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
维B又称维b,是一组水溶性维他命,对于细胞代谢及合成红血球有着重要的作用[1]。每种维生素B均以其具体编号或名称来表示,尽管它们具有相似的名称(如维生素B1、B2、B3等[1])。每种维生素B补充剂均以其具体编号来表示其化学成分,例如维生素B1=硫胺素...等。有些名字比编号更众所周知,如:烟酸、泛酸、生物素和叶酸等[1]。它们于化学上是不同的化合物,通常共存于同一食物中[1]。一般而言,包含全部八种维生素B成分的膳食补充剂称为「维生素B复合物」。
每种维生素B都是参与关键代谢过程的辅助因子(通常以辅酶形式存在),或是制造维生素B所需的前驱物。它们有助调节新陈代谢、维持皮肤及肌肉的健康,增进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包括促进红血球的产生,从而预防贫血的出现),其中维生素B1、B6和B12有助保护神经组织细胞,而维生素B2则具有抗氧化作用,植物能自然合成维生素B2,但人类及动物一般不能自然合成,必须从食物获取。维生素B2是维持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如果缺乏则有可能导致生长停顿或局部损害。
来源'
维生素B于肉类、蛋类和奶类制品中的含量较为丰富[1],尤其集中于肉类,如火鸡、吞拿鱼和肝脏等[2]。加工后的碳水化合物(如糖和白面粉)中的维生素B含量往往低于未加工的碳水化合物,在整个未经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的食物中也发现到少量维生素B。正因如此,许多国家(包括美国)的法律要求在加工后把维生素B的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和叶酸重新添加到白面粉中。在食品标签中,这就是所谓的「浓缩面粉(Enriched Flour)」。
维生素B的来源还包括荚果(豆类)、全谷物、马铃薯、香蕉、辣椒、丹贝、营养酵母、啤酒酵母和糖蜜。尽管用于酿造啤酒的酵母使啤酒成为维生素B的来源[3][4][5],然而由于饮用乙醇会抑制硫胺素(维生素B1)、核黄素(维生素B2)[6]、烟酸(维生素B3)[7]、生物素(维生素B7)[8]和叶酸(维生素B9)[9][10]的吸收,因此其生物利用度从差跌至负。此外,上述每项研究均进一步强调,饮用啤酒和其他含酒精饮料的增加会导致这些维生素B的净亏损,以及与此类缺乏症相关的健康风险。
由于植物产品中的维生素B12含量不高[11],而纯素食者不能通过饮食摄取,这使得维生素B12缺乏症成为纯素食者的重要问题。植物性食品制造商有时会报告维生素B12的含量,从而导致人们对维生素B12的来源产生困惑和混乱。产生混淆的原因是,用于测量维生素B12含量的标准美国药典(USP)方法是无法直接测量维生素B12的。相反,它测量对食物中的细菌反应。在植物来源中发现维生素B12的化学变体对细菌具有活性,但无法被人体使用。同样的现象也可能导致其他类型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含量显著超标的报告[12]。
常见增加维生素B摄入量的方式是通过使用膳食补充剂。维生素B通常添加到能量饮料中,其中许多已跟大量维生素B一起投放市场销售[13][12],声称这将让消费者「在你的一天的航程中,不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绷紧」[13]。然而一些营养学家对这些说法持批评态度,例如指出,尽管维生素B确实「有助于释放食物中的能量」,但大多数美国人从他们的饮食中就能轻松获取必要的份量[13]。
由于维生素B具水溶性,因此过量的维生素B通常很容易排出体外,尽管它个别地吸收,但使用和代谢可能会有所不同[13]。由于吸收问题和对能量产生的需求增加,老年人和运动员可能需要补充B12和其他维生素B杂的摄入量。在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注射维生素B,特别是维生素B12,以逆转该缺乏症的情况[14]。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基于血浆中的硫胺素浓度低的高患病率,与糖尿病有关的硫胺素清除率增加,他们也可能被建议补充硫胺素[15]。同样,早期胚胎发育中的维生素B9(叶酸)的缺乏症是跟神经管缺陷有关。因此,通常鼓励正在计划怀孕的妇女增加日常饮食中叶酸的摄取量及/或服用补充剂[16]。
维生素B种类'
维生素B编号 | 名称 | 说明 |
