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那

瓦尔那或译瓦尔纳[1]梵语罗马化:)是印度教经典中解释种姓制度的概念,其内涵主要见于《摩奴法典》与《瞿昙法经》等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在该制度中主要指四种不同的阶层,经典中根据一些原则区分四种阶层,并明确规范彼此的义务与权利。

实际社会中,种姓并非依据该理论的规范划分,因此不能将瓦尔那理论与种姓制度画上等号。即使如此,瓦尔那理论仍被应用在近代的实际社会之中,成为许多种姓擡升其地位的论述手段,因此瓦尔那理论仍然有其解释上的效力与合理性。

词源

瓦尔那是梵语词 वर्ण的音译。这个术语派生自词根,其含义是包盖(to cover)或封装(to envelop,可比较于)。在《梨俱吠陀》中,这个术语可以意味着:“人的种类、部落、等级、行业”,特别是表达了在雅利安人达萨人之间的对立。[2]

瓦尔那阶序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讼〉所绘的瓦尔纳阶序: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这些早期婆罗门所着的经典中刻意忽略贱民不提(这些人最早称为被拒斥的首陀罗),主张将所有的种姓划分成四种瓦尔那。这四种瓦尔那同样以婆罗门为首,并借由职能与权利的划分,构成一严谨的阶序

  1. 婆罗门梵语英语:):最高的瓦尔那,也是整个阶序的内核。婆罗门本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但在8世纪以后司祭逐渐不受重视,洁净便取代前者,成为婆罗门最主要的特征。此外,婆罗门享有许多特权,如不可处罚、不可杀害、可领回部份充公遗失物等。
  2. 刹帝利梵语英语:):次高的瓦尔那,《梵书》(Brahmanas)称其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辖一切生物」的权利。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此外,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3. 吠舍梵语英语:):第三等的瓦尔那。吠舍是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瞿昙法经》(Gautama Dharmasūtra)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放贷的工作。
  4. 首陀罗梵语英语:):最低的瓦尔那。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和手工业。

文本学家乔治·杜梅吉尔认为,瓦尔那阶序并非依由上而下排列的顺序,而是由一系列的二分关系所构成:先是首陀罗被排除在外,其他三个瓦尔那构成一组,即再生族(twice-born,能举行成年礼的瓦尔那);再生族排除吠舍,由婆罗门与刹帝利构成拥有「统治一切生物权力」的一组;最后婆罗门独自拥有三种特权,即传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lower-alpha 1]。杜蒙根据上述原则进一步补充,认为瓦尔那阶序刻意排除贱民就如同上述的二分关系。换言之,整个瓦尔那阶序的分类关系大致如下:

大←包含范围→小








 婆罗门
 统治一切生物的权力 
 再生组  刹帝利
 瓦尔那阶序  吠舍
实际上的种姓制度  首陀罗
 贱民

根据上述的架构,可以理解到瓦尔那实际上是一套分类体系,而非具有实质内涵的规范架构。通过瓦尔那可以得知早期婆罗门心目中的理想种姓制度为何,却无法真正了解种姓制度实际运作的情形。

另见

注释

  1. 此特权源自于再生组的六项事功,即《摩奴法典》中记载的「教人学习与自我学习,为人献祭与自我献祭,施与受。」这六项事功为再生组中的三个瓦尔纳共同拥有,但只有婆罗门能施行其中三项事功。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 (编). . 第5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9. ISBN 7-5326-0523-X.
  2. Monier-Williams, Sanskrit Dictionary(1899). Monier-Williams surmises that the "caste" meaning reflects the "contrast of colour between the dark aboriginal tribes and their fair conquerors".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