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皮肤,是包住脊椎动物的软层,是器官之一。在人体是最大的器官。皮肤挡住外来侵入,亦保住水分,有保暖、阻隔、感觉之用。
皮肤 | |
---|---|
![]() 人类的皮肤 | |
![]() 一只大象的皮肤 | |
标识字符 | |
拉丁文 | Cutis |
MeSH | D012867 |
TA98 | A16.0.00.002 |
TA2 | 7041 |
格雷氏 | p.1065 |
《解剖学术语》 |

皮肤的作用因物种而异,有保暖、保护色、吸引异性等作用。各物种的皮有厚有薄,厚皮叫革。皮肤是表皮系统的一部份,是动物最大的器官系统,由多层外胚层的组织构成,可保护内部的肌肉、骨骼、韧带及其他内部器官。一些物种,例如鱼类和爬虫类,会生鳞保护。鸟类会生羽毛保护。两栖动物的皮肤是交换气体的器官。所有哺乳类动物的皮肤都有毛,即使看似无毛的海洋哺乳动物其实也有毛。
皮肤的重要性在于其为身体和外界环境的接口,而且是防御外来影响的第一道防线。例如皮肤能保护身体免受病原影响[1]及避免过量的水分流失[2]上有重要的作用。皮肤的其他作用包括隔热、调节温度、感觉及产生维生素D。严重受伤的皮肤愈合时会形成疤痕,有时皮肤的颜色会产生变化。动物皮肤的厚度随部位而不同,例如人类眼睛下方的皮肤和眼睑周围皮肤最薄,厚度约为0.5毫米,而且是最早出现像「鱼尾纹」或其他皱纹老化的情形。手掌及脚掌的皮肤最厚,厚度约4毫米。
毛皮是指有浓密毛发的皮肤[3]。有些皮肤会有浓密的毛发,一方面可以隔热,另一方面也是第二性征或作为伪装用。有些动物的皮肤很厚又很硬,经处理后可作为皮革。爬虫类及鱼类有坚硬的鳞片保护保护的皮肤,而鸟类也有硬羽毛,都是由坚硬的β-角蛋白所组成。两栖类动物的皮肤无法防止化学物质通过,因此化学物质很容易由皮肤渗透到体内。例如,暴露在麻醉剂中的青蛙会快速进入睡眠状态。两栖动物的皮肤对于其日常生存,以及可以居住在不同栖息地及生态系中的能力非常重要[4]。
人类及哺乳类皮肤的构造
真皮 | |
---|---|
![]() 血管在脚底皮肤中的分布(真皮Corium在右上方) | |
![]() 皮肤的示意性截面图(点击图片可以放大显示)(真皮在中间位置) | |
标识字符 | |
MeSH | D012867 |
TA98 | A16.0.00.002 |
TA2 | 7041 |
格雷氏 | p.1065 |
《解剖学术语》 |
哺乳类皮肤分为以下两层:
表皮
表皮是由皮肤最外层组织所组成,是身体表面的保护层,可以维持体内的水份,并且避免致病原进入体内。表皮是由分层的鳞状上皮组织组成[5],其中包括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最主要的细胞,约占95%[5],其他的细胞有默克尔细胞、黑素细胞、炎症细胞及朗格汉斯细胞。表皮可以再分为以下几层,由外至内为[6]:
人类皮肤
人类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功能为保护身体、排汗及感觉。皮肤的感觉是不同的,手指最敏感,特别是触觉;一些地方十分迟钝,例如足底。
皮肤一旦受到伤害,如果伤口轻微的话,身体可以自行产生胶原蛋白和纤维蛋白去修复伤口。但假若伤口太大,就要进行植皮手术。由于大面积的皮肤伤害在火灾里很常见,因此世界各地对皮肤替代品的需求也很大。一块直径10厘米的人工皮的成本高达500美元,因此,先进国家大城市的医院都设有皮肤库,以培植和贮存适合作移植用途的皮肤。
皮肤是一个持续在重塑,并且有广泛神经分布的三层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另外有些皮肤附属器,包括指甲、毛发、汗腺、与皮脂腺分布于其中。毛囊与乳腺则是哺乳类特有的两个构造,皆由表皮衍生而来。
皮肤内有三种密集的网络让皮肤能与身体的其他部分链接,分别是淋巴系统、血管系统、以及表皮神经。这些网络可以提供营养、氧气,移除有毒物质,产生免疫反应,而且对于体液的维持相当重要。
功能
皮肤有以下的功能:
- 保护:皮肤可保护身体内部的器官,免受病原或外部环境的影响。皮肤中的朗格汉斯细胞是后天免疫系统的一部份[1][2]。
- 感知:皮肤有许多体感、温感、触觉、压力、振动及感知组织受伤的神经末梢(参照体感及触-压觉)。
- 温度调节:增加血液灌注及散热,可以用收缩血管的方式大幅减少皮肤的血流量,并保存热能。立毛肌对动物而言非常重要。
- 控制蒸发:皮肤是一个比较干燥的半渗透屏障,可以减少液体的蒸发[2]。
- 保存及合成:皮肤可以保存水份及脂质。
- 吸收:通过皮肤可以扩散少量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一些动物利用皮肤为其呼吸器官,人类皮肤表层0.25-0.40毫米的细胞几乎是使用来由外界空气中的氧气,但相较于呼吸而言,其供氧量很小,可以省略[10]。
- 抗水:皮肤无法完全防水,不过是身体和外界的一道屏障,避免营养素流失到体外。皮肤外层有表皮,表皮内则有可以滋润皮肤的营养素和油脂,而部份的油脂即为皮肤中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只靠水份是无法消除皮肤的油脂,但若没有表皮,皮肤的油脂就会受到外界水份的影响[11]。