---|---|---|
维生素B1 | 硫胺(Thiamine) | 糖和氨基酸于分解代谢中的辅因子。 |
维生素B2 | 核黄素(Riboflavin) | 辅因子前体,称为FAD及FMN,它们是黄素蛋白酶反应所必需的,包括激活其他维他命。 |
维生素B3 | 烟酸(Niacin/Nicotinic acid) 烟酰胺(Nicotinamide) 烟酰胺核糖(Nicotinamide riboside) | 辅因子前体,称为NAD及NADP,它们是许多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 |
维生素B5 | 泛酸(Pantothenic acid) | 辅酶A的前体,因此需要代谢许多分子。 |
维生素B6 | 吡哆醇(Pyridoxine) 吡哆醛 吡哆胺 | 在新陈代谢中许多酶促反应的一种辅因子。 |
维生素B7 | 生物素(Biotin) | 羧化作用酶的辅因子,脂肪酸及糖质新生合成所需的。 |
维生素B9 | 叶酸(Folate) | DNA制造、修复和甲基化所需的前体;各种反应中的辅因子;帮助快速细胞分裂和生长方面尤其重要,例如在婴儿期和怀孕期。 |
维生素B12 | 各种钴胺素(cobalamins) 常见于维他命补充剂中的 — 氰钴胺(Cyanocobalamin)或 甲基钴胺素 | 参与人体每个细胞新陈代谢的辅酶,特别是影响DNA的合成和调节,而且也影响脂肪酸代谢和氨基酸代谢。 |
注:其他曾经被认为是维他命的物质于维生素B的编号方案中得到编号,但后来被发现它们并非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或不能由人体自己制造,因此不能符合维他命的两个基本限定条件。有关编号4、8、10、11及其他编号的内容,请参见于相关化合物的部分。
分子功能
维生素B 编号 | 名称 | 结构 | 分子功能 |
---|---|---|---|
维生素B1 | ![]() | 硫胺于碳水化合物释放能量中起着内核作用。它涉及RNA与DNA的合成,以及影响生物体的神经功能。其辅酶的活性形式称为硫胺素焦磷酸(TPP),在代谢过程中参与了丙酮酸(pyruvate)转化为乙酰辅酶A的过程[17][18]。 | |
维生素B2 | ![]() | 核黄素涉及电子传递链、三羧酸循环,以及脂肪酸的分解代谢(β-氧化)中的能量释放[19]。 | |
维生素B3 | ![]() | 烟酸由两个结构组成:烟酸(nicotinic acid)及烟酰胺。烟酸有两种辅酶形式: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两者均在葡萄糖、脂肪和酒精的代谢能量转移反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0]。NAD在代谢反应中会携带氢及其电子,包括从柠檬酸循环到电子传输链的路径。NADP是一种脂质与核酸合成过程中的辅酶[21]。 | |
维生素B5 | ![]() | 泛酸涉及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的氧化。可以由泛酸合成的辅酶A,当中涉及氨基酸、脂肪酸、酮体、胆固醇[22]、磷脂、类固醇激素、神经递质(例如乙酰胆碱)和抗体的合成[23]。 | |
维生素B6 | 吡哆醛 吡哆胺 | ![]() | 作为磷酸吡哆醛(PLP)的活性形式(已描述),在许多酶促反应中,主要充当氨基酸代谢中的辅因子,包括神经递质的生物合成。 |
维生素B7 | ![]() | 生物素在脂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是四种羧化酶的关键辅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那是涉及从醋酸盐合成脂肪酸的过程;涉及糖异生(gluconeogenesis)的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涉及白胺酸代谢的β-甲基巴豆酰基辅酶A羧化酶(β-methylcrotonyl CoA carboxylase);与涉及能量、氨基酸和胆固醇代谢有关的丙酰辅酶A羧化酶(propionyl CoA carboxylase)[24]。 | |
维生素B9 | ![]() | 叶酸以四氢叶酸(THF)的形式充当辅酶,它涉及核酸和氨基酸代谢过程中单碳单元的转移。THF涉及嘌呤与嘧啶核苷酸(pyrimidine nucleotide)的合成,因此是正常的细胞分裂所必需的,尤其是在需要快速成长的怀孕期和婴儿期。叶酸也促进红血球生成,那是产生红血球的过程[25]。 | |
