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憲兵隊 (日治時期)
臺灣憲隊為臺灣日治時期的憲兵部隊,主要負責維持軍紀等軍事警察事務,並兼責行政及司法警察事務,憲兵隊本部位在臺北市乃木町(現在臺北憲兵隊所在街廓)。臺灣的憲兵在日治前期由臺灣總督指揮,而臺灣最初尚無警察編制時,完全依靠憲兵維持治安及掃蕩反抗勢力[1]。1895年8月,「臺灣憲兵隊」成立,其在不久後於1897年9月被裁撤而改隸屬東京的「憲兵司令部」,並將台灣分屬三個憲兵隊。1904年,臺灣的三處憲兵隊統一為「第十三憲兵隊」,並在1907年改稱「臺灣憲兵隊」。1919年10月後,台灣憲兵隊改由臺灣軍司令部指揮並隸屬「憲兵隊」,並在1940年改為憲兵隊下的「臺北憲兵隊」、「臺南憲兵隊」。1942年5月,成立「臺灣憲兵隊司令部」,而臺灣憲兵隊自憲兵隊獨立,下轄臺北、臺南憲兵隊。1945年3月,改在五州三廳各設置8處憲兵隊。
臺灣的憲兵人數在日治初期最多接近四千人[1],在1897年時設有28個憲兵分隊,之後因警察逐漸充實、治安平穩,憲兵編制逐漸縮編,在1904年時僅剩4個憲兵分隊。
臺灣總督府指揮時期 (1895-1919)
在日本領有台灣前即設立了台灣的憲兵制度,在1895年5月公告的《臺灣總督府條例》中,在總督府陸軍局下設有「憲兵部」,但僅有人員配置,下設部長、副官各1人,準士官4人,並無其他規定。在1895年6月,即有280位憲兵隨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從基隆港上岸來台;另外,有16位憲兵跟隨近衛師團從澳底登陸台灣,但此時的憲兵隸屬兵站(後勤)司令部。
臺灣憲兵隊成立 (1895年)
1895年8月,在東京組成了「臺灣憲兵隊」,並分為三個區隊,在臺北為「憲兵第二區隊」,在彰化為「憲兵第一區隊」,在臺南為「憲兵第三區隊」,之後則在鳳山增設「憲兵第四區隊」,而憲兵由「臺灣憲兵隊長」統轄。此時臺灣的憲兵約有3,400多人。同時,兵站司令部副屬的憲兵也逐漸擴張,在1895年8月改稱「台灣兵站監部」,約有210位憲兵人員,但皆在1896年3月返回日本。
1896年5月25日實施《臺灣憲兵隊條例》,臺灣憲兵隊的區隊改成與臺灣守備混成第一旅團守備管區相同的3個區隊(第一區隊位於臺北、第二區隊位於臺中、第三區隊位於臺南),下設5處憲兵分隊。臺灣的憲兵由陸軍大臣管轄,由臺灣總督統率,臺灣憲兵的軍事警察事務由軍務局長負責,行政及司法警察事務由民政局長負責;在地方的軍事守備由混成旅團長、守備隊長指揮,行政及司法警察則由縣知事、島司、支廳長、法院檢察官指揮。此時的憲兵主要負責搜索鎮壓反抗勢力,沒收兵器、從事戶口調查等事務。在1897年實施三段警備制後,由憲兵負責掃蕩反抗勢力,並輔助警察的一般行政事務。[2]
臺灣憲兵隊裁撤改隸憲兵司令部 (1897年-)
1897年9月22日《臺灣憲兵隊條例》廢止,臺灣憲兵隊本部因此裁撤,臺灣的憲兵始適用日本內地的《憲兵隊條例》,改由東京的「憲兵司令部」總管,但仍有部分台灣特例的內容,例如:台灣的憲兵隸屬於台灣總督而非陸軍大臣,在地方的行政及司法警察事務方面,受縣知事、廳長、法院檢察官指揮,其他事務則受旅團長、要塞司令官、守備隊長指揮。臺灣的憲兵由臺灣總督在憲兵管區的樞紐地帶訂定「憲兵警察區」,設置「憲兵分隊」,必要時可在憲兵警察區內在設置「憲兵分屯大隊」[2]。此時,原本的第一、二、三區隊改為第八、九、十憲兵隊如下[3]:
- 第8憲兵隊:下轄10個憲兵分隊
- 第9憲兵隊:下轄8個憲兵分隊
- 第10憲兵隊:下轄10個憲兵分隊[4]
1898年11月29日,《憲兵隊條例》修正,並因應日本內地增設師團,調整為15個憲兵隊管區,而隨著臺灣治安穩定且地方的警察逐漸充實,憲兵屯所在1899年11月後逐漸被裁撤,此時的憲兵隊配置如下:
憲兵隊 | 憲兵警察區 |
---|---|
第13憲兵隊 | 台北、基隆、宜蘭、大嵙崁、新竹憲兵警察區 |
第14憲兵隊 | 臺中、彰化、斗六、他里霧憲兵警察區 |
第15憲兵隊 | 嘉義、臺南、澎湖島支部、蕃薯藔、噍吧哖、鳳山、萬丹、恆春、卑南憲兵警察區 |
臺灣憲兵的特例事項在1901年4月廢除,於是取消憲兵警察區等制度,臺灣憲兵的制度在此後與內地憲兵完全相同,此時臺灣設有3個憲兵隊及下轄15個憲兵分隊、32個憲兵屯所,配置如下:
