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

打狗(Takao、Takau)为台湾高雄市的旧地名,这个地名的最早中文纪录是1603年(明朝万历31年),陈第所着〈东番记〉:「东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岛中,起魍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皆其居也,断续凡千余里,种类甚蕃」[1]:22。早期福建沿海通往吕宋(卡加扬)的东洋针路打狗仔打狗山)为航线途经在海上观测的重要导航点,16世纪末当时海道航线针路手册将此地记为虎仔山、虎头山、虎尾山。

推定16世纪末成书的海道航线针路手册《顺风相送》〈太武往吕宋〉针路记有彭湖山、虎仔山、沙马歧头等重要导航点,〈泉州往彭家施阑〉记有彭湖、虎尾山、沙马头等重要导航点。稍晚,推定1680年代成书的《指南正法》〈东洋山形水势〉记述「澎湖暗澳……乙辰五更(往东南东方航行约半天)取蚊港(魍港),蚊港亦叫台湾,系是北港……下打狗子,西北有湾,看石佛不可抛船,东南边亦湾,东去有淡水(下淡水溪),亦名放索番子」;〈泉州往邦仔系兰山形水势〉记述澎湖山、虎头山、沙马岐头山等重要导航点,并记述「虎头山即打狗仔」。施雅轩认为虎仔山、虎尾山、虎头山皆是打狗仔(打狗山)。[2]:25-27

词源

打狗地名的由来,目前较为多数学者接受的是日本学者伊能嘉矩的说法,他认为「打狗」之名,源于原先居住在此的平埔族马卡道(Makatao 或 Mkatatau)之族语(Takau),意思为「竹林」,而汉人依台语音译为「打狗」(白话字:Táⁿ-káu)。[3]

十六世纪初期,台湾西部及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经常有倭寇海盗出没,四处骚扰,当时居住在高雄一带的马卡道族,为阻止倭寇及海盗的入侵,在家园四周围种刺竹林,汉人音译为「打狗」,并称呼此地的马卡道族为「打狗社」[4]荷兰人音译为 Tankoya 或 Tancoia [5]。对于伊能嘉矩的说法,也有学者提出修正,认为 Takau 一词在马卡道族语中的意义,应该是「」才对[6][7]鸟居龙藏在1896年的调查,记录祖居旧凤山平埔语称「鸡」为「tak'ka」。[注 1]翁佳音教授曾指出: 打狗社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西班牙、荷兰的文献中,大抵写为 Tancoya, 其发音类似「铜(打)鼓仔」,极有可能是源于早期福建渔民行经此处,因为海浪拍打沿岸而取之名[11]。除学者的看法外,民间对于打狗地名的由来有以下传说: 1. 早期福建的渔民初到此地,远眺山峦外形有如一面大鼓,称此山为「打鼓山」(今寿山),打狗为打鼓两字的转音。 2. 今日寿山山中有一巨石,外形似鼓,以棍棒敲击会冬冬作响,因此而得名。 3. 昔日港湾前有不少礁石,其中之一形如佛像,居民行舟途经此处,为祈求船只进出平安,通常会焚香、烧纸钱鸣金、击鼓,以示对石佛的敬意,因此,「打鼓」遂成为地名。 此外,日本方面也有相关传说在倭寇猖獗时期,据说曾有日本「八幡船」到打狗一带,在查问此地名称时,汉人通事指旗后山答道:「打狗山」。日人在航海志上,以和日音相近的「高砂」(日语发音为 )二字记录,因此,日人称打狗为「 Takasago」。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日本更沿用此一名称,把整个台湾称为「高砂」,并把台湾的原住民称为「高砂族」。

明郑至清代,打狗常与打鼓混称,如明末遗老沈光文,在其所着〈平台湾序〉中提到:「打鼓澳能生三倍之财,曝海水以为盐,𦶟山材而为炭」[12]:847,称高雄港为「打鼓澳」;西元 1697 年(康熙 36 年)郁永河奉命到台湾采硫磺,后来在他所着《裨海纪游》中提到:「凤山县台湾县之南,…至 山下打狗仔港止,广五十里」[13]:11,称高雄港为「打狗仔港」。 一般来说,民间著述常用「打狗」一词,而官撰史志则以「打鼓」名之。[14][3]