维生素B12 | ![]() | 维生素B12涉及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细胞的代谢。它于骨髓血细胞的生产,以及神经鞘和蛋白质中必不可少[26]。维生素B12作为甲钴胺于蛋氨酸合酶反应(methionine synthase reaction)中间代谢的辅酶,以及腺苷钴胺素的甲基丙二酰辅酶A突变酶反应(methylmalonyl CoA mutase reaction)[27]。 |
缺乏症'
几种已命名的维生素缺乏症可能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多种维生素B而引起的。其他缺乏维生素B而导致的症状不属于已命名的缺乏症疾病的一部分。
维生素B 编号 | 名称 | 分子功能 |
---|---|---|
维生素B1 | 硫胺 | 缺乏会导致患脚气病。这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包括体重减轻、情绪干扰、韦尼克式氏脑病变(感官知觉受损)、四肢无力和疼痛、出现心律不整期间和水肿(身体组织肿胀)。在晚期病例中可能会出现心脏衰竭和死亡。慢性硫胺缺乏症也会引起高沙可夫症候群,那是一种以失忆症和虚构性填补为特征的不可逆转性认知障碍症。 |
维生素B2 | 核黄素 | 缺乏核黄素会导致维生素B2缺乏症,可能导致出现口角炎(嘴唇出现裂纹)、对日光的敏感性高、角性唇炎、舌炎(舌头发炎)、脂溢性皮炎或假性梅毒(特别是影响阴囊及大阴唇和鼻唇沟)、咽炎(咽喉痛)、充血、咽及口腔黏膜水肿。 |
维生素B3 | 烟酸 | 缺乏烟酸,随着色氨酸的缺乏,会导致患上糙皮病。症状包括出现敌对情绪(aggression)、皮肤炎、失眠、虚弱、精神错乱和腹泻。在晚期病例中,糙皮病可能导致痴呆和死亡(称为3(+1)D:皮肤炎、腹泻、痴呆和死亡)。 |
维生素B5 | 泛酸 | 缺乏泛酸会导致患痤疮和皮肤感觉异常,尽管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
维生素B6 | 吡哆醇(Pyridoxine) 吡哆醛(Pyridoxal) 吡哆胺(Pyridoxamine) | 缺乏维生素B6会导致类似脂溢性皮炎的爆发、红眼病,和神经系统症状(例如脑痫症)。 |
维生素B7 | 生物素 | 除了美容上的问题外,例如头发减少和指甲的生长[28],缺乏症通常不会引起成年人出现症状,但可能会导致婴儿出现生长障碍及神经系统疾病。多重羧化酶缺乏症是一种先天性代谢错误,患者即使从饮食中摄入正常分量的生物素,也会导致生物素缺乏。 |
维生素B9 | 叶酸 | 缺乏叶酸会导致巨细胞性贫血及高半胱氨酸的水平升高。缺乏叶酸的孕妇会导致婴儿先天缺陷。 |
维生素B12 | 钴胺素 | 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巨细胞性贫血、甲基丙二酸及高半胱氨酸的水平升高、周边神经病变、记忆力减退和其他认知缺陷。它最有可能发生于老年人身上,因为肠道的吸收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它亦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贫血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它还可能引起狂躁及思觉失调的症状。在少数极端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瘫痪。 |
副作用'
由于维生素B能够在尿液中被排走。通常服用大剂量的某些维生素B仅产生短暂的副作用(唯一的例外是吡哆醇)。一般的副作用可能包括焦躁不安、恶心及失眠。这些副作用几乎总是由膳食补充剂而非由饮食引起的。
维生素B 编号 | 名称 | 容许摄入量上限 (UL) | 有害的影响 |
---|---|---|---|
维生素B1 | 硫胺 | 无[29] | 口服摄入并无已知毒性。有报告指出大剂量硫胺注射入静脉或肌肉会引起过敏性休克。然而,那些剂量都是大于人类可以从口服摄入再被身体吸收的份量[29]。 |
维生素B2 | 核黄素 | 无[30] | 根据有限的人类和动物研究,这里没有毒性的证据。跟核黄素相关不良反应的唯一证据是来自「体外」的研究,结果显示当核黄素暴露于强烈的可见光和紫外线之下时,显示了活性氧类的产生(自由基)[30]。 |
