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豪
林豪(1831年11月22日—1918年5月13日[3]),字嘉卓,一字卓人,号次逋,金门后浦人[4]。有举人身分,但后来七次北上京城应试都未上榜[3]。曾受林占梅之邀到潜园任西席,期间亦把自己所见证的戴潮春事件写成《东瀛纪事》一书[4]。此外林豪曾三次担任澎湖文石书院的山长[3][2]。
林豪 | |
---|---|
字 | 嘉卓、卓人 |
号 | 次逋 |
出生 | 大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后浦[1] | 1831年11月22日
逝世 | 1918年5月13日![]() | (86岁)
墓地 | ![]() |
国籍 | ![]() ![]() |
别名 | 林嘉卓、林卓人、林次逋 |
语言 | 金门话 |
母校 | 厦门玉屏书院 |
职业 | 诗人、史学家 |
组织 | 文石书院(山长) |
配偶 | 许凉厚(正室)、吴传春(侧室)、许小宝(继室)、何返娘(继室)、方专娘(继室)[2] |
父母 | 林焜熿、洪氏 |
其著作尚有《诵清堂诗集》、《诵清堂文集》、《潜园诗选》、《海东随笔》、《可炬录》等,并曾纂修《淡水厅志》、《澎湖厅志》,续修其父林焜熿所着之《金门志》,唯除《诵清堂诗集》、《东瀛纪事》、《澎湖厅志》等著作少数外,大多亡佚[4]。林豪纂修方志强调信史、史识等原则,对于方志纂修有相当的贡献[3]。
生平
林豪出生于道光十一年十月十九日(1831年11月22日)巳时,父亲是林焜熿,据说他从小就天资聪颖[3][1][2]。关于其出生地另有厦门的说法,《东瀛纪事》自序称鹭江林豪,《台湾通史》〈流寓列传〉也写说是「泉之厦门人」[3]。但林豪家族早在其曾祖林子友时搬到金门后浦,生下林豪的祖父林俊元[3]。
林豪年幼时,母亲洪氏[注 1]在他小时候便教他唐诗[3][1]。年纪稍长,又跟他四兄到厦门外清保的马氏园,向舅舅洪啸云学习[1][2]。到了十五、六岁时,已博通经史[注 2][1][2]。之后又到厦门玉屏书院求学,受到山长庄牧亭教导,历经五年的时间[3][1][2]。而在厦门时,他还向两位博览群书的平民林春波[注 3]、庄诚甫[注 4]学习[1][2]。他们两人因为不喜欢八股取士,而未参加科举[1][2]。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补博士弟子员(中秀才)[3][1][2]。同年,林豪随父亲林焜熿前往安溪大坪乡谒祖,途中因为乡民出示了收藏的香罏,林豪因而写了七言古诗〈木罏歌〉[3][1][2]。咸丰九年(1859年)林豪到省会福州参加己未恩科补行戊午正科,领周庆丰榜乡试举人[4][3][1][2]。林豪将参加乡试的经历写成了五言律诗〈棘闱杂咏〉二十首,清楚描述了乡试的过程[1]。而在乡试之后,林豪前往兴化游历,期间与林向荣会面[1][3]。当时林向荣将准备到台湾当台湾镇总兵,嘱咐他日后东渡相访[1][3]。而在确定中举之后,林豪在当年十二月初八(1859年12月31日)便北上京城应试,沿途将其见闻写成诗作[1][3]。但在次年正月廿六日(1860年2月17日),林豪一行人到江苏鱼沟时得知前方有捻军起事而返家[1][3]。后于闰三月初一(1860年4月21日),平安抵达家门[1]。
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林豪应在台湾淡水厅的族人邀请赴台,在八里坌(今新北市八里区)上岸,之后寓居在艋舺(今台北市万华区),曾去艋舺龙山寺观看设道场超度分类械斗之亡魂的情景而写了〈招魂曲〉[3][1][2]。原本林豪打算南下访问林向荣,但此时台湾中部发生了戴潮春事件无法成行[1][2]。后来得知林向荣在斗六门(今云林县斗六市)殉死后,曾写诗哀悼[1]。次年他于艋舺遇见了奉檄办团练的竹堑仕绅林占梅,受邀到他的潜园当教师,教导林占梅之妾杜淑雅[4][3][1][2]。最初林豪住在潜园碧海堂,后搬到云香堂[1]。期间除与林占梅论诗之外,也写下了《东瀛纪事》二卷[4]。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淡水厅同知严金清打算编修厅志,聘请林豪当总编辑,同年十月书成,共十五卷,日后却因林占梅逝世、严金清卸任等事而未刊行[3][4][1][2]。