除打狗、打鼓之称呼之外,打狗港还有其他名称。例如:因与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口的东港对应而被称为「西港」;此外,又有「歧后港」、「丹凤澳」、「朱雀池」等名称[15]。日本治台初期,官方亦沿用打狗地名,1897年《台湾假制二十万分一图》即有「高雄」一名出现,[16]1920 年(大正 9 年)台湾总督府公布修正地方官官制,全台分五州(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五州)、两厅(花莲港厅、台东厅),高雄州下设高雄郡和高雄街。同时颁布命令改正所谓的「不雅」地名,将原本具乡土气息的地名「打狗」正式以「高雄」取代。日语「」发音为「 Taka-o」,和打狗「」两字的发音十分相近,且日本也有高雄的地名,于是沿用三百多年的「打狗」从此便走入历史,「高雄」的名称正式登上历史舞台。[3]

流行文化

注释

  1. 鸟居龙藏在1896年前往台湾东部进行人类学调查,访问到当地的平埔族,原从台湾西南部迁移到台东,再分成两支,一支北迁到、一支迁往东海岸。迁往东海岸的彭仔俘70多岁头目说:「大约40年前(即约在1840–50年代)迁到这里,故乡在台南府凤山县」,族人又补充来自赤沙万金。而往北迁到大的72岁平埔老人潘斗宁回答了一些平埔语单字,其中「鸡」称为「tak'ka」。[8]:235赤沙万金靠山脚边界的聚落,为清乾隆年间推行的屯番制度,由屏东平原所强制移住土牛边界。而学者吕自扬认为,屏东平原的聚落,为原居高雄平原搭加里扬社群,因躲避1635年荷兰人所发动的搭加里扬之战迁逃而来。[9]:88-109英国人必麒麟在1865年探访新港时,头目表示多数的族人已散布到内山的乡村,也有远走到东部海岸一带。[10]:154

文献

  1. 沈有容 1956
  2. 施雅轩. . 台湾文献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22-03, 73 (1): 7–38 [2021-01-15投稿, 2021-02-01送审, 2021-08-06通过] [2023-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3. 发 行 人:郑新辉;顾 问:郭金池 王进焱;总召集人:戴淑芬;副召集人:刘静文 黄盟惠 钟享龙 周誉峰. (PDF) (Tertiary source 三次文献). 指导教授:李文环;策划小组:吴佳玲 陈淑芬 龙炳丰 萧佳玲;运行编辑:颜嘉亿 柯丽卿 游凌雀;撰 稿:黄森涛;编辑小组:陈志鹏 钟金华 钟淑芳.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2012-12 [2019-04-11]. ISBN 978-986-04-019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4. 伊能嘉矩 1985
  5. 张守真等编 1996
  6. 土田滋 1997
  7. 阳森富 1998
  8. 鸟居龙藏. . . 台湾调查时代1. 由杨南郡翻译 三版. 台北市: 远流. 2021-09-01: 230–237 [1996-08-20初版 原载于《东京人类学会杂志》12卷132号225页 1897-03-28]. ISBN 978-957-32-9238-8.
  9. 吕自扬. 初版. 高雄市: 河畔. 2014-12. ISBN 978-957-9266-50-5.
  10. 必麒麟. . . 由陈逸君翻译 初版. 台北市: 前卫. 2010-05: 151–170. ISBN 978-957-801-643-9.
  11. 杨玉姿 2005
  12. 余文仪 1962
  13. 郁永河 1959
  14. 曾玉昆 1992
  15. 潘辉雄 1984
  16. (地图). . 第十一号(共十四) G7910 S200.J3图号依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y分类号注记; G7960 S200.J3图号依二十万分一帝国图注记. 大日本帝国陆地测量部. 1897-07-10 [1897年辑制·1897-07-05印刷]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数字典藏馆·特藏地图 地质系图书室 (LM)733.35 4032-6 1898 sheet11 (日语). 高雄
  17. .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