维生素B3 | 烟酸 | 美国的UL:35mg(膳食补充剂) | 每天摄入3,000毫克的烟酰胺和每天摄入1,500毫克的烟酸会出现跟恶心、呕吐、肝毒性的病症与症状有关的状况。其他影响可能包括葡萄糖不耐症和(可逆的)眼部影响。另外,烟酸的形式可能会引起血管舒张作用,包括皮肤发红,常伴有痕痒、刺痛或轻度烧灼感的泛红,也常伴有痕痒、头痛并增加颅内血流量,并偶尔伴有疼痛[31]。执业医生建议处方每天2,000mg的烟酸以速释或缓释形式降低血浆的甘油三酸酯(triglycerides)和低密度的脂蛋白胆固醇(lipoprotein cholesterol)[32]。 |
维生素B5 | 泛酸 | 无 | 无已知毒性。 |
维生素B6 | 吡哆醇(Pyridoxine) 吡哆醛(Pyridoxal) 吡哆胺(Pyridoxamine) | 美国的UL:每天100mg 欧盟的UL:每天25mg | 详见维生素B6。 |
维生素B7 | 生物素 | 无 | 无已知毒性。 |
维生素B9 | 叶酸 | 每天1mg[33] | 掩盖维生素B12的缺乏症,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损害。 |
维生素B12 | 钴胺素 | 未创建[34] | 皮肤和脊柱病变。痤疮般的皮疹(因果关系并未能最终成立)[34][35]。 |
发现者'
维他命编号 | 名称 | 发现年份 | 发现者 | 说明 |
---|---|---|---|---|
维生素B1 | 硫胺(Thiamine) | 1910年 | 铃木梅太郎 | 铃木梅太郎发现硫胺素,但未能获得公众的注意; 后来,卡西米尔·芬克于1912年发现了硫胺素。 |
1912年 | 卡西米尔·芬克 | |||
维生素B2 | 核黄素(Riboflavin) | 1912年 | 史密夫(D.T. Smith)和亨德里克(E.G. Hendrick) | 史密夫和亨德里克于1912年发现核黄素。 后来,马克斯·提斯勒于1926年发明了合成它的方法。 |
1926年 | 马克斯·提斯勒 | |||
维生素B3 | 烟酸(Niacin/nicotinic acid) | 1937年 | 康拉德·埃尔维赫姆 | |
维生素B5 | 泛酸(Pantothenic acid) | 1933年 | 罗杰·威廉斯 | |
维生素B6 | 吡哆醇(Pyridoxine) 吡哆醛(Pyridoxal) 吡哆胺(Pyridoxamine) | 1934年 | 保罗·捷尔吉 | |
维生素B7 | 生物素(Biotin) | 1900年代初期由多个独立小组进行研究;发现归功于玛格丽特·艾薇儿·博阿斯(Margaret Averil Boas)在1927年的研究[36]、保罗·捷尔吉于1939年作为维他命H[37],和迪恩·伯克的研究[38]。 | ||
维生素B9 | 叶酸(Folate) | 1933年 | 露西·威尔斯 | |
维生素B12 | 各种钴胺素(cobalamins) 常见于维他命补充剂中的—氰钴胺或甲基钴胺素 | 多年来有五人因直接和间接研究维生素B12而获得诺贝尔奖,分别为:乔治·惠普尔(George Whipple)、乔治·米诺(George Minot)、亚历山大·托德(Alexander R.Todd)(1957年)和多乐菲·霍奇金(Dorothy Hodgkin)(1964年)。 |
其他维生素B'
以下许多物质被称为维他命,因为它们曾经被认为是维他命。虽然它们不再被这么认为,并且把数字分配给它们以填补上述维生素B的「缺口」(例如缺乏了维生素B4)。虽然其中一些维他命并非人类所必需的,然而在其他生物的饮食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的则没有已知的营养价值,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具毒性。
维他命编号 | 化学名称 | 说明 |
---|---|---|
维生素B4 | 腺嘌呤 | 它可以参考不同的化学物质,如:胆碱、腺嘌呤、或肉碱[40]。 胆碱能够由人体生物合成,但不足以维持良好的健康,现在它被认为是必需的饮食营养素[41]。 腺嘌呤是人体合成的核碱基[42]。肉碱是某些蠕虫的必需饮食营养,但对人类却不是[43]。 |
维生素B8 | 腺嘌呤核苷酸 | 单磷酸腺苷(AMP),也称为腺苷酸(adenylic acid)[44]。维生素B8也可以指为肌醇[45]。 |
维生素B10 | 对氨基苯甲酸(pABA 或 PABA) | 那是一种由植物和细菌产生叶酸分子的化学成分,并可在许多食物中找到[46][47]。 随着它是众所周知应用于皮肤作为阻挡紫外线的防晒霜,并且有时会基于某些医疗状况而口服[46][48]。 某些来源错误的指它为叶酸,其实际为叶酸的组成部分之一[46][47]。曾被称为「维他命R」。 |
