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郡

七星郡日语: Shichisei gun */?)为台湾日治时期的行政区划,隶属台北州。其辖区紧附台北市外围,郡役所亦位于台北市,所址现为立法院青岛第二会馆。七星郡辖下有汐止街士林街北投街内湖庄松山平溪庄,其中平溪庄于1932年改隶基隆郡,松山于1938年并入台北市。

七星郡
しちせいぐん
台北州
1920年-1945年

1939年,七星郡役所

1932年,七星郡管辖范围
首府台北市幸町119番地
面积 
 1933年
264.6506平方(102.1822平方英里)
人口 
 1933年
15387
政府
郡守 
 1920年-1924年
馆与吉
 1944年-1945年
赤堀正雄
历史 
 成立
1920年
 废除
1945年
行政分区3街、3庄(1932年之前)
前身
继承
士林支厅
淡水支厅
水返脚支厅
锡口支厅
七星区 (台北县)
今属于 中华民国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士林区内湖区南港区松山区信义区
 新北市汐止区平溪区

郡名由来

郡名取自辖内之最高峰七星山(1120米),原先有意取台北近郊之圆山命名为「圆山郡」,但圆山在1920年行政区改制已并入台北市,故改用七星[1]

郡守

任次姓名肖像出身就任时间卸任时间备注
1馆与吉石川1920年9月1日1924年
2石川定俊秋田1924年1926年
3河野博通东京1926年1927年
4佐治孝德高知1927年1929年
5佐佐木金太郎静冈1929年1931年
6曾根原弘长野1931年1932年
7佐藤胜也长崎1932年1936年
8河合豪介岐阜1936年1938年
9鸟海刚宫崎1938年1941年
10久保庄太夫福井1941年1944年
11赤堀正雄静冈1944年1945年

户口统计

1942年本籍国籍别常住户口[2]
街庄名 面积
(km²)
人口 (人) 人口密度
(人/km²)
本籍 外国籍
台湾 内地(日本本土) 朝鲜 中华民国 其他外国
汐止街 71.2873 20,986 346 0 271 0 21,603 303
士林街 64.3359 28,337 647 2 101 0 29,087 452
北投街 54.6747 19,052 1,614 1 57 0 20,734 379
内湖庄 53.8572 22,102 271 0 90 0 22,463 417
七星郡 244.1551 90,487 2,878 3 519 0 93,887 385

七星郡役所

七星郡役所,今立法院青岛第二会馆。

1927年8月6日,七星郡役所落成。由于辖下士林、松山与汐止皆规模相当,基于公平与便利性将郡役所设于台北市内[1],而非七星郡内,所址现为立法院青岛第二会馆。

经济发展

矿业方面,煤炭主要分布于汐止和内湖庄,而北投则出产硫磺

农业方面,主要产米,茶为第二大生产作物。除了士林、北投两街外,其余地区都属于茶叶的良好产地。其中以内湖庄南港大坑的包种茶最为出名。最初为台湾包种茶的唯一产地。再来是甘薯、蔬菜、甘蔗、豆类和水果等。

工业方面主要有士林的台湾制纸会社,以及北投的北投窑业会社等。

后续发展

战后,1945年3月重庆国民政府通过之《台湾接管计划纲要地方政制》中,将七星郡与文山郡合并为七星县,为该地方政制的30个之一。1945年10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认为《台湾接管计划纲要地方政制》不符实际,因此并未实施。仅将州厅-郡-街、庄各级行政区改称县-区-镇、乡,七星郡改称台北县七星区,1947年撤销,汐止士林北投内湖改隶属台北县淡水区,1950年士林、北投并入阳明山管理局,1967年阳明山管理局、内湖、南港(1946年自内湖分出)改隶属于台北市,汐止后来隶属于台北县(今新北市)。

台北市七星农田水利会大楼

今日七星已不再作为行政区之名,但士林仍有台北市七星农田水利会等组织。2008年12月22日,台北县政府汐止市成立台北县政府七星区联合服务中心(2010年改为新北市政府七星区联合服务中心),主要服务汐止平溪瑞芳贡寮双溪民众,不过事实上后四者在日治末期皆隶属基隆郡

参考文献与网站

  1. 《市郡の区域称呼其所在地并街庄の称呼等に就て》,水越幸一,台湾时报大正九年十月号
  2. 台湾总督官房企画部编. . 台北: 台湾总督官房企画部. 194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