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母

滂母)是中古汉语声母,属唇音帮组,次清声母。该声母没有开合口对立,可配所有

例字:

一等坡、普、配、粕
二等攀、盼、魄
三等丰、斐、肺、拂、丕、品、聘、匹
四等批、片、霹

拟音

在大多数汉语族语言、域外方音和对音中,帮母大多数字对应双唇送气清塞音[pʰ],音韵学界一致同意拟为[pʰ]

声母高本汉李方桂陆志韦王力周法高李荣邵荣芬蒲立本董同龢郑张尚芳潘悟云《广韵》字数
pʰ(pʷʰ)654

注:过往学界曾用逆撇号「ʻ」代表送气音,后来国际语音学学会已规范以「ʰ」作为清音送气符号,上表亦依规范统一。

上古来源

大部分学者认为滂母来自上古汉语[pʰ]辅音,发音从上古到中古都十分稳定。

各家分类

守温三十字母 三十六字母 陈澧 曾运干 白涤洲 李荣 周法高
滂、敷 滂、敷 普、芳 普、芳

反切上字

广韵滂母的反切上字计十三字。

  • 重唇:滂普匹譬披丕
  • 轻唇:敷孚妃抚芳峰拂

汉语读音演变

在相当多汉语,唇音三等字一部分(学者认为主要是三等合口字和韵腹为后元音的三等开口字)转变为唇齿音。音韵学称这部分字为轻唇音,而仍保持双唇音发音的字为重唇音。在三十六字母,《切韵》系统的滂母重唇音仍称滂母,而轻唇音称敷母。多数汉语继承自三十六字母阶段的发音,如粤语和北京音系。

粤语中,滂母重唇音对应粤语滂母[pʰ],派阴声调。轻唇音对应粤语非母[f],派阴声调。

吴语演变如同粤语,滂母重唇音对应吴语[pʰ],轻唇音对应吴语[f]

北京音,滂母重唇音对应普语[pʰ](ㄆ、p)(上表例字除丰、斐、肺、拂四字),轻唇音对应普语[f](ㄈ、f)。

闽语普遍保留滂母与敷母混读的情况,此情形多在白读层,如闽南语「蜂」[pʰaŋ],但在文读层多变[h],如「丰」[hoŋ]

域外方音

朝鲜语无唇齿音,滂母字发音均为双唇音,有的为不送气音ㅂ[p],有的为送气音ㅍ[pʰ],是否送气无明显规律。如中古汉语均为「滂开一模上」的“普”、“浦”两字,前者读보,后者读포。

日语吴音汉音,滂母字不分轻重唇,一律变は行[h][ɸ]),但在促音后仍保留古音读ぱ行[p],如同帮母。

越南语滂母字不论轻重唇字,绝大多数都成为唇齿擦音[f](ph),同非母字,只有重纽四等字变[tʰ](th),同清母字,如“匹”(thất)。

参见

中古早期汉语(切韵音)声母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
唇音
舌音
齿音
牙音
喉音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