维生素B11 | PHGA谷氨酸(pteryl-hepta-glutamic acid) | 又称为雏鸡生长因子,维生素Bc结合物还被发现与PHGA相同;也被称为「维他命S」。 |
维生素B13 | 乳清酸 | 它又称为嘧啶酸,是嘧啶生合成的中间物之一[49]。 |
维生素B14 | 细胞增殖剂、抗贫血药、大鼠生长因子,以及抗肿瘤蝶呤磷酸酯(antitumor pterin phosphate)。 由诺里斯伯爵(Earl R. Norris)命名,它最初从人体的尿液中分离出来,浓度为0.33ppm(后来在血液中)。 这后来由于进一步的证据未能证实这一点而被他抛弃,他还声称这不是黄蝶呤。 | |
维生素B15 | 泛配子酸[49] | 又称为「潘氨酸(pangamate)」。它以各种形式推广为膳食补充剂和药物; 它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为不安全并且有可能引起癫痫发作[50]。 |
维生素B16 | 二甲基甘胺酸(DMG)[51] | 它是由人体中的胆碱合成。 |
维生素B17 | 苦杏仁苷 | 有毒化合物扁桃苷的伪科学名称,尽管它是单一化合物,但同样具有「苦杏仁苷单水合物(nitrilosides)」的伪科学名称。 扁桃苷可以在多种植物中找到,但最常见的是从杏核和其他类似的果核中提取。 苦杏仁苷单水合物能够被各种肠道酶水解,形成氰化氢(hydrogen cyanide),当暴露于足够高的剂量下,氰化氢对人类来说是具毒性的。 尽管它具有毒性及严重缺乏科学依据,一些拥护者声称苦杏仁苷具有效治疗及预防癌症的功效[52]。 人工合成较简单的化学物称为左旋苦杏仁腈(Laetrile)。 |
维生素B20 | 左旋肉碱(L-carnitine)[51] | |
维生素B21 | ||
维生素B22 | 被称为是芦荟提取物中的一种成分。 | |
维生素Bc | 维生素B9的别称。 | |
维生素Bf | 肉碱[44]。 | |
维生素Bh | 肌醇 | 环己六醇的别称。 |
维生素Bm | 肌醇 | 又称为「小鼠抗绝症因子(mouse antialopaecia factor)」[53]。 |
维生素Bp | 肌醇 | 又称为「抗渗透因子(antiperosis factor)」,能够预防小鸡腿部疾病的畸形[53]。 它可以替换为胆碱和锰盐。 |
维生素Bt | 三甲基羟基丁酰甜菜碱 | 肉碱的别称[54][43]。 |
维生素Bv | 除了吡哆醇(pyridoxine)以外,维生素B6的一种。 | |
维生素Bw | 除了d-生物素以外的一种生物素。 | |
维生素Bx | 对氨基苯甲酸 | pABA(请参见维生素B10),以及泛酸(pantothenic acid)的替代名称[43][48]。 |
食物来源
维生素B群的食物来源比较相近,主要有酵母、谷物(仅限未加工之非精制米、全麦制品,因为麸糠种皮才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群)、动物肝脏等,饮用牛奶、奶酪也可以获得,并能够从肠道菌中取得。
- B1:多存在于全谷类食物如糙米、燕麦、玉米、蛋黄等及瘦肉中。[55]
- B2:牛奶、奶蛋制品、肝脏、蛤蛎和深绿色蔬菜皆有丰富含量。
- B6:瘦肉、肝脏、甘蓝菜、蛋豆类、小麦胚芽、燕麦及花生等坚果类。
- B12:存在于动物性食物如牛猪鸡肉、蛤蛎、鱼类、奶蛋及其制品。 [56]
参考文献
- . MedlinePlus,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20-09-28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5).
- Stipanuk, M.H. (2006). Biochemical, physiological, molecular aspects of human nutrition (2nd ed.). St Louis: Saunders Elsevier p.667
- Winkler C, Wirleitner B, Schroecksnadel K, Schennach H, Fuchs D. .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March 2006, 6 (3): 390–5. PMID 16428074. doi:10.1016/j.intimp.2005.09.002.