憲兵隊 | 憲兵分隊 | 憲兵屯所 | ||
---|---|---|---|---|
名稱 | 位置 | 名稱 | 位置 | 位置 |
第13憲兵隊 | 臺北北門街 | 臺北憲兵分隊 | 臺北北門街 | 滬尾永吉街、臺北北門街、艋舺後街仔、大稻埕杜厝街 |
基隆憲兵分隊 | 基隆哨船頭街 | 基隆哨船頭街、頂雙溪街 | ||
新竹憲兵分隊 | 新竹武營頭街 | 新竹武營頭街、大嵙崁街 | ||
宜蘭憲兵分隊 | 五四結庄 | 五四結庄、蘇澳街 | ||
第14憲兵隊 | 臺中小北門街 | 臺中憲兵分隊 | 臺中大墩街 | 臺中大墩街、苗栗街、埔里社街 |
彰化憲兵分隊 | 彰化西門街 | 彰化西門街、北斗街、南投街 | ||
斗六憲兵分隊 | 斗六街 | 斗六街、林圯埔街、西螺街 | ||
北港憲兵分隊 | 北港街 | 北港街 | ||
第15憲兵隊 | 臺南市街下大埕街 | 嘉義憲兵分隊 | 嘉義大街 | 嘉義大街、新營庄 |
臺南憲兵分隊 | 臺南市街做箴街 | 臺南做箴街、效忠里十二公社(安平) | ||
蕃薯藔憲兵分隊 | 蕃薯藔街 | 蕃薯藔街、噍吧哖街 | ||
鳳山憲兵分隊 | 鳳山大唐街 | 鳳山大唐街、打狗哨船頭街、東港街 | ||
恆春憲兵分隊 | 恆春南門街 | 恆春南門街 | ||
卑南憲兵分隊 | 卑南新街 | 卑南新街 | ||
澎湖島憲兵分隊 | 東西澳南街 | 澎湖島東西澳南街 |
1902年2月10日,增設「萬丹憲兵分隊」,下轄「萬丹、東港憲兵屯所」,並裁撤卑南憲兵分隊[7];同年7月8日,北港憲兵分隊改為彰化憲兵分隊下的「北港憲兵屯所」,南投憲兵屯所則改為「南投憲兵分隊」[8];同年8月1日,宜蘭憲兵分隊本部及憲兵屯所移至宜蘭街,埔里社憲兵屯所改隸南投憲兵分隊,裁撤東港憲兵屯所,增設「漁翁島憲兵屯所」[9]。
1903年3月26日,第13憲兵分隊本部、臺北憲兵分隊本部由北門街改至府後街[10];同年4月18日,第14憲兵隊下增設「苗栗憲兵分隊」,並裁撤南投憲兵分隊[11];同年6月4日,第14憲兵分隊本部從大墩移到小北門,臺南憲兵分隊移到下大埕[12]。1904年3月2日,將臺灣的憲兵隊改為「第13憲兵隊」,憲兵人數亦大幅縮減,下設臺北、臺南、臺南、澎湖島憲兵分隊,憲兵分隊下改設「憲兵分遣所」[13]。
憲兵隊 | 憲兵分隊 | 憲兵分遣所 | ||
---|---|---|---|---|
名稱 | 位置 | 名稱 | 位置 | 位置 |
第13憲兵隊 | 臺北府後街 | 臺北憲兵分隊 | 臺北府後街 | 基隆街、宜蘭街、滬尾街、大嵙崁街、新竹武營頭街 |
臺中憲兵分隊 | 臺中小北門街 | 苗栗街、彰化街、埔里社街 | ||
臺南憲兵分隊 | 臺南市街清水寺街 | 斗六街、林圯埔街、嘉義文昌閣街、鳳山大唐街、蕃薯藔街、噍吧哖街、石光見庄、打狗哨船頭街、恆春南門街 | ||
澎湖島憲兵分隊 | 澎湖島東西澳南街 | - |
1904年4月24日,裁撤苗栗、彰化憲兵分遣所,恆春憲兵分遣所改至恆春東門街[14];同年10月10日,裁撤噍吧哖憲兵分遣所[15];同年10月20日,裁撤石光見憲兵分遣所[16]。1907年7月1日,增設「花蓮港憲兵分隊」,臺中憲兵分隊改為臺北憲兵分隊下的「臺中憲兵分遣所」,分遣所僅剩基隆、臺中、埔里社、鳳山、璞石閣、卑南等五處[17]。
臺灣憲兵隊再設立 (1907年)
1907年10月21日,第十三憲兵隊改稱「臺灣憲兵隊」[18]。1908年2月13日,增設宜蘭、大嵙崁、蕃薯藔(約在現今旗山公共體育場南側)、恆春憲兵分遣所(後改建為恆春庄役場)[19][20];同年3月28日,增設「斗六憲兵分遣所」(原址為斗六高中)[21]。1911年7月6日,裁撤斗六憲兵分遣所[22]。1912年6月14日,裁撤鳳山憲兵分遣所[23]。1913年12月14日,除了臺北憲兵分隊下的基隆、臺中憲兵分遣所,其餘憲兵分遣所皆被裁撤[24]。1919年5月1日,臺南憲兵分隊下增設「打狗憲兵駐在所」[25]。1919年8月25日,憲兵司令部下設立「憲兵隊」,管轄日本內地、臺灣及南滿州的憲兵隊,設立「朝鮮憲兵隊」管轄朝鮮地區的憲兵隊[26]。
憲兵隊 | 憲兵分隊 | 憲兵分遣所 |
---|---|---|
