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素文本
语素文本(英语:,来自古希腊语:“词”和“字符”)又称意音文本[1]、词符文本[2]、表语文本,是表示词或语素(语言的最小语义单位)的文本,其符号可同时表示语词和音节,即表意兼表音,故称“意音”文本。语素文本和表音文本不同处:后者是表示语音的文本,其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位或者音位的组合。
![]() 文本 |
---|
文本史 |
字位 |
文本列表 |
拼音文本相关 |
字母 |
字母的历史 |
文本系统类型 |
表音文本 |
全音素文本 |
辅音音素文本 |
元音附标文本 |
半音节文本 |
特征文本 |
音节文本 |
语素文本 |
辅助使用 |
速记 |
音标 |
特殊使用 |
数字 |
盲文 |
相关条目 |
象形文本 |
形意文本 |
搭配使用的符 号 |
附加符号 |
标点符号 |
可转换为文本 的其他使用 |
电报编码 |
字符 |
语素文本容易与象形符号和形意符号观念相混淆,三者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 语素文本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文本,和语言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语素文本可以分解为字位,一个字位代表一个语素,当然也可能出现一个字位代表几个语素和几个字位代表一个语素的情况。与语素文本不同,象形符号只是用图画来表示物体,形意符号只是表达一种意思,这两种都不一定用来记录语言。比如禁烟的标志可以看成形意符号,但不是语素文本。
- 目前已知的语素文本都不局限于表形和表意,而是有表音的成分。因此,语素文本也称为意音文本。语素文本的出现代表人类文本史走出原始时期,进入古典时期。注意“意音文本”和汉字中的“形声字”是不同的概念,任何汉字(无论是否形声字)都是意音文本系统的字位,因为它(在特定的方言里)都有确定的一个或几个读音。
范畴
语素文本一般指最小单位为语素的文本(如汉字在汉语中除遇连绵词外均对应语素且无法细分)。朝鲜语新缀字法和藏文等虽带有一定的语素信息,但由于每个语素单位都能细拆出古音位信息(且多音节语素量远超汉语)而不被归入语素文本。
各种语素文本
历史上发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语素文本,只有两河流域的楔形文本、古埃及的圣书字、中部美洲玛雅文本、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象形文本和中国的汉字、古彝文、东巴文、水书。语素文本发展得早且在文明长河中渐渐失传,楔形文本和圣书字早已废止和不再使用,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采用的语素文本,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使用。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曾长期使用汉语文言文和汉字。日文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音节文本)分别源自汉字的草书及楷书(大化革新时传入),现代日文也使用汉字穿插其中。过去在朝鲜文中通常用汉字来书写由汉语、日语传入的汉字词,但如今大韩民国和中国朝鲜族已很少用,一般都转由谚文(朝鲜语音素文本)书写。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则完全不用汉字;尽管如此,由于金日成的指示,从50年代后期以“汉文”的名义恢复了汉字教学,在中学到大学阶段是必学课[3]。
其他如契丹文(限契丹大字,契丹小字为拼音文本)、女真文、西夏文及越南的喃字(字喃)等,均是模仿汉字创造的语素文本。现在契丹文、西夏文已经失传,而越南于19世纪被法国殖民统治后,法国殖民当局在越南开始推广由拉丁字母组成为基础的越南国语字,喃字(字喃)便不再使用,但如今越南依旧在部分场合(如古籍等)使用喃字。古彝文也是一种语素文本。而现时流通于四川的凉山规范彝文,是一种人为改造的音节文本,几乎没有表意的功能。云南规范彝文仍然是语素文本,但使用不广泛。位于云南丽江的东巴文也是语素文本之一,目前仍然频繁地被使用着。水书也是语素文本。
参考
- 谢书民. 错误的 “意音文本” 文本类型观及其辨正[J]. 学术探索, 2012 (2): 150-153.
- 吴结评. 中西民族语言对话篇[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8 (6): 113-116.
- . KBS. [202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