到民间厚葬的“死后享乐”可以看得出来,转世概念不是传统道教的一部分,但受佛教影响,现在几乎所有道教宗派如全真派或正一派等,都认同轮回转世,并有判断亡人落于哪一轮回道的亡人落道之术。
以下为老子转世的假设:
民间信仰
西方宗教与传统
西方宗教与传统中的转世概念在古希腊就有轮回(Metempsychosis,古希腊语:)的宗教观,于英文之文献里Metempsychosis是源自希腊语中论及的灵魂转生的俄耳甫斯教、毕达哥拉斯主义与古希腊哲学之词汇,尤其是在表达有关人死后的轮回转世。
一神教
犹太教
部分犹太教派持有转生观念。
参考数据
- McClelland 2010,第24–29, 171页.
- Mark Juergensmeyer & Wade Clark Roof 2011,第271–272页.
- Stephen J. Laumakis 2008,第90–99页.
- Rita M. Gross.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148. ISBN 978-1-4384-0513-1.
- Flood, Gavin D.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Hindu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Gananath Obeyesekere, Imagining Karma: Ethical Transformation in Amerindian, Buddhist, and Greek Rebir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 15.
- 罗卓仁谦. . 罗卓仁谦. 2019-06-09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2) (中文(台湾)).
- (PDF).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2020-06-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07).
- . [2018-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