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郡
建置沿革
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进封单父王曹宇为燕王,改广阳郡为燕国,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市西城区),属幽州。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昌平区到河北省廊坊市一带。燕国领五县:蓟、安次、昌平、军都、广阳[1]。
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调整燕国等级为次国(食邑万户)[2],遂将渔阳郡并入燕国[3]。燕国增五县:潞、安乐(公国)、泉州、雍奴、狐奴[4]。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国除为燕郡[3],复置渔阳郡。光熙元年(306年),博陵公王浚增封燕国[5]。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石勒攻占燕国,杀王浚,国除为燕郡。
十六国时期,燕郡相继为石勒(314年)、段部鲜卑(314年-319年)、后赵(319年-350年)、前燕(350年-370年)、前秦(370年-385年)、后燕(385年-399年)所有。[6]
北魏时,燕郡领五县:蓟、安城(安次改名)、军都(昌平并入)、广阳、良乡(旧属范阳郡)[7]。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燕郡,领县直属幽州。
行政长官
国主
注释及征引文献
-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
- 《晋书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 《晋书 卷三十八 列传第八》
- 《晋书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 《晋书 卷三十九 列传第九》
- 牟发松等,2017,《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魏书 卷一百六中 地形志二中第六》
- 《三国志 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 《资治通鉴 卷八十七 晋纪九》
- 《晋书 卷一百九 载记第九》
- 《资治通鉴 卷一一一 晋纪三十三》
- 《魏书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
- 《周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九》
- 《魏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 《北齐书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
- 《魏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四》
- 《魏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三》
- 《北齐书 卷十七 列传第九》
- 《晋书 卷一百四 载记第四》:“以……燕国……合二十四郡、户二十九万为赵国,封内依旧改为内史。”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