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端口市

端口[注 1],简称,旧作,别名珠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安徽省重要枢纽城市、皖北地区的商贸中心、加工制造业中心与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蚌端口位于华北平原南端京沪铁路淮南铁路的交汇点,淮河穿城而过,临近凤阳宿州。蚌端口市下辖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三个县,全市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1.5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379.52万人,常住人口329.6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0万。市人民政府驻蚌山区东海大道3115号

蚌端口市
地级市
蚌端口龙子湖
蚌端口龙子湖
绰号:珠城
坐标:32°55′3.45″N 117°22′56.70″E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安徽省
设立1947年1月1日
语源采珠之地
政府驻地蚌山区
下级行政区4个市辖区、3个县
政府
  市委书记黄晓武
  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建胜
  市长操龙灿
  政协主席杨森
面积
  地级市5,951 平方公里(2,298 平方英里)
  市区969 平方公里(374 平方英里)
面积排名全省第12位(占全安徽省4.25%)
  建成区(2016)142.55 平方公里(55.04 平方英里)
海拔15.3 公尺(50.2 英尺)
人口(2020)
  地级市329.64万人
  排名全省第10位(占全安徽省5.36%)
  密度553人/平方公里(1,430人/平方英里)
  市区(2015)118.7万人
  市区密度1,225人/平方公里(3,170人/平方英里)
  城镇(2015)117万人
语言
  官方语言简体中文普通话
  母语方言中原官话信蚌片-蚌端口小片-蚌端口话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邮政编码233000-233050
电话区号552
车辆号牌皖C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
年均温15.4 
年降水919.8毫米
年日照2,167.5[1]小时
行政区划代码340300[2]
旧称蚌端口渡、蚌端口集等
城市定位三线城市[3]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全国文明城市
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
皖北地区中心城市
淮河流域中心城市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4][5][3][6][7][8][9]
城市精神禹风厚德 孕沙成珠
务实开放 创业争先
(2019)¥2,057.17亿(全省第7位,占全安徽省5.5%)
293.82亿美元汇率
人均¥60,612(全省第5位
8,657美元(汇率)
• 市区¥1098.4亿
网站中国·蚌端口
市象征
歌曲《美丽珠城》
月季花
雪松中槐
本表面积、人口、经济数据参考《安徽统计年鉴-2017》
蚌端口市
汉语蚌端口
简化字
邮政式拼音
字面意思采珠之地

蚌端口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史载蚌端口地区“乃古采珠之地”,采珠船舶在此停留,该地设渡成端口,史称蚌端口渡,继而有蚌端口村、蚌端口集等称谓。因此,蚌端口又被誉为“珠城[10]。蚌端口依托淮河发展水运,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城市,蚌端口港现已发展成为拥有河海联运能力的综合性大港[11]

蚌端口地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即有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7300年前的双墩遗址[12]。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的禹会村遗址,被认为与大禹会诸侯的传说有关[13]。而蚌端口城区在近代迅速发展成为皖北地区的商贸重镇,主要得益于津浦铁路的通车与淮河水运的日趋兴盛,因此也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说。1947年初蚌端口设市,直属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省辖市

蚌端口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14]、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15]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9]全国文明城市[16]。同时,蚌端口也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内核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核城市[17]

地名由来

夏朝时,现蚌端口西和怀远县涂山氏国,市区东部属钟离国,钟离一名则保持到明洪武年间。

古代,淮河出怀远荆山口至蚌端口地域,水流趋缓,水质清澈,水草繁盛,适宜河蚌繁殖,且蚌中出珠[18]。清《凤阳府志》记载:“蚌步集[注 2]在灵璧西南160里,乃古采珠之地。”

明洪武年间,钟离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端口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及怀远、灵璧、五河、凤阳县。《尚书·禹贡》中记载:“泗滨浮磬,淮夷𧏖珠暨鱼。”意即泗水附近产一种青石,可以雕琢磬,𧏖就是蚌,此蚌出珠。采珠船舶在此停留,该地设渡成端口,史称蚌端口渡,继而有蚌端口村、蚌端口集等称谓。因此,蚌端口又称珠城。[10]

历史

早期文明

起码距今7000多年前,蚌端口地域已经有上古先民活动踪迹。夏代,现蚌端口西和怀远县涂山氏国,市区东部属钟离国[18]

今蚌端口地域曾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19]

封建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今一市三县地域曾分别为徐方等国的邑地。

秦朝创建后统一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怀远、蚌端口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端口、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后迭经变更,历经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端口市区西部、固镇县一部,今蚌端口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南宋、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20]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端口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灵璧、五河、怀远县分领,五河县属泗州。

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端口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及怀远、灵璧、五河、凤阳县。

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各一片地域为蚌端口辖地,在淮河北小蚌端口正街原凤阳县主簿衙署设立三县司(后迁至淮河南老大街),为蚌端口最早的地方行政机构。三县司脱离三县所辖,直属凤阳府衙。同时,三县司由三县会委一名佐杂,带10多名兵丁常驻蚌,专管蚌端口一方行政治安之事。最早的三县司行政长官,由凤阳人王福堂充任。三县司机构主要负责处理民事纠纷,兼有司法、行政两权。但县司并不勤于政务。[21]

1909年,津浦铁路蚌端口淮河桥开工建设。1911年淮河桥和蚌端口火车站建成后,逐渐形成较为繁华的地区。[18][22]

