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品仙
李品仙(1890年4月22日—1987年3月23日),廣西省梧州府蒼梧縣人,字鶴齡[1]:3319。新桂系将领,中华民国陆军二級上將[2]。早年參加辛亥武昌起義和北伐戰爭[1]:3319。
李品仙 | |
---|---|
出生 | 1890年4月22日 大清廣西省桂林府蒼梧縣平乐乡 |
逝世 | 1987年3月23日 中華民國臺北市 | (96歲)
国籍 | 大清(1890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87年) |
效命 | 中華民國 |
军种 | 中華民國陸軍 |
服役年份 | 1912年-1952年 |
军衔 | 二級上將 |
统率 | 國民革命軍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 抗日战争第十战区司令长官 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 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桂林綏靖公署主任 |
参与战争 | 武昌起義、護法戰爭、北伐、蔣桂戰爭、中原大战、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 |
获得勋章 | 干城奖章、雲麾勳章、青天白日勋章 |
其他工作 | 安徽省政府主席、總統府國策顧問、總統府資政 |
早年經歷
中年經歷
曾任國軍師長、軍長[1]:3319。1926年6月,唐生智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李品仙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三師師長。国民革命军北伐之際,率部攻取湖南省各地,为在湖北省击败吴佩孚軍作出贡献。翌年2月,任第八軍副軍長;4月升任軍長,兼任武漢三鎮衛戌总司令、湖北省政府委員。上海四一二政变爆发后,李品仙支持蒋介石肃清中国共产党[2]。
新桂系
1927年10月,在寧漢战争中,李品仙追随唐生智,唐生智遭新桂系李宗仁敗北。李品仙于1928年2月投向新桂系,4月任国民革命軍第四集团軍第十二路軍总指揮兼第8軍軍長。其後,再度北伐,在滦河解除了直魯聯軍3万人的武装,驻留唐山。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再度起用唐生智。李品仙回到唐生智手下,任第五路軍副总指揮兼第八軍軍長[2]。同年夏,該軍移駐河南,李品仙因病離職,由劉興任軍長。
同年末,唐生智再度反对蒋介石。翌年1月,唐生智敗北,李品仙下野,转赴香港。中原大战爆发后,李品仙应新桂系招聘,任湖南善後督办。中原大战新桂系敗北,李品仙回到广西,任第4集团軍总司令部参謀長。以後,历任南寧軍官学校校長、广西边防对汛督办兼左江区行政監督、龙州区民团指揮官。1935年,再度出任第4集团軍总司令部参謀長。1936年1月,升为陸軍中将,7月任广西綏靖公署副主任。翌年3月,获授陸軍上将銜[2]。
中国抗日战争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12月,李品仙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李宗仁)兼第十一集团軍总司令[1]:3319(辖3個軍)。曾参加淞滬会战、徐州会战、和台儿庄战役[1]:3319。因给予日軍较大打撃而立下軍功。1938年6月,参加武漢会战,任武漢防衛軍第四兵团司令官[1]:3319。最終同年10月日军占领武漢,李品仙率领的軍队较友軍更为善战。其後,该军队开往湖北省休養、重編。1939年4月,参加随枣会战(日本方面称为襄東会战),与日軍4個師团激战,阻止日军攻势,立下军功[2]
1939年11月,李品仙被任命为安徽省政府主席、第二十一集团軍总司令兼豫皖邊區總司令[1]:3319。他为安徽省的抗日体制形成作出了贡献。1940年5月,第二次随枣会戦(棗宜会战。日本方面称为宜昌作战)及1941年8月的第二次長沙会战,李品仙反击日軍成功。另一方面,李品仙对中国共产党也进行了强力弹压及肃清,与新四军关系趋于紧张。1941年1月,新四軍军部在转移过程中被包围歼灭,史称皖南事变。在此次事变前,李品仙在江北对新四军的防堵对事件发生起到了重要影响。1943年6月28日,國民政府派李品仙為安徽省縣長試試務處長[3]:7154。
因屡立軍功,1945年1月,李品仙升任第十战区司令長官,6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執行委員。抗日战争结束之际,李品仙负责徐州方面日軍受降事宜[2][4]。
第二次国共内战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4月,李品仙专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同年兼任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参与第二次国共内战。1947年7月19日,國民政府派李品仙為安徽選舉事務所主任委員;國民政府同時派定其為國民大會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員[3]:8385-8386。
1948年,李宗仁参选中华民国副总统,李品仙给予全面支援。同年,李品仙任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長官白崇禧)。
1949年5月,任桂林綏靖公署主任。6月1日,廣西綏靖公署主任李品仙致電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謂即派桂軍第三〇三師進駐百色,準備入雲南「協助剿匪」;同時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發表成立滇桂黔邊區綏靖司令部,以張光煒任司令,公然把雲南劃入桂軍防區[3]:8932。李品仙任廣西省政府主席[1]:3319。但他未能阻止中国人民解放軍的攻势,于同年12月前往台湾[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