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成
蔡玉成(台湾话:,1843年—1912年),字汝璧,族谱名苟完,里人多称古员(台湾话:),台湾日治时期在户口誊本则登记为蕴辉,日文官方文献多作蔡汝璧(台湾话:)。台湾澎湖厅嵵里澳铁线尾社人,生于风柜尾社,清领时期澎湖乡绅、生员与商人,曾出任文石书院董事,两度操办民团对抗外侮,另有捐款赈灾、鸠建庙宇及开办弃婴收容所等事迹。在日治时期,蔡玉成被应请为澎湖厅参事,并获得台湾总督府颁予的绅章。[1]
风柜绅商 蔡玉成(蔡汝璧) | |||||
---|---|---|---|---|---|
字 | 汝璧 | ||||
出生 | 1843年(道光廿三年)![]() | ||||
逝世 | 1912年(大正元年)![]() | ||||
墓地 | ![]() | ||||
国籍 | ![]() ![]() | ||||
别名 | 蔡汝璧、蔡蕴辉、蔡古员 | ||||
语言 | 台语 | ||||
职业 | 商人 | ||||
组织 | 兴发油车 金益成报单馆 文石书院(董事) 西瀛吟社(创办人) | ||||
父母 | 蔡耀坤 | ||||
汉语名称 | |||||
|
生平
蔡玉成祖上来自澎湖嵵里澳铁线尾社(今马公市铁线里),父蔡耀坤徙居风柜尾社(今马公市风柜里[2])。[1]:118同治年间,澎湖嵵里、井仔垵(今马公市澎南地区)一带时有海盗滋扰,蔡耀坤家族经营榨油业[lower-alpha 1]与金益成报单馆[lower-alpha 2],当时可谓富甲一方,遂出面筹措经费,操练乡众,并四处巡守家园。[3][1]:137蔡玉成亦曾两度出面筹办民团,支持朝廷守卫乡里、抵抗外侮,时誉有乃父之风。[1]:119
清领时期
道光23年(1843年),蔡玉成出世于澎湖厅风柜尾。同治11年(1872年)成为贡生(秀才)[1]:119,同治13年(1874年)春,日本出征当时台湾清领时期的化外之地-即排湾族部落为主的山区(今屏东县车城乡、牡丹乡),引发「牡丹社事件」。[4]时钦差大臣沈葆桢奉准,着澎湖水师协副将吴奇勋、澎湖通判刘邦宪等征募各地民勇,谕饬蔡玉成出面办团,徵调澎湖各澳社壮丁二千余名,守御当地。[1]:127[3]:127
光绪元年(1875年),澎湖农产丰收,文石书院董事蔡玉成乃邀请乡绅陈维新、许树基、黄步梯、蔡荣贤等人重修书院,获得乡众踊跃乐捐,时任澎湖水师协副将吴奇勋、澎湖通判唐世永、举人郑步蟾、武生高其华、郊商黄学周等皆在捐款之列,蔡玉成共募得两千余两,与黄步梯一同督造书院修建,历时两年竣工。[5][6][1]:121
蔡玉成为人古道热肠,常替百姓发声,或代书禀帖予官府衙门,内容包括设立民生所需的盐馆,或酌情减收渔民赋税等帖文[7];此外,澎湖当时尚有杀女婴的风气,乃作禀帖〈设局建学,请全婴命〉一则,主张「男女何分?」、「悉堪溺杀?」,更感叹此情此景虽可恶,但「实倡率之无人也」,所以更需添建义塾,谆谆善诱,方能改善社会风气;蔡玉成于光绪六年(1880年)间筹办育婴堂,救济穷苦婴孩,可谓身体力行、可感可佩。[1]:129-131
光绪十年(1884年),清法战事起,战火遍布云南、福建和浙江沿海,台湾、澎湖则全境进入戒备状态,时福建巡抚刘铭传由各处抽调军队进驻澎湖,因兵源不足,当时的澎湖通判郑膺乃谕令乡绅郭鹗翔、蔡玉成和黄济时等徵调各社壮丁约一千名,组成民间团练巡守乡里,此乃蔡玉成第二次操办民间团练。[3][8][9]光绪11年(1885年),法军进犯澎湖,发动澎湖之役,妈宫城隍庙受损严重,郭鹗翔、蔡玉成和黄济时等人捐款重修,战后出任澎湖通判的程邦基在〈重修城隍庙碑记〉碑文中叙述此事。[1]:104
日治时期
1895年(光绪22年、明治28年),清廷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台湾、澎湖主权至此易帜。[10]蔡玉成于日治时期开始,多使用「蔡汝璧」之名活动。明治30年(1897年),日本政府为借重蔡汝璧威望,拔擢蔡汝璧为澎湖厅参事,并授予台湾绅章,以示敬重。日后由台湾总督府出版的《台湾列绅传》,亦将〈蔡汝璧〉收录在册,肯定其对澎湖地方之贡献。[1]:118-119
日本统治澎湖,禁止百姓学习汉文,蔡汝璧不忍汉学中断,遂暗中设立私塾,并创办「西瀛吟社」,自任首届社长,力保诗学不辍。蔡汝璧从明治38年(1905年)起担任西瀛吟社社长一职,至大正元年(1912年)病逝为止。[7][1]:129、135
澎湖厅志
光绪四年(1878年),澎湖通判蔡麟祥聘金门文人林豪主讲文石书院,并编撰《澎湖厅志》,蔡玉成和黄济时负责协纂,稿成,却因故未获刊行。光绪18年(1892年),林豪获通判潘文凤之邀重编《澎湖厅志》,林豪从蔡玉成处得原稿,再以两个月进行增补,《澎湖厅志》才顺利于光绪19年(1893年)发行。《澎湖厅志》两度编修之际,蔡玉成皆有参与协纂。[7][11]