中华民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首都南京,蚌端口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保卫首都的重要军事地位。民国元年,蚌端口为凤阳县辖区,三县司废。在蚌端口设置二区保卫团团防局,局长由蒋云卿担任,民国2年底,军阀倪嗣冲在蚌督皖,靠警察机构代行地方政务,区团防局作为行政机构只徒具虚名。民国14年10月直系军及奉系军在蚌端口爆发蚌端口战斗,民国16年北伐胜利后,团防局撤销。凤阳县在蚌端口设区公所。区长有年更一次者,有数月更一次者。1929年1月,蚌端口曾筹备建市,并成立市政筹备处,由裴益祥主持。但至翌年春,该筹备处即撤销。[21] 民国21年,凤阳县改为自治区,将原17个区并为10个区,蚌端口为第七区,仍设区公所。民国24年,凤阳县行政区划调并为4个区,蚌端口为其第二区,设区署。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国民政府在蚌端口驻有重兵,桂系廖磊的第七军,东北俞学忠的第五十一军,均驻扎此地,统归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日军为侵占这一重要据点,先以大批飞机侦察轰炸,接着以排炮(即多门大炮同时发射)为掩护,并以铁甲车为前锋,沿铁路线两侧,乘隙攻击进犯。终于在1938年2月21日,日军分由凤阳刘府、临淮关、长淮卫及沿着淮河南岸分数路合笼。在沿淮河进犯时,用小汽艇散放烟幕掩护,进入蚌端口市区。国军不敌,向徐州方向撤退。在抗战时期,蚌端口为日本所扶持的安徽省维新政府和安徽省政府所在地。[23][24]

抗战时期

民国27年暨1938年,汪政府安徽省政府成立,省府设在蚌端口,[25] 至此,蚌端口便成为抗战时期安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成为迁往重庆的国民政府对日斗争的主要地区。

同年,日本军攻占蚌端口,在日本统治时期,日本扶持创建了投日的地方政府并与汉奸相勾结,在几条狭窄的马路边开设洋行俱乐部。 日本在蚌端口设的洋行众多,较大的有三井洋行、东棉洋行、三菱洋行、扬子蛋品公司、东芝洋行、三洋株式会社、江南株式会社等等,这些洋行由日本的大小资本家掌管。[26] 日本设立各色洋行的目的,是把占领区变成原料补给基地和市场。此外日本在三号码头创建了上海内河轮船公司蚌端口分公司,出售客票,日本人还经营控制着内河水上所有的货物运输。数据显示,抗战时期的蚌端口水陆运输繁忙,且目的地几乎涉及所有日占区。日军利用沈席儒,在蚌端口开设俱乐部,实际是公开的赌场[18][24]

国共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民国34年11月25日,经安徽省主席李品仙颁令,报准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备,蚌端口重新成立市政筹备处,于民国35年1月起接管蚌端口行政事务。1946年11月,蚌端口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端口地区。[18]

1947年1月1日,经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蚌端口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市政府即日成立,李品和为蚌端口市首任市长。市政府创建后,正值国内全面内战。市政府为维护国民政府统治,很快创建起保甲组织,按照“每甲10-30户,每保10-30甲,每区10-30保”的原则,全市共设5区98保1887甲。

国军在辽沈战役中节节失利,令总统蒋中正预感到东北方面败局已定。考虑到下一步解放军中野有进攻郑州与华野在江淮地区会合的可能,为加强对防守中原和华东地区,扭转不利态势,巩固江淮、屏障南京,国军集结了五个兵团和三个绥靖区的部队共8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利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组成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蚌端口,“一点两线”的防御阵线,采取战略守势,准备抗击共产党的进攻。1948年10月下旬,国军调整了战略部署,按照白崇禧“守江必守淮”的指导思想,将徐州剿总的兵力向蚌端口方向转进,重点守备淮河一线。1948年11月6日夜,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本战役对全中国乃至世界局势都有深远影响。[27][28]

1949年1月20日,蚌端口被攻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蚌端口市、怀远县、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当代

1952年4月,蚌端口市直属安徽省;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端口专区,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 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 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1983年7月,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改划属蚌端口市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蚌端口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重要工业城市,有着良好的重工业基础。 “一五”期间的100个重点项目,蚌端口一地即占3项 。这时期,蚌端口市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二,之后由于交通的优势地位受到削弱、外部区域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活力渐渐不足,城市地位下降,但仍是安徽北部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随着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调整,蚌端口成为安徽省重点培育的中心城市之一。[29]

地理

位于龙子湖西岸的中国南北分界雕塑

位置范围

蚌端口市位于东经116°45′-118°04′,北纬32°43′至33°30′之间,其中市区位于东经117°31′-117°11′、北纬33°01′-32°49′之间,东至五河县浮山峡山口,与明光市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至怀远县万福镇关圩村颜李庄,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北至固镇县大韩家西北的沱河中心线,与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接壤;南至怀远县常坟镇新桥村新庄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全市东西长135km,南北宽86.5km。[30]

蚌端口市地处安徽省北部淮河流域,京沪铁路与淮南铁路相连,淮河以北处于淮北平原南端,以南处于江淮丘陵区。

地形

蚌端口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地处安徽省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的交接地带,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坡降约为万分之一。南部地区分布有少量的丘陵台地

淮河穿行在怀远县荆山、涂山之间和五河县铁锁岭、浮山处,形成峡口荆山峡和浮山峡[注 3]

地质

蚌端口地区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东西向和北东向呈断裂发育。其中,东西向以太古代变质岩所构成的复背斜为基础,背斜的北翼是新生代断陷盆地。全市位于中朝准地台南缘的淮河台坳中部,次级构造单元为蚌端口台拱。

蚌端口所在的地层发育不全,基岩露头零星,全市位于华北地层区的淮河地层分区。蚌端口的地表以大面积沉积物覆盖。岩石地层主要是侵入岩变质岩,还有少量花岗岩云母钾长石蛇纹岩重晶石、石棉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等。[31] 已发现矿床(点)38处,矿种约22种。[32]