憲兵隊
臺灣憲兵隊 |
臺北憲兵分隊 | 基隆憲兵分遣所
臺中憲兵分遣所 |
臺南憲兵分隊 | 打狗憲兵駐在所 | |
花蓮港憲兵分隊 | - | |
澎湖島憲兵分隊 | - |
臺灣軍司令部指揮時期 (1919-1942)
台灣自1919年10月進入文官總督時期,臺灣憲兵隊從臺灣總督改由臺灣軍司令部指揮[1],但仍隸屬於位於東京的憲兵隊。1920年9月,增設「基隆憲兵分隊」,花蓮憲兵分隊則改為憲兵分遣所[27]。1927年5月28日,增設「屏東憲兵分遣所」[28]。1929年6月,憲兵分隊下的分遣所、駐在所皆改稱「憲兵分遣隊」[29]。1938年1月,增設「高雄憲兵分隊」、「嘉義憲兵分遣隊」[30]。
憲兵隊 | 憲兵分隊 | 備註 | |
---|---|---|---|
名稱 | 管轄區域 | ||
憲兵隊
臺灣憲兵隊 |
基隆憲兵分隊 | 原址位在日新町,現為基隆憲兵隊 | |
臺北憲兵分隊 | 原味在乃木町,現為台北市憲兵隊,北側土地現為遠東百貨 | ||
臺中憲兵分遣隊 | 臺中州 | 原址位在干城町,現為憲兵203指揮部 | |
嘉義憲兵分遣隊 | 臺南州嘉義市、嘉義郡、北港郡、虎尾郡、斗六郡 | 原址位在新富町,現為嘉義憲兵隊 | |
臺南憲兵分隊 | 臺南州 | 原址位在清水町,戰後為台南憲兵隊,後拆除改建為民宅 | |
高雄憲兵分隊 | 原位在高雄市役所西側,現為高雄國際會議中心 | ||
屏東憲兵分遣隊 | 高雄州屏東市、屏東郡、旗山郡、東港郡、潮州郡、恆春郡 | 原址位在榮町,現為屏東憲兵隊 | |
花蓮港憲兵分遣隊 | 花蓮港廳 | 現為花蓮憲兵隊 | |
澎湖島憲兵分隊 | 澎湖廳 | 現為歷史建築澎湖廳憲兵隊 |
1938年12月1日,高雄憲兵分隊下增設「岡山分駐所」、「臺東分駐所」[31]。1940年8月1日,憲兵隊下的臺灣憲兵隊改為「臺北憲兵隊」、「臺南憲兵隊」[32]。
臺灣憲兵隊司令部指揮時期 (1942-1945)
1942年5月19日,設立「臺灣憲兵隊司令部」,位於臺北市旭町[33],負責統籌全臺灣的憲兵事務,以強化戰時維持治安、防諜保密[34]。同年5月23日,臺北、臺南自憲兵隊獨立並另設「臺灣憲兵隊」,下轄臺北、臺南憲兵隊[35]。1944年9月6日,增設花蓮港憲兵隊[36]。1945年3月,改設置臺北地區、新竹地區、臺中地區、臺南地區、高雄地區、花蓮港地區、臺東地區、澎湖島地區等8處憲兵隊[37]。
憲兵隊 | 管轄範圍 | 分遣隊 | |
---|---|---|---|
臺灣憲兵隊 | 臺北憲兵隊 | 臺北州、臺中州、新竹州 | 未知 |
臺南憲兵隊 | 臺南州、高雄州、澎湖廳 | ||
花蓮港憲兵隊 | 花蓮港廳、臺東廳 |
二戰後,臺灣憲兵隊司令部解散,台灣憲兵改由臺灣軍司令部管轄,依舊負責維持治安、日本軍紀取締,以及處理與中國憲兵的接收事務,直到1946年陸續引揚回日本[38][39]。
憲兵隊長
歷屆台灣憲兵隊長
終戰時各地區憲兵隊長
- 臺北地區憲兵隊長:伊藤長三郎 中佐
- 新竹地區憲兵隊長:牛山晴登 少佐
- 臺中地區憲兵隊長:高宮廣治 少佐
- 臺南地區憲兵隊長:加藤清一 中佐
- 高雄地區憲兵隊長:平井秋雄 少佐
- 花蓮港地區憲兵隊長:宮原正嘉 少佐
- 臺東地區憲兵隊長:石森松太郎 少佐
- 澎湖島地區憲兵隊長:志苫昂 大尉[37]
紀念碑
參考資料
-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永吉大佐、萬喜八郎、藤井慎二、沼川佐吉. . 1932.
- .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2021-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9).
- .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2021-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9).
- . 臺灣總督府報. 1899-11-30.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1-05-24.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2-02-10.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2-07-08.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2-08-01.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3-03-26.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3-04-18.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3-06-04.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4-03-02.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4-04-23.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4-09-30.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4-10-12.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7-06-22.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6-10-26.
- 楊怡瑩.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 2008.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8-02-13.
- . 臺灣總督府報. 1908-03-25.
- . 臺灣總督府報. 1911-07-05.
- . 臺灣總督府報. 1912-06-14.
- . 臺灣總督府報. 1913-12-14.
- . 臺灣總督府報. 1919-05-01.
- . 官報. 1919-08-20.
- . 官報. 1920-09-02.
- . 官報. 1927-09-17.
- . 官報. 1929-06-05.
- . 官報. 1938-01-14.
- . 1938 [2021-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9).
- . 臺灣總督府報. 1940-08-01.
- . 官報. 1942-06-16.
-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 . 1944-03-29.
- . 臺灣總督府官報. 1942-06-17.
- .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2021-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9).
- .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2021-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9).
- .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2021-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3).
- .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2021-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9).
- 原, 幹洲. . 拓務評論臺灣支社、勤勞ご富源社. 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