- Hoyumpa AM.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December 1980, 33 (12): 2750–61 [2020-05-02]. PMID 6254354. doi:10.1093/ajcn/33.12.27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7).
- Leevy CM. .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982, 378 (Thiamin: Twenty Years of Progress): 316–26. Bibcode:1982NYASA.378..316L. PMID 7044226. doi:10.1111/j.1749-6632.1982.tb31206.x.
- Pinto J, Huang YP, Rivlin RS. .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May 1987, 79 (5): 1343–8. PMC 424383
. PMID 3033022. doi:10.1172/JCI112960.
- Spivak JL, Jackson DL. . The Johns Hopkins Medical Journal. June 1977, 140 (6): 295–309. PMID 864902.
- Said HM, Sharifian A, Bagherzadeh A, Mock D.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December 1990, 52 (6): 1083–6 [2020-05-02]. PMID 2239786. doi:10.1093/ajcn/52.6.10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1).
- Halsted C. Picciano MF, Stokstad EL, Gregory JF , 编. . New York, New York: Wiley-Liss. 1990: 23–45 [2022-03-02]. ISBN 978-0-471-5674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 - Watson R, Watzl B (编).
. CRC Press. September 1992: 16–18. ISBN 978-0-8493-7933-8.
- Craig WJ.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May 2009, 89 (5): 1627S–1633S. PMID 19279075. doi:10.3945/ajcn.2009.26736N
.
- Herbert V.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September 1988, 48 (3 Suppl): 852–8. PMID 3046314. doi:10.1093/ajcn/48.3.8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February 2008).
- Woolston C. . Los Angeles Times. July 14, 2008 [200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October 2008).
- . [200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3).
- Thornalley PJ, Babaei-Jadidi R, Al Ali H, Rabbani N, Antonysunil A, Larkin J, et al. . Diabetologia. October 2007, 50 (10): 2164–70. PMC 1998885
. PMID 17676306. doi:10.1007/s00125-007-0771-4.
- Shaw GM, Schaffer D, Velie EM, Morland K, Harris JA. . Epidemiology. May 1995, 6 (3): 219–26. PMID 7619926. doi:10.1097/00001648-199505000-00005.