水文

蚌端口市的水资源较为丰富,最大的自然地表水是淮河,共有水面409km2,年平均径流深244mm,相应流量为14.34亿m3[33]

淮河以北河流湖泊较多,有江北水乡的特点,较大的地表水和湖泊有沱河、浍河、北淝河、澥河、涡河、芡河、茨淮新河、怀洪新河、香涧湖、沱湖、天井湖、四方湖等。淮河以南的地形以小的丘陵为主,较大的地表水仅有天河、龙子河等。

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蚌端口市所辖三县,有埋藏浅、水质好、储量大的特点,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34]

气候

蚌端口市
气候图表
 
 
25
 
 
7
−2
 
 
36
 
 
9
0
 
 
59
 
 
14
5
 
 
52
 
 
21
11
 
 
77
 
 
26
16
 
 
142
 
 
30
21
 
 
199
 
 
32
25
 
 
131
 
 
32
24
 
 
80
 
 
27
19
 
 
61
 
 
22
13
 
 
42
 
 
15
6
 
 
17
 
 
9
0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摄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
数据源:新浪天气

蚌端口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处于秦岭淮河天然气候分界线上。在气候区划中,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季风显着,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

全市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由南向北略有降低,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受季风影响,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常有20天左右的连续阴雨天气,俗称梅雨季。以下图表显示了蚌端口地区气候的平均数据:

1981−2010年间蚌端口市的平均气象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1.3
(70.3)
25.7
(78.3)
30.9
(87.6)
35.2
(95.4)
37.6
(99.7)
40.7
(105.3)
40.3
(104.5)
41.3
(106.3)
38.5
(101.3)
34.4
(93.9)
29.8
(85.6)
22.6
(72.7)
41.3
(106.3)
平均高温 °C(°F) 6.5
(43.7)
9.1
(48.4)
14.3
(57.7)
21.3
(70.3)
26.8
(80.2)
30.3
(86.5)
32.1
(89.8)
31.3
(88.3)
27.4
(81.3)
22.4
(72.3)
15.7
(60.3)
9.2
(48.6)
20.5
(68.9)
日均气温 °C(°F) 2.0
(35.6)
4.5
(40.1)
9.3
(48.7)
16.0
(60.8)
21.5
(70.7)
25.5
(77.9)
28.1
(82.6)
27.2
(81.0)
22.9
(73.2)
17.3
(63.1)
10.5
(50.9)
4.3
(39.7)
15.8
(60.4)
平均低温 °C(°F) −1.4
(29.5)
0.9
(33.6)
5.1
(41.2)
11.3
(52.3)
16.8
(62.2)
21.3
(70.3)
24.8
(76.6)
24.0
(75.2)
19.3
(66.7)
13.3
(55.9)
6.4
(43.5)
0.7
(33.3)
11.9
(53.4)
历史最低温 °C(°F) −19.3
(−2.7)
−19.4
(−2.9)
−9.4
(15.1)
−1.4
(29.5)
3.7
(38.7)
12.0
(53.6)
16.8
(62.2)
15.0
(59.0)
8.7
(47.7)
−0.5
(31.1)
−7.1
(19.2)
−13.3
(8.1)
−19.4
(−2.9)
平均降水量 mm() 29.3
(1.15)
36.8
(1.45)
57.0
(2.24)
50.9
(2.00)
76.3
(3.00)
127.8
(5.03)
243.8
(9.60)
139.1
(5.48)
85.9
(3.38)
51.6
(2.03)
46.0
(1.81)
21.3
(0.84)
965.8
(38.01)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5.9 7.4 9.9 8.6 9.3 10.3 13.8 10.2 8.2 7.6 6.6 5.0 102.8
平均相对湿度(%) 71 70 69 67 68 71 79 80 76 71 70 69 72
月均日照时数 146.8 142.5 162.1 177.0 202.5 214.8 208.7 232.4 175.8 190.6 161.6 152.7 2,167.5
可照百分比 46 46 44 45 48 50 48 56 48 54 52 50 49
平均紫外线指数 2 3 4 6 6 7 7 6 5 4 3 2 5
来源1:中国气象局(1971−2000年间的降水天数)[35][36]
来源2:富农路蚌端口农业投资频道(1971−2000年间的日照数据)[37]、Weather Atlas(紫外线指数)[38]

经济

蚌端口市淮河路商圈
蚌端口市东海大道
蚌端口市万达广场-南翔城市广场

清末时期,蚌端口地区的农民多以家庭作坊方式,从事草鞋编制、麻油压榨等活动,并在集市上出售。民国开端口后,手工业迅速发展,到1937年发展到43个行当,作坊、工场近700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皖北行署提出“确定以蚌端口为经营重点”的发展方针[39]。由于基础相对较好且有政策倾斜,蚌端口市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前,蚌端口一直是安徽省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后,蚌端口市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有较强的工业实力。2006年,安徽省提出两淮一蚌战略。“两淮”为淮南淮北,“一蚌”为蚌端口市[40],希望促进老工业城市重振雄风,但收效甚微,目前已不再提及该战略。

2008年底,安徽省提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构想,2009年12月,国家正式批复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41][42]。随后几年,蚌端口市又相继提出城市大建设、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等措施,蚌端口的经济实力有显着提升。2016年,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跻身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3]

2019年,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文档正式印发,蚌端口正式纳入国务院制定的长三角一体化规划。[44]

2020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端口片区正式揭牌,自贸区大部分位于高新区,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45]

农业

蚌端口所辖三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大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大部分自然植被由连片的农业区所取代。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冬季多种植小麦,同时也有部分区域种植两季稻。

