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尔聪

吴尔聪台湾话1872年—1956年11月25日),字睿智,号启东,台湾澎湖厅鼎湾澳港底社(湖西乡成功村)乡绅,学校教师暨汉学私塾讲师,日治时期澎湖厅协议会协议员、中华民国台湾省澎湖县参议会唯一一届议长。[1][2]

澎湖鸿儒、西瀛鸿儒
吴尔聪
睿智
启东
出生1872年
 大清福建省台湾府澎湖厅鼎湾澳港底社(今湖西乡成功村)
逝世1956年11月25日(1956岁—11—25)(83—84岁)
 中华民国台湾省澎湖县湖西乡成功村
国籍 大清(1872年-1895年)
 大日本帝国(1895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56年)
语言台语日语
职业教师、政治人物
组织学校教育、澎湖厅协议会、澎湖孔庙
知名作品《吴尔聪文稿集》
政党无党籍
配偶吴洪凉
儿女吴看(长子)
吴梦奇(次子)
吴人骥(养子)
(另有一养女)
汉语名称
简化字
汉语拼音
台语罗马字拼音

生平

清领时期

吴尔聪生于清领时期同治十一年(1872年),开澎第九代,世居鼎湾澳港底社(今湖西乡成功村),受业于秀才吴铭锵和陈梅峰,其中陈梅峰为吴尔聪姊夫,鼎湾澳沙港社人、光绪壬午科(即光绪八年,1882年)秀才,有「湖西才子」之誉。[3]吴尔聪亦曾进入文石书院,拜入「金门文人」林豪门下,并因表现优异,获得山长嘉奖的一千文奖学金。[1]:148-154

光绪十九年(1893年),22岁的吴尔聪与18岁的洪凉结为连理,并于港底社开办私塾。光绪廿一年(1895年),赴台湾本岛的凤山县林仔边海口厝设私塾。1895年在〈马关条约〉,台湾逢清、日易帜之后[4],吴尔聪亦在明治年间东港的「杏园堂」任教。[1]:149-153

日治时期

文石书院所藏的〈圣庙重修落成记〉,吴尔聪所撰述昭和6年(1931)间的重修始末,原碑落款年代「昭和六年(1931年)」,后被窜改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

明治33年(1900年),吴尔聪始应日本当局之聘,于妈宫公学校(今马公国小)执教鞭,为增加自身对新学制之素养,遂报名「书房教师讲习会」,研习日语、算术等科目,业成,澎湖厅给予吴尔聪月薪十圆日币的待遇。[1]

大正元年(1912年),西瀛吟社创办人暨首任社长蔡汝璧(1843年-1912年)辞世。蔡汝璧原名蔡玉成,清领末期澎湖知名绅商,曾出任文石书院董事,并协纂金门文人林豪编撰《澎湖厅志》,日治时期之后多署名蔡汝璧,吴尔聪与其相交甚笃,便在蔡汝璧身后撰写挽联与祭文,而后蔡氏后人亦延请吴尔聪代拟位在铁线尾蔡氏宗祠庙柱上的楹联。[1]

大正八年(1919年),吴尔聪前往离岛,任教于网垵公学校(今望安国小),大正十年(1921年)奉派至湖西公学校鼎湾分校(今沙港国小),大正15年(1926年)55岁退休,结束26年的教职生涯。[5]

吴尔聪回顾其教学生涯,曾撰〈三十年回顾〉一文,细数他偕同日籍校长斋藤典治[6]草创妈宫公学校的过程:妈宫公学校开办于明治33年(1900年)元月8日,教员仅有三、四人,以澎湖天后宫后殿充当校舍,学生不满百人。最初教授之时,并无官定教科书,吴尔聪仅能简单教授国语(日语)或算数一小时,其余以传统私塾方式教授学识,然大部分的学子安于旧惯,就学率偏低,校长时常与吴尔聪拜访学生家庭,学习风气才渐有转变。[1]:154-155

大正15年(1926年),吴尔聪有感汉学凋零,开办「启东书房」,教导四书五经等汉文科目,并接任西瀛吟社第4任社长,至昭和11年(1936年)被迫改制为「私立港底国语讲习所」,昭和12年(1937年)则因中日战争爆发,开办11年的启东书房被迫关闭。任教启东书房期间,吴尔聪幼年曾就读的文石书院在日治时期被改制为「澎湖孔子庙」[7],原澎湖孔子庙管理员郭健秋(即郭鹗腾,「末代举人」郭鹗翔之弟)于昭和六年(1931年)间病故,吴尔聪接替管理员一职,担任无领取分毫的孔庙义工将近三十年。[1][5]