同治七年(1868年)林豪因为应澎湖人士邀请,主讲文石书院而要离台,他先是南下到郡城(今台南市中西区一带)与友人告别后,又回到彰化跟林占梅告别[1][2]。当时林占梅已经病重,此是两人最后一次会面[1][2]。之后林豪先是在二月二十日(1868年3月13日)从梧栖返回金门,半年后再前往澎湖任教[2]。林豪在同治八、九年(1869、1870年) 担任文石书院山长,期间接续通判胡建伟订定的「学约十条」,又续拟学约八条[注 5][3][1][2]。同治九年(1870年),林豪返回金门,该年十二月完成《东瀛纪事》自序[1][2]。同治十二年(1873年),林豪阅读陈培桂的《淡水厅志》,认为该书是改窜其作且有不少错误,于是写了《淡水厅志订谬》加以批评[3]。
光绪四年(1878年)受通判蔡麟祥邀请,林豪再次回到澎湖担任文石书院山长,同时请他主草《澎湖厅志》,但因故未刊行,稿存放于郡城海东书院[4][3][1][2]。在澎湖时,林豪于主讲文石书院之余曾购得澎湖进士蔡廷兰诗文稿两束,将之整理为《愓园遗诗》四卷、《遗文》一卷、《骈体文》二卷、《尺牍》六卷[4]。光绪六年(1880年)二月,林豪再次北上进京应试,并将这次应试见闻写成〈续棘闱杂咏〉十二首[1][2]。该年十一月林豪以「小巢居阁」为名,刊行《东瀛纪事》、〈淡水厅志订谬〉,委由漳州府口街多文斋发售[3][1][2]。不久就返回澎湖主持文石书院[3][1][2]。又光绪七年(1881年),林豪等人集资在后浦港同安渡头建石桥,该年十一月落成[2]。
光绪八年(1882年)年底林豪返回金门,这年《金门志》重修完成并出版[4][3][2]。光绪十二年(1886年),林豪担任金门浯岛城隍庙董事,协助庙宇重修[3][2]。光绪十六年(1890年),林豪再次上京参加会试,但未上榜[3][2]。光绪十八年(1892年),澎湖厅通判潘文凤再请林豪担任文石书院山长,并再修《澎湖厅志》[3][2]。最后《澎湖厅志》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式出版[2]。光绪廿三年(1897年),林豪经理金门育婴堂[3][2]。光绪廿八年(1902年),补授连城县学教谕,但林豪以年老为由婉拒未就任[3][2]。光绪卅二年(1906年),林豪与乡绅林资杰、林乃斌等人集资500元,改建同安渡头石桥,因在渡头小屋旁建一路亭,上面题了「共济」二字,该石桥便被称为共济桥[3][2]。
光绪卅三年(1907年)九月,林豪带着孙子到新加坡及南洋各地游历,并向侨商募集育婴堂经费[3][1][2]。林豪先是到厦门搭轮船,于九月廿二(1907年10月28日)抵达新加坡,原住在浯江会馆,后来住到友人黄景瓜处[1][2]。次年四月初七(1908年5月6日)林豪向新加坡亲友告别,后于四月十六(5月15日)抵达厦门[1][2]。
民国7年(1918年)5月13日卯时,林豪逝世[3][2]。葬于金门垵,墓上依照临终遗言写着「浯江诗人次逋林公墓」[3][2]。
著作
名称 | 卷数 | 简介 |
---|---|---|
《诵清堂文集》 | 20卷 | 未刊行 |
《诵清堂别集》 | 6卷 | 未刊行 |
《东瀛纪事》 | 2卷 | 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月刊,线装92页,订一册[3]。是关于戴潮春事件的重要文献,采用「纪事本末体」写成[3]。 |
《海东随笔》 | 4卷 | 未刊行 |
《可炬录》 | 4卷 | 未刊行 |
《陶园求是录》 | 2卷 | 未刊行 |
《瀛海客谈》 | 4卷 | 未刊行 |
《星洲见闻录》 | 2卷 | 未刊行 |
《闽南俚语俪句》 | 1卷 | 曾刊行,但未见传本[3]。 |
《戴湘圃先生戒淫诗笺释》 | 1卷 | 未刊行 |
《澎湖厅志》 | 15卷 | 纂于光绪初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增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刊行[3]。 |
《淡水厅志》 | 15卷 | 纂于同治六年(1867年),稿成未刊[3]。 |