由于蚌端口市地跨淮河两岸,淮河以南夏季粮食作物多为水稻,淮河以北玉米的种植率逐渐增高[46]。从耕作面积来看,小麦占绝对优势,稻谷和玉米的耕作面积大体相当,稻谷耕作面积稍多。经济作物方面,本区域油料、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等均较为丰富,比较有名的有固镇花生、怀远石榴、五河沱湖螃蟹等。

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的50年间,蚌端口形成的工业体系主要有机械、热电、化工、生化、建材、卷烟、酿造、食品、纺织、医药、电子等。能生产400多大类、上万种产品。工业结构中,轻纺工业一直居于主要地位。

进入21世纪,蚌端口市作为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强。现有工业企业1258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6家。近年来,蚌端口市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资产重组步伐,着力实施“创牌造舰”战略,工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蚌端口现以精细化工、玻璃深加工及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业。此外,蚌端口的仿古玉器制造行业规模较大,是国内三大古玩玉器生产加工地。

蚌端口的大型企业主要有丰原集团蚌端口卷烟厂蚌端口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其中丰原集团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柠檬酸生产企业,现有上市公司五家;皖酒集团具有六十年酿造白酒的历史,是安徽省白酒行业支柱企业;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自主开发了数百项专有技术成果,为中国玻璃工业现代化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金融商贸业

津浦铁路通车后,蚌端口吸引皖北、皖西、豫东、苏北西部等地产品运到蚌端口后改用火车装运,转向津沪等地,成为区域性水陆交通枢纽。随着产品物资和货币流量的提高,金融业出现并发展起来,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等相继在蚌端口设立分支机构。金融机构一般选址在水陆交通便捷的二马路、新船塘等区域[47]

当前,蚌端口是皖北重要的商贸中心城市,光彩大市场、义务商贸城等批发零售市场辐射周边。蚌端口保税物流中心、蚌端口铁路无水港等配套设施为商贸业发展提供支持。金融商贸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淮河路沿线和东海大道、朝阳路附近。吸引了万达广场、新地城市广场、银泰城、宝龙城市广场、海亮城市广场、国购广场等诸多商业综合体入驻。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0.6亿元[48]

政治

党派

国民党蚌端口市党部创建于1926年,党部主要从事宣传训练、筹集资金、控制社团和监视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时任书记长邵恩逃离。

1926年,苏美一等人创建蚌端口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蚌端口特别支部,后又相继创建了小蚌端口支部、工作委员会、工委等。1949年正式创建中共蚌端口市委员会。1952年安徽省委成立,市委接受省委领导。目前,蚌端口市委与市政府驻地同为东海大道政府办公大楼。此外,1949年之前蚌端口市还有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青年党等,但势力较小,1949年前后相继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民主党派组织创建。其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市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定期开展党员大会;中国民主同盟市委员会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市委员会成立于1953年;中国农工民主党市委员会成立于1956年;九三学社市委员会成立于1958年;中国民主促进会市委员会成立于1982年[18]

政府

蚌端口市人民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蚌端口市的一级国家行政机关,是蚌端口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蚌端口市人民政府对蚌端口市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蚌端口市人民政府在蚌端口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蚌端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49]

现任领导

蚌端口市四大机构现任领导人
机构
中国共产党
蚌端口市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蚌端口市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蚌端口市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蚌端口市委员会
职务 书记主任市长主席
姓名 黄晓武[50] 倪建胜[51] 马军[52] 杨森[53]
民族 汉族汉族汉族汉族
籍贯 安徽省怀宁县安徽省庐江县安徽省临泉县安徽省亳州市
出生日期 1965年2月(59岁)1963年2月(61岁)1970年1月(54岁)1963年7月(60岁)
就任日期 2020年12月2018年1月2022年12月2018年1月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蚌端口市由皖北行署区直辖,1952年安徽省成立后,蚌端口市由安徽省直辖[54]

自1956年起,蚌端口市下辖东市区、西市区、中市区和郊区共四区,后逐渐吞并临近县的部分地域。1983年起,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三县归蚌端口市管辖,自此,市辖地域与目前大体相当。2004年,东、西、中、郊四区分别更名为龙子湖、禹会、蚌山、淮上区,并并入怀远县和固镇县的部分乡镇。2013年和2014年,禹会区和淮上区又分别并入部分县辖乡镇[55]

蚌端口市现辖4个市辖区、3个

蚌端口市还设立两个经济管理区,分别是国家级蚌端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由原新城区改建而来的蚌端口经济开发区

蚌端口市行政区划图
区划代码[56] 区划名称 汉语拼音 面积[注 4][57]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注 5][58]
(2020年普查)
政府驻地 邮政编码 乡级行政区划[59]
街道
办事处
其中:
民族乡
340300蚌端口市 5,950.723,296,408蚌山区2330001943121
340302龙子湖区 147.65216,875东升街道233000711
340303蚌山区 89.33447,682雪华乡23300062
340304禹会区 329.72387,664张公山街道233000521
340311淮上区 402.68283,872小蚌端口镇23300015
340321怀远县 2,192.02935,335榴城镇233400153
340322五河县 1,428.56523,531城关镇2333001221
340323固镇县 1,360.75501,449城关镇23370083
注:龙子湖区数字包含蚌端口经济开发区所辖龙湖新村街道、长淮卫镇;蚌山区数字包含蚌端口经济开发区胜利街道;禹会区数字包含蚌端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辖秦集镇。

交通

京沪高速铁路蚌端口联络线
蚌端口市至五河县的客运班车
蚌端口公交109路使用的福田BJ6123PHEVCA-7型气电混合动力客车悬挂新能源车牌
蚌端口市比亚迪纯电动出租汽车
蚌端口市雪铁龙爱丽舍天然气出租汽车
小蓝车停靠在水蚌线姜桥站旁的小道
蚌端口轨道交通2号线试验段施工现场