皮肤的相关学说
- 遗传学说---皮肤自然老化,指的是皮肤松弛下垂、正常皮纹加深。通常为全身性。
- 环境因子学说---环境中之特殊因素,如自由基对皮肤产生之老化现象,指的是皮肤粗糙、皱纹增多、皮脂腺增大
组织学
- 自然老化:弹性纤维轻度增加、变粗,细胞数变少,表皮变薄
- 光老化:真皮中大量粗大弹力纤维形成团块,纤维母细胞变多、肥大细胞丰富、发布组织胺,表皮增厚、表皮细胞型态变得不规则、大小不等、染色特征改变
注释
- Proksch E, Brandner JM, Jensen JM. (2008).The skin: an indispensable barrier. Exp Dermatol. 17(12):1063–72. PMID 19043850
- Madison KC. (2003). Barrier function of the skin: "la raison d'être" of the epiderm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J Invest Dermatol. 121(2):231-41. doi:10.1046/j.1523-1747.2003.12359.x PMID 12880413
- . [2017-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3).
- Clarke, BT. . Biological review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97, 72 (3): 365–379 [2017-01-10]. PMID 9336100. doi:10.1017/s00063231970050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9).
- McGrath, J.A.; Eady, R.A.; Pope, F.M. 7th.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3.1–3.6. ISBN 978-0-632-06429-8.
- The Ageing Skin – Struc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harmaxchange.info. March 3, 2011
- Iozzo, RV. .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05, 6 (8): 646–56. PMID 16064139. doi:10.1038/nrm1702.
- Breitkreutz, D; Mirancea, N; Nischt, R. . Hist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2009, 132 (1): 1–10. PMID 19333614. doi:10.1007/s00418-009-0586-0.
- Smith MM, Melrose J. . Adv. Wound Care. 2015, 4 (3): 152–73. PMID 25785238. doi:10.1089/wound.2013.0464.
- Stücker, M., A. Struk, P. Altmeyer, M. Herde, H. Baumgärtl & D.W. Lübbers (2002). The cutaneous uptake of atmospheric oxygen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oxygen supply of human dermis and epidermis.PDF Journal of Physiology 538(3): 985–994. doi:10.1113/jphysiol.2001.013067
- McCracken, Thomas. . China: Metro Books. 2000: 1–240. ISBN 1-58663-097-0.
- Sherman, Vincent R. . Journal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2015, 52: 22–50. PMID 26144973. doi:10.1016/j.jmbbm.2015.05.023.
- Bush, James A. . Journal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 Aesthetic Surgery. 2015, 52: 22–50. PMID 26144973. doi:10.1016/j.jmbbm.2015.0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