- Fattal-Valevski, A. .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1, 16 (1): 12–20. doi:10.1177/1533210110392941.
- Fattal-Valevski A. .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1, 16 (1): 12–20. S2CID 71436117. doi:10.1177/1533210110392941.
- . Alternative Medicine Review. 2008, 13 (4): 334–340. PMID 19152481.
- Whitney, N; Rolfes, S Crowe, T Cameron-Smith, D Walsh, A. . Melbourne: Cengage Learning. 2011.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Medicine.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编). .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8.
- Schnepp, Zoe. . University of Bristol. 2002 [16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bris.ac.uk.Template:Better
- Gropper, S; Smith, J. . Belmont, CA: Cengage Learning. 2009.
- Schnepp, Zoe. . University of Bristol. 2002 [17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bris.ac.uk.Template:Better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Medicine.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编). .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8.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2002 [16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DSM. . 2012 [16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4).
- .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Medicine.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编). (PDF).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8: 58–86 [2009-06-17]. ISBN 978-0-309-064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une 2009).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Medicine.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编). (PDF).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8: 87–122 [2009-06-17]. ISBN 978-0-309-064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une 2009).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Medicine.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编). (PDF).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8: 123–149 [2009-06-17]. ISBN 978-0-309-064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une 2009).
- (PDF). www.rxabbott.com.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6-08).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Medicine.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编). (PDF).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8: 196–305 [2009-06-17]. ISBN 978-0-309-064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une 2009).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Medicine.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编). (PDF).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8: 346 [2010-09-23]. ISBN 978-0-309-064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October 2010).
- Dupré A, Albarel N, Bonafe JL, Christol B, Lassere J. . Cutis. August 1979, 24 (2): 210–1. PMID 157854.
-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Institute of Medicine. .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8: 374–389.
- Gyorgy P. .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December 1939, 131: 733–744.
- . The New York Times. Associated Press. October 10, 1988: B8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3).
- Lundblad RL, Macdonald F. Fourth. CRC Press. 30 July 2010: 251– [2020-05-04]. ISBN 978-1-4200-086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 Zeisel SH, da Costa KA. . Nutrition Reviews. November 2009, 67 (11): 615–23. PMC 2782876
. PMID 19906248. doi:10.1111/j.1753-4887.2009.00246.x.
- Reader V. . The Biochemical Journal. 1930, 24 (6): 1827–31. PMC 1254803
. PMID 16744538. doi:10.1042/bj0241827.
- Bender DA.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9 January 2009: 521. ISBN 978-0-19-157975-2.
- Berdanier CD, Dwyer JT, Feldman EB. Second. CRC Press. 24 August 2007: 117 [2020-05-04]. ISBN 978-1-4200-088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 . WebMD.com. WebMD, LLC.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 . WebMD.com. WebMD, LLC. [24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8).
- Capozzi V, Russo P, Dueñas MT, López P, Spano G. (PDF).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December 2012, 96 (6): 1383–94. PMID 23093174. doi:10.1007/s00253-012-4440-2.
- . .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4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5).
- Herbert V, Subak-Sharpe GJ. . St. Martin's Press. 15 February 1995: 98 [2020-05-04]. ISBN 978-0-312-1138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 . Compliance Policy Guidance Manual.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March 1995 [25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2).
- Velisek J. . Wiley. 24 December 2013: 398 [2020-05-04]. ISBN 978-1-118-3838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 Lerner IJ. . Cancer. February 1984, 53 (3 Suppl): 815–9. PMID 6362828. doi:10.1002/1097-0142(19840201)53:3+<815::AID-CNCR2820531334>3.0.CO;2-U.
- Velisek J. . Wiley. 24 December 2013: 209 [2021-03-14]. ISBN 978-1-118-3838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 Carter HE, Bhattacharyya PK, Weidman KR, Fraenkel G. .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July 1952, 38 (1): 405–16. PMID 12997117. doi:10.1016/0003-9861(52)90047-7.
- . WebMD. [2018-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3) (中文(中国大陆)).
- . [2017-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已忽略未知参数
|Desdemona-url=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