在国务院 国发〔2017〕11号《“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文档中,明确指出了蚌端口市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目前蚌端口市正致力于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结合全国城镇体系布局,加快建设蚌端口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化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完善集疏运条件,提升枢纽一体化服务功能。[4]

铁路运输

蚌端口位于淮河、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台高速铁路合蚌客运专线)的交汇处,是全省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通往长三角地区的门户。除蚌端口站蚌端口南站蚌端口东站等一等站外,还有任桥站唐南集站固镇站连城站新马桥站曹老集站曹山站等站。作为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市区内至今还保留着诸多铁路专用线通往各大工厂、仓库。[60]

普速铁路

蚌端口站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为一等站。在修建原津浦铁路时,因蚌端口集附近淮河水域平缓、建桥方便,因此原津浦铁路工程师德纪决定放弃原先的从临淮镇过江方案,改为在蚌端口架桥过河并在此设立车站[61]上海铁路局铁路办事处曾驻蚌端口并管辖安徽省铁路,现办事处已迁至合肥。蚌端口站铁路日接发能力320列,从蚌端口乘火车可直达国内多数重要城市。蚌端口是京沪铁路水蚌铁路铁路枢纽,南下水蚌铁路列车在此变更车次,替换车头;蚌端口站于2007年6月1日通行动车组,为安徽省首个动车停靠站,使蚌端口巩固了与长三角的紧密联系。

蚌端口东站史称长淮卫站,初建于1909年,于1975年6月1日重建,拥有中国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及最大的货场,现为国家一等站,并拓展了铁海联运业务。蚌端口东站以车辆解编作业为主要工作,并和蚌端口站携手提高运输编组效率。[62]

高速铁路

蚌端口南站位于龙子湖区李楼乡境内,东海大道以南,是京沪高铁首设站、华东地区中心站,为京沪高铁七大中心枢纽站之一,同时连接京台高速铁路合蚌客运专线和规划建设中的淮宿蚌城际铁路。站房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设计最高聚集人数为1500人。站房综合楼为地上两层。[63]中国高速铁路京沪高铁的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初期运行时间蚌端口至南京35分钟左右。远期还将建设经过五河县的中国高速铁路合定连客运专线。2017年9月21日起,蚌端口南站停靠由复兴号电力动车组担当的京沪高速动车组列车大停站列车。[64]

航空运输

蚌端口机场历史悠久,民国时期为重要的军用空港。20世纪时,蚌端口机场位于现龙子湖区淮河文化广场南侧,当时开行民航班机、军民共用,但客流十分惨淡。1999年,因机场严重制约城市发展被整体拆除。后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蚌端口市在原老机场地块修建了蚌端口市地标建筑之一的淮河文化广场、改建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修筑或改造涂山路、解放路、延安路等主干道路。

因蚌端口市重要的军事地位和区域战略位置,主城区西南重新修建了一座4C级标准军用机场,位于蚌端口市禹会区燕山乡仁和集,机场代号为BFU和ZSBB,但至今未开行民用航空。蚌端口腾湖机场选址于怀远县淝河乡腾湖,设计标准为4C,2020年,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蚌端口机场建设。[65][66]

水运

蚌端口港为淮河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千里淮河第一大港”的蚌端口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现已拥有蚌端口新港及怀远、五河、固镇等四个港区,码头39座,生产用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2324米,综合通过能力450万吨,最大靠泊船舶吨级1000吨。依托蚌端口市大中型企业和淮河中游地区腹地经济发展,蚌端口港近年来港口吞吐量、出口量均保持10%左右的增势。去年货物吞吐量324.22万吨,其中出口货物223.45万吨。今年1-6月,港口吞吐量已达230万吨。全市共有水路运输企业47家,拥有各类运输船舶3254艘、151万载重吨,其中千吨级以上船舶262艘。辖区水路运输主要货种为矿建材料、煤炭、粮食、化工原材料,出口货物大多发往苏、浙、沪等长三角地区。

蚌端口闸位于安徽省蚌端口市西郊许庄淮河干流上,为淮河中游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千里淮河第一闸。为发展灌溉、航运,结合公路交通、水力发电、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于1962年建成,毛泽东曾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蚌端口闸由拦河节制闸、水力发电站厂房、船闸及附设的公路桥等组成。闸上利用河槽、湖泊等蓄水调节淮河水量。设计灌溉面积60万公顷。节制闸、溢洪道的设计泄洪流量各为1.014万与0.286万立方米/秒,校核泄洪流量各为1.14万与0.36万立方米/秒。 船闸可通过2×1000吨运输船队。

公路运输

蚌端口市的公路交通始于1922年,是南北主要咽喉之一,与铁路、航运交织成网,同时是南北通达的交通中心。如今公路四通八达,高标准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与国道省道相联结[33]。蚌端口于1954年创建了长途汽车站,现拥有怀远县汽车运输公司、蚌端口长途汽车中心站、客运南站、客运北站等长途汽车站[67],开行发往全国各地的长途班车。其中,开往淮南市宿州市合肥市滁州市等方向的班车白天均保持30分钟发车间隔,开往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凤阳县方向的班车白天实现公交化运行。

蚌端口市境内G3 京台高速沿城市西部禹会区穿过,设蚌端口、蚌端口西、东海大道三处出口。G36 宁洛高速沿城市北部淮上区穿过,设蚌端口北出口。S17 蚌合高速穿过城市南部,连接淮南合肥。S07 徐明高速贯穿五河县城。S95 凤阳支线沿城市南部接入凤阳县S0711 [[error]]S1711 [[error]]正在建设中。[68] 206国道贯穿全市南北, 104国道贯穿五河县 345国道过境。 101省道连接市区和固镇县 201省道连接固镇县灵璧县 207省道是蚌端口市的迎宾大道,连接京台高速和跨过城市南部的 301省道 225省道连接禹会区怀远县淮南市 304省道连接固镇县五河县 307省道穿越淮上区。 310省道跨越南部连接官沟乡凤阳县 329省道连接固镇县泗县