《淡水厅志订谬》 | 1卷 | 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月刊行,线装30页,订1册[3]。 |
《金门志》 | 16卷 | 原是林豪父亲林焜熿之作,稿成于道光年间,未刊行[3]。光绪八年(1882年)林豪续纂[3]。 |
《清风集》 | 8卷 | 未刊行 |
《文石书院课》 | 2卷 | 未刊行 |
《潜园诗选》 | 4卷 | 未刊行 |
《诵清堂古文选》 | 16卷 | 未刊行 |
《诵清堂诗选》 | 10卷 | 未刊行 |
《诵清堂诗集》 | 12卷 | 是以林策勋钞本存世,据林策勋[注 6]的说法,该书是林豪晚年亲手删订[3]。共收录1018首诗,内容广泛,可视为林豪医生的学问总集[3]。1956年5月该书在菲律宾宿雾市初版千部,此版本是由林策勋辑刊,柯伯行细校,许宗宣参订[3]。该书收录了林乃斌所写的〈家传〉,描述了林豪的生平[3]。郭哲铭着有《诵清堂诗集注释》,将其诗作依主题分成「科考经历」、「学术思想」、「区域历史」、「文学语言」、「交友师谊」[3]。 |
家族
林豪祖先出自安溪驷马派,住在新康里大坪乡,曾祖林子友那一代始搬到金门后浦[1]。林豪祖父林俊元,字秀村,曾担任金门镇署稿识,掌书记,受历任总兵重视,曾倡修后浦观音亭(灵济古寺)[3][1]。林俊元长子林焜熿为林豪之父,字巽甫,一字巽甫,又称「竹畦先生」,曾向厦门道周凯、玉屏书院山长高澍然求学[3][1]。着有《竹畦文钞》、《浯洲见闻录》,编《金门志》(1835年完成书稿)[3][1]。道光十七年(1837年)充岁贡生[3][1]。
林豪排行第五,上有四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2]。四名兄长分别是长兄林长庆(?-1853年)[注 7]、二兄林雨露(1819-1844年)、三兄林万选(嘉庆年间-光绪年间)、四兄林嘉泉(1829年-1859年)[注 8][2]。
林豪妻妾共有五人,分别是正室许凉厚、侧室吴传春、继室许小宝、何返娘、方专娘[注 9][2]。另有儿子林高会、林三舍、林四奇,孙子林燕贻、林燕清等人[1][2]。
评价
林豪事迹收入连横《台湾通史》,刘敬编纂的《金门县志》、许如中纂《新金门志》、陈汉光纂《重修金门县志》等书皆有收录[1]。
陈捷先《清代台湾方志研究》写说「清代台湾方志纂修,用正史体例修台湾方志,自林豪始」[3]。
注释
- 道光廿六年十月廿二(1846年12月10日)逝世[3]。
- 林乃斌〈家传〉:「十五、六岁,从先大父游,即淹通十三经,及前后汉诸史」。对此林文龙〈清末寓台诗人林豪事略〉写说「十五六岁,又从祖父俊元学……」[1]。宁国平〈浯江诗人林豪生平暨著述研究〉写说林俊元已在1830年逝世,写说是跟林乃斌的祖父林章楩学习[2]。
- 林春波,名崇光,家里历代以卖药为生,擅长近体诗[1]。
- 庄诚甫,名中正,父亲曾是水师总兵[1]。于自家门上贴有「卖文买米」四字[1]。
- 分别是「经义不可不明也」、「史学不可不通也」、「文选不可不读也」、「性理不可不讲也」、「制义不可无本也」、「试帖不可无法也」、「书法不可不习也」、「礼法不可不守也」[1][2]。
- 林豪的姪孙,金门旅菲侨领[3]。
- 林豪《诵清堂诗集‧卷六 台阳草》有写说「鸡笼头渡口晚眺是先长兄杀贼殉难处」[1]。咸丰三年(1853年)杀敌殉职于今台湾基隆[1][2]。
- 林豪《诵清堂诗集‧卷九 小巢居四草‧重游马氏园》有提到「园在厦门外清保,余少与先兄四泉从洪啸云师读书处」[1]。
- 民国30年(1941年)12月20日申时逝世,享寿71岁[2]。
参考数据
- 林文龙. . 《台湾文献》. 1979-12, 第30卷 (第4期): 127-139.
- 宁国平. . 《艺术论文集刊》. 2015-10, (25): 167-194. ISSN 1811-8534.
- 徐惠玲. . 《台北文献(直字)》. 2019-12-25, (210): 61-97.
- 郭哲铭. . 金门县文化局. 2006年12月: 106、107. ISBN 978-986-00-6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