文石书院
蔡玉成长期为文石书院董事,为维持书院运作,特请澎湖通判蔡麟祥出面邀请各绅商设一公斗,并从每斗中抽两文,挹注薪金杂费以及充实文石书院之钱库,必要时得以襄助贫苦学生,给予额外津贴。蔡玉成甚至亲赴台湾府(今台南市中西区),晋见道员刘鸿翱,刘应允拨闲款以充实文石书院经费与膏火[lower-alpha 3],后在光绪九年(1883年)达成协议,凡书院有出租的田园,每年向租户课以五百金充入书院,其余田租交由蔡玉成管理。[1]:122-123
光绪11年(1885年),澎湖通判程邦基在妈宫社倡建程朱祠(今马公市重庆里[12]),供奉宋代名儒二程以及朱熹,并以祠为文石书院山长住所。光绪19年(1893年),蔡玉成自行出面筹募经费,又于程朱祠旁创建文昌阁、讲幄与耳房等,提供师生讲课的场所,俨然作为文石书院的妈宫分部,惟日治时期因应「市区改正」计划[13]:62-106,程朱祠、文昌阁等皆已拆除不存。[1]:123
饥荒请赈
光绪七年(1881年)、明治35年(1902年)澎湖发生饥荒,两次皆是蔡玉成出面向官府请赈。
身后事
西瀛诗社成员中,尚有后世誉为「澎湖鸿儒」的吴尔聪(1872年-1956年),两人虽年岁有段差距,但交情甚笃,堪称忘年之交;蔡汝璧过身后,吴尔聪不仅亲作挽联,蔡家子孙在铁线尾修建宗祠时,亦请吴尔聪代拟庙柱对联。[7][1]:129、135
蔡汝璧与其父蔡耀坤合葬于风柜尾,墓地上两付挽联,分别为:[1]:138
排难解纷,明决皆资忠信 急公任恤,蕃昌定卜子孙 |
只手具全才,经济文章,嵵澳如公无双士 一身兼五福,富贵寿考,澎山自古有几人? |
注释
- 蔡家当时经办「兴发油车」,即榨花生油的生意。「兴发油车」当初的地点设在今风柜国小的对面,现已改作「风柜温王庙」。(高启进,1999:137)
- 「报单馆」常见于清代,专办商品报关等事务,诸如商船购买登记,载货的种类、日期、数量、运送地区、载价(运费),往来寄泊澎湖的天数,皆为「报单馆」负责处理的事务。(高启进,1999:138)
- 即「奖助学金」。(高启进,1999:122)
参考数据
- 高启进. . 澎湖县: 澎湖县文化中心. 1999. ISBN 9570242264 (中文(台湾)).
- 颜, 尚文. .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2) (中文(台湾)).
- 林, 豪. . 南投市: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8: 372. ISBN 9570210427 (中文(台湾)).
- 林, 呈蓉. . 台北市: 玉山社. 2019. ISBN 9789862942338 (中文(台湾)).
- 陈, 英俊; 高, 启进; 林, 文镇; 郭, 金龙. . 澎湖县: 澎湖县政府文化局. 2010. ISBN 9789860262797 (中文(台湾)).
- 蔡, 佩娥.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2-03 (中文(台湾)).
- 杨, 丽祝. .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中文(台湾)).
- 颜, 尚文. . Penghu 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中文(台湾)).
- 连, 横. . 台北市: 五南. 2017: 69. ISBN 9789571191300 (中文(台湾)).
- 许毓良.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中文(台湾)).
- 杨, 丽祝. .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6) (中文(台湾)).
- 余, 光弘. (PDF).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988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5) (中文(台湾)).
- 张, 玉璜. . 澎湖县: 澎湖县立文化中心. 1998. ISBN 9570215895 (中文(台湾)).
- 许, 玉河. .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7)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