公共汽车

蚌端口市为首批41座加入交通联合系统的城市之一[69],“公交都市”创建城市[70]。拥有蚌端口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蚌端口珠城巴士有限公司等公共交通运输公司。自2015年公交改革以来,蚌端口多数公交线路为3位数,1**为市内公交线路,2**为城乡专线,3**为城际公交,此外还有一条环线、三条“微公交”循环线路以及专线、定制公交等线路形式。2020年开始了一轮新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对城乡公交线路逐步进行了统一编组,2**的城乡专线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71]

至2018年,全市多家公交公司共运营主城区公交线路近百条,拥有各类公交车辆近两千台,天然气、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等清洁能源车辆占比100%,老式重污染柴油车辆已全部淘汰,清洁能源车辆占比100%,居安徽省首位。公交车主要车型包括500台比亚迪纯电动客车、62台福田12米气电混合动力客车、30台安凯8米纯电动客车、138台安凯12米纯电动客车等。[72][73][74]

蚌端口公交集团推出“坐公交APP”智能公交查询软件;在胜利路、淮河路、东海大道和涂山路等主干道路车站安装55寸LCD智能电子站牌[75][76]。乘客可以通过投币、刷卡、银联闪付、支付宝扫码付费等方式乘车。其中刷卡享受九折优惠,并推出月票卡等更优惠卡种可供选择,而支付宝扫码乘车的支付票价和投币票价相同,暂无优惠。

出租车

蚌端口市现有宏远、万隆、通泰、金泰、新通利、大众、交通投资集团七家出租车公司,出租车起步价6元/2.5公里,夜间7元。[77]目前上述七间公司共计拥有车辆三千余台,均为压缩天然气或新能源轿车,品牌型号多为大众捷达桑塔纳雪铁龙爱丽舍以及奇瑞A5。

2016年,蚌端口市运管处放宽了出租汽车管理政策,不对车辆品牌进行限制,并鼓励使用双燃料纯电动混合动力车辆。[78]

2017年6月,首批5台比亚迪e5纯电动出租车与500台比亚迪纯电动公交车一同进驻蚌端口市,为市民提供绿色出行服务。

轨道交通

2017年9月,蚌端口市比亚迪云轨项目工程正式启动。云轨一期工程(即蚌端口轨道交通2号线试验段工程)从蚌端口闸北到长征北路,全长5.63公里,由中铁八局集团施工,预计2019年5月完工并试运行。施工期间淮上大道部分路段实行交通管制,南北共三个车道封闭施工。[79]

文化

淮河文化广场·蚌端口会展中心

民间艺术

蚌端口是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蚌端口没有专门的艺术团体,民间艺人只能在车站、街头流动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蚌端口市人民政府把艺人组织起来,并成立泗州戏剧团、京剧团、越剧团、榔剧团和文工团等专业艺术团体。[33]

蚌端口是花鼓灯泗洲戏的发源地,现已申报国家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众传媒

1993年创办了蚌端口经济广播电台。[33]

社会

人口

截止2008年末,蚌端口户籍总户数100.99万户,其中,市辖区 28.79万户。年末总人口358.31万人,比年初增加3.04万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58.05万人,非农人口100.26万人。市辖区年末总人口92.51万人,其中非农人口65.50万人。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185.57万人,占总人口的51.8%;女性人口172.74万人,占总人口的48.2%。[80] 2006年-2010年,全市死亡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从期初的2.22万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2.43万,死亡人口的增加与老年人口在整个人口比重上升有关,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死亡人口逐年上升。[81]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3164467人[82],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减少123862人,下降3.77%,年平均下降0.38%。其中,男性人口为1612771人,占50.97%;女性人口为1551696人,占49.0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94。0-14岁人口为585261人,占18.50%;15-64岁人口为2243337人,占70.89%;65岁及以上人口为335869人,占10.61%。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373554人,占43.4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790913人,占56.59%。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3,296,408人[83]。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64,46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31,941人,增长4.17%,年平均增长率为0.41%。其中,男性人口为1,669,446人,占总人口的50.64%;女性人口为1,626,962人,占总人口的49.3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61。0-14岁的人口为732,082人,占总人口的22.21%;15-59岁的人口为1,970,135人,占总人口的59.77%;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94,191人,占总人口的18.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74,627人,占总人口的14.4%。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815,557人,占总人口的55.0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480,851人,占总人口的44.92%。

民族

全市以汉族居多,此外还有回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藏族苗族壮族等36个少数民族[84],各民族分散杂居。少数民族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1%,其中回族人数最多。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264,497人,占99.0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1,911人,占0.9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33,688人,增长4.27%,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1,747人,下降5.19%,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1个百分点。

方言

蚌端口话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与中原官话其他各片相同,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但在语音上与其他各片相差较大[85]。信蚌片在蚌端口地区又可细分为蚌固型和五凤型,两者语音特征不同。例如,在处理古入声字时,蚌固型将清入、次浊入多数归阴平,将全浊入归阳平,而五凤型将绝大多字归去声[86]。怀远县西南部分地区与蚌端口市其他地区略有不同,其语音上与淮南话、江淮官话洪巢片更为相似。