昭和18年(1943年)十月间,时逢二战末期,美国军机三度空袭马公(澎湖空袭),吴尔聪未如大部分百姓走避乡间,仍留守澎湖孔子庙,仅于附近防空壕内避难,避险之余,还将防空壕取了「偷生窖」、「安乐窝」等雅号,也不忘创作诗文畅舒己怀:[1][8]

空袭结束之后,吴尔聪经行残破的东甲北极殿,忍不住热泪盈眶,又写首诗表示悲痛:

澎湖厅协议员

日治时期澎湖厅在昭和12年(1937年)才正式成立厅级协议会,第一届十名澎湖厅协议会的会员中,日本籍占七位,台湾籍仅有三名,其中便包括吴尔聪以教员身分入列,剩余两名分别是戴耀闾白沙人,医师)和吕哲(白沙人,医师)。[2]:2-4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34年(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9]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12月颁布「台湾省各级民意机关成立方案」,在民国35年(1946年)三月举办澎湖县参议员选举,参议会澎湖县议会成立之前的过渡组织,故参议会仅有一届,任期四年,遴选出十名参议员中,推选吴尔聪为议长、郭石头为副议长[2]:5,时年75岁的吴尔聪也成为全台湾省最高龄的参议会会长。[1]:170

民国36年(1947年)间,台湾本岛于该年2月28日爆发「二二八事件[9][10],澎湖岛民也因3月2日的「纪淑事件」不满,原本筹备响应起事,但时任参议长吴尔聪以「澎湖不产稻米,一旦起事封港,居民将无米饭可食」等理由[1]:171-172,偕同纪双抱(纪淑之父)、许整景陈伯寮等乡绅劝戒里人勿要轻举妄动,澎湖才未卷入二二八事件的流血事端。[11][12]

民国45年(1956年)11月25日,吴尔聪以85岁高龄辞世,时官派澎湖县长李玉林特赠一篇墓志铭,不仅推崇吴尔聪学识渊博,甚至给予「西瀛鸿儒」之高度赞誉。[1]

轶事

  • 昭和八年(1933年)10月4日,时逢旧历中秋,「台湾文化协会」发起人林献堂来澎湖旅游,吴尔聪与友人鲍迪三、高子腾做地陪,伴林献堂泛舟赏月。[1]
  • 林豪于清末光绪年间编撰的《澎湖厅志》几经战火,原稿毁损严重,吴尔聪不忍地方先贤、节女等事迹断绝后世,乃号召恩师陈梅峰、颜其硕高恭等人集资重印《澎湖厅志》,特撰写〈募印澎湖厅志启〉一文,或斥资于台湾日日新报刊登广告,寻求各方赞助费用,历时五年奔走遂成,乃委托「蓝木印刷厂」蓝赐福承印,于昭和13年(1938年)重新刊行。[5][1]:163
  • 吴尔聪门生李黄海民国初年时曾游历北京,和当时北洋政府的政要徐世昌梁启超相识,通过这层关系,李黄海获得徐世昌与梁启超的对联,刻印于吴尔聪家乡的公庙-「港底天军殿」之中。[1]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于天军殿楹联中的落款,乃署名「梁啔超」,其中「啔」字并非标准印刷体通行的「」或「」二字。
  • 民国39年(1950年)6月30日,吴尔聪蒙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召见,在三子吴人骥的陪同下赴往台北总统府,与蒋介石会晤一刻钟,并获得蒋介石惠赐戎装礼服照一幅。[8][1]:173

相关条目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吴尔聪

参考数据

  1. 高, 启进. . 澎湖县: 澎湖县立文化中心. 1999. ISBN 9570242264 (中文(台湾)).
  2. 陈, 文豪. . 澎湖县: 台湾省澎湖县议会. 2003 (中文(台湾)).
  3. 杨, 丽祝. .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3) (中文(台湾)).
  4. 许, 毓良.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中文(台湾)).
  5. 杨, 丽祝. .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3) (中文(台湾)).
  6. 颜, 尚文. .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中文(台湾)).
  7. 蔡, 佩娥.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2-03 (中文(台湾)).
  8. 郑, 绍裘. . 澎湖县: 澎湖县立文化中心. 1997: 208–209. ISBN 9570088117 (中文(台湾)).
  9. 赖, 泽涵. . 台北市: 时报. 1994. ISBN 9571309060 (中文(台湾)).
  10. 陈, 翠莲.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台湾)).
  11. 许, 玉河. .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中文(台湾)).
  12. 何, 欣洁. . 端传媒 Initium Media. 2017-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4) (中文(台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