宗教

栖岩寺

五河县是天主教最早传入安徽省的地方,清顺治六年(1649年)汤若望即来此传教。雍正以后查禁天主教,教堂被毁,但仍有少量地下天主教徒。晚清时期,法国籍耶稣会神父又以五河县为基地,向安徽省北部淮河沿岸地区传教。天主教蚌端口教区主教座堂建于1921-1922年间,位于蚌端口市龙子湖区与蚌山区交界处的淮河路天桥东南,购地4000多平方米,建教堂、楼平房计100多间,目前仅存一塔。

体育

蚌端口龙湖体育馆
龙子湖区全民健身体育中心

清末民间武术和自娱性的健身活动的兴起标志蚌端口体育发展的开始。20世纪20年代,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相继兴起。1932年,经地方绅士王雪峦出面申言,城防司令蒋鼎文被迫用出售烟土的5000银元,在南山北麓兴建公共体育场,1933年年竣工,成为蚌端口最早的公共体育场地[87]。1973年-2004年,蚌端口的体育健儿在各项比赛中共有4人获世界冠军,113人次获全国冠军,并先后破世界纪录2人次、破世界青少年纪录1人次、破全国纪录1人次、破省纪录81人次。蚌端口市于1981年成为全国足球重点城市,有“足球城”的誉称,这是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指定的全国20个城市之一。首届中超冠军、1992年7月芬兰赫尔辛基杯冠军、亚冠联赛四强获得者李毅来自蚌端口,他发明的一个护球技巧便命名为“蚌端口回旋”[8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蚌端口市的体育设施极差,仅在小南山上设置了2个篮球场。之后,体育场所的总面积逐渐增加,其中主要有位于市区繁华地段,占地面积达16.8万平方米的蚌端口市体育场和内部方型结构类似“水立方”、构架类似“鸟巢”的蚌端口龙湖体育馆 [89]。以承办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为契机,蚌端口市建设了一批新的体育运动场所,包括蚌端口体育中心(奥体中心)、龙子湖区全民健身体育中心禹会区全民健身体育中心龙子湖体育公园等。同时对蚌端口市体育场进行升级改造[90]

教育

民国时期,县学和书院相继消失,新式教育与私塾长期并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市仍保留私塾30余所,学童400多人。自津浦铁路通车到1938年,全市共创立小学20余所,其中多为学制四年,开设二至四个班的初级小学,还有少数学制六年,开设六个班的高级小学,主要小学有正街小学、船民小学、回民成德小学、私立勤民小学、含美小学等。二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中学,位于华丰街厚德里创设的皖北中学是蚌端口最早的中学,而私立江淮中学发展较好,当时成为皖北地区颇有影响的中学,是今蚌端口二中的前身。[91]

蚌端口目前拥有安徽财经大学蚌端口医学院蚌端口学院安徽科技学院蚌端口工商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本专科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汽车士官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士官学校等军事院校。在基础教育方面,有蚌端口一中蚌端口二中蚌端口三中蚌端口四中蚌端口六中蚌端口铁路中学怀远一中怀远二中怀远三中等八所省级示范高中。

医疗

蚌端口市共有四所三级甲等医院,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三医院、蚌端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蚌端口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蚌端口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其中,蚌端口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前身为国家水利部治淮委员会直属医院,是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国家临床药理基地[92]蚌端口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是上海铁路局蚌端口铁路分局中心医院,也是全国铁路系统建院最早的医院之一[93]。这两所医院在“2016中国医院竞争力 ·省域医院(各省)30强”中分别位列安徽省第3、23位[94]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三医院是是一所集预防、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95]蚌端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为一体的安徽省规模较大的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皖北地区区域医疗中心之一[96]

旅游

蚌端口市龙子湖风景区
蚌端口市龙子湖区远眺

蚌端口市作为国家园林城市,且是安徽省的四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8][9]截至2015年共有A级旅游景区28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5个,3A级旅游景区7个,2A级旅游景区16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2015年,蚌端口全市旅游总收入159.8亿元,比上年增长35%。接待国内游客2628.9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5.1万人次。[97][98][99][100]

著名景观

蚌端口拥有“蚌端口十景”一说,分别为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典故的出处垓下古战场的垓下凭吊;包含白乳泉卞和洞启母石禹王庙的荆涂揽胜;淮河文化广场以及音乐喷泉的新城夜色;涵盖龙子湖锥子山风景区,包括汤和墓、珍珠桥、龙子湖大桥、烈士陵园、湖上升明月在内的龙湖风光;城中河淮河两岸的风光淮畔观柳;市中心的津浦大塘公园晨光;相传大禹会诸侯“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禹会怀古;包括望淮塔、张公湖的张公山麓;沱湖品蟹和蚌山夕照。[101]

城市公园和广场

预计到2020年,蚌端口城区绿地率将达到32.9%,绿化覆盖率达到41.7%。[102] 城市主要公园有龙湖桥头公园、淮滨公园、张公山公园、津浦大塘公园、南山儿童公园等。主要广场有大禹文化广场、淮河文化广场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内友好城市

蚌端口市已经与如下国内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关系:

国际友好城市

蚌端口市与5个国家创建了6对国际友好城市关系。[103]

友好城市 结好时间 签字地点
 日本摄津市 1984年5月5日 蚌端口市
 意大利贝尔加莫市 1988年9月6日 贝尔加莫
 意大利贝尔加莫省 1988年11月19日
 英国坦姆赛德 1995年3月29日 蚌端口市
 巴西巴拉曼萨市 1999年7月20日 巴拉曼萨市
 匈牙利索尔诺克 2016年9月10日
 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州别列佐夫斯基大区[104] 2017年9月14日 蚌端口市

经贸伙伴关系城市

蚌端口市与5个国家创建了5对国际经贸伙伴城市关系。

友好城市 结好时间 签字地点
 德国克雷费尔德 1987年9月2日 蚌端口市
 土耳其辛江 1991年5月26日 辛江
 俄罗斯赤塔州 1994年2月25日 蚌端口市
 美国 2001年12月4日
  2002年5月10日 蚌端口市

注释

  1. 大陆普通话中本城市采用特殊读法bèng bù/ㄅㄥˋ ㄅㄨˋ。台湾教育部则采用这两个字的常规读法读作bàng fù/ㄅㄤˋ ㄈㄨˋ。粤语中一般也采用常规读法pong5 fau6,但如依照普通话的特殊读法推断,则粤音可能为bong3/6 bou3/6
  2. 蚌端口古称“蚌端口(步)集”。
  3. 淮河中游有淮河小三峡,分别为:峡三峡、荆山峡和浮山峡。
  4. 土地面积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数据。
  5. 常住人口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 . 2005-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0).
  2. . 国家统计局. 2013-08-31 [2014-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2).
  3. 新一线城市研究室. . 凤凰资讯.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7-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3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2014-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1).
  6. 蚌端口市人民政府. . 蚌端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2).
  7. 搜狐网. . [2016-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2016-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9. . 安徽网. 2017-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2).
  10. 中共蚌端口市委宣传部. .
  11. 安徽新闻联播. . 搜狐. [2019-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12. 中国网. . 凤凰网安徽. [2019-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13. 蚌端口市博物馆. . [2019-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14. 搜狐网. . 2016-07-31.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30).
  16. . 中国文明网. 2017-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2).
  17. . 网易. 2016-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9).
  18. 《蚌端口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10月,ISBN 978-7-80122-025-7
  19. . 安徽蚌端口市三维立体全景卫星电子地图. [2009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2月5日).
  20. .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08年11月1日 [2010年1月22日].
  21. . 安徽文化网. 2008年7月12日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22. . 蚌端口易发网.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5月14日).
  23. . 安徽文化网. 2007年11月13日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6月15日).
  24. . 蚌端口政协网. 2005年12月8日 [2010年1月23日].
  25. . 蚌端口政协网. 2005年12月8日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3日).
  26. . 安徽文化网. 2008年12月9日 [2010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26日).
  27. 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中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7册第1-25页。见 转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8. 张福群,1995,蒋介石功过录 p122
  29. 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 . 2007-06-29 [2010-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30. . [201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5).
  31. . [2010-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32. 中国非金属矿网. . [201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33. 庄祖武、孙永珊. . 安徽人民出版杜. 1995年. ISBN 7-212-01211-4.
  34. . 齐鲁信息网. [201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35. . 中国气象局. [2020-04-15].
  36. . 中国气象局.
  37.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1).
  38. . Weather Atlas. [2022-12-01].
  39. 侯永,欧远方. . 当代中国出版社年版. 1992.
  40.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经研所《安徽经济》2006第 1-2期. .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06-27 [200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3) (中文).
  41.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 中安在线. 2008-10-17 [200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6).
  42. 新民网. . 中安在线. 2010-01-01 [2010-01-02] (中文).
  43. . 网易财经. [2016-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9).
  44. . 新华网. 2019-12-02 [2019-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2).
  45. . 央广网. 2020-09-24 [202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2).
  46. 王成. (Ph.D.论文). 安徽大学. 2014.
  47. 马兰花.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5.
  48. . [2016-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1).
  49. . [2009-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50. . 人民网地方领导资料库.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2).
  51. . 中国经济网.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52. . 中国经济网. [2023-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8).
  53. . 中国经济网.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54. . [2016-07-06].
  55. . 搜狐焦点. [2016-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5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19-11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57. . 蚌端口市国土资源局. [201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58. . 蚌端口市人民政府. [2021-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2).
  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60. 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中国铁路信息技术中心. [2017-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61. . 新华网. [2006-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2. 陈凯. . 人民铁道报. [201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1).
  63. . [2010-11-18].
  64. . [2018-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5).
  65.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6. 蚌端口论坛. . 万家资讯. [2016-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0).
  67. . [201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4).
  68. . 《蚌端口日报》. 2009-12-04, A1版 (中文).
  69. . [2018-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70. . 中安在线.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7).
  71. . [202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72.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73.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2).
  74. .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1).
  75. . [2018-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76. . [2018-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7).
  77. 蚌端口市公路运输管理处. . [2016-02-04].
  78. 我市开放出租车车型品牌 蚌端口市交通局
  79. . 安徽网. 2017-09-07 [2017-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7).
  80. . 蚌端口市人民政府. 2009年8月10日 [2009年11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4月5日).
  81. .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22).
  82. 蚌端口市统计局. .
  83. 蚌端口市统计局、蚌端口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4).
  84. .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5).
  85. 贺巍. 中原官话分区(稿)[J]. 方言,2005,02:136-140.
  86. 贡贵训. 皖北中原官话信蚌片的语音差异[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26-30.
  87. . [2021-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9).
  88. . [201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8).
  89. 王朝网络. . [201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90. 蚌端口新闻网. . [2018-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4).
  91. 王洪刚. 蚌端口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1908-1947)[D].扬州大学,2017.
  92. . [2017-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93. . [2017-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94. 搜狐网. . 2017-04-08 [201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95. . [2017-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7).
  96. . [2017-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97. . 安徽省统计局. 2016年 [2017年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7月11日).
  98. . 2014年 [2014年7月1日].
  99. . 环球网. [2024-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1) (中文(中国大陆)).
  100. , [2024-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中文(中国大陆))
  101. . 人民网安徽频道. [2010-09-04].
  102. . 中安在线. [201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03. . 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2017-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5) (中文(简体)).
  104. . 龙子湖区商务局. [2017-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中文(简体)).

外部链接

维基导游上的相关旅行指南:蚌端口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蚌端口市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政府网站
地图及卫星照片
旅游
照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