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山
梨山(泰雅语:),台湾地名,位于台中市和平区梨山里,是由多种族群所混居而成的聚落,包括原住民(泰雅族)、客家人、闽南人、荣民(或军眷)等;另以梨山为中心,由梨山()、松茂()、佳阳()、环山()等四部落所构成生活圈,涵盖了整个和平区的东半部(梨山里、平等里),合称「大梨山地区」。


梨山地处中央山脉,位在大甲溪上游溪谷南岸高位的河阶地,北侧隔着大甲溪与雪山山脉对望,海拔约2000公尺,属于温带气候,以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盛产水梨、水蜜桃、苹果等温带水果及茶叶而闻名。中部横贯公路开通后成为中横东西二段与宜兰支线的交会点,一跃而为台湾中部开发最早也最负盛名的高山风景区,与苗栗狮头山、彰化八卦山合称「参山」,由参山国家风景区管理处规划管辖。
历史


梨山位在大甲溪上游流域,是泰雅族由今南投县仁爱乡发祥村北港溪流域(),迁徙到大甲溪流域(),再迁徙到大安溪流域、大汉溪流域、兰阳溪流域、大南澳等地的过程中所创建发展起来的集落,有中继站的作用。泰雅族人报导的迁徙历史约可追溯至数百年前[注 1]。 大甲溪流域上游支流七家湾溪谷地所发现的七家湾遗址,在距今约4000–26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绳纹红陶的文化层,以及距今约1200–400年前金属器及金石并用时代晚期的文化层,出土遗物显示台湾东、西部的先民,在数千年前即在大甲溪上游流域定居,并穿越脊梁山脉迁徙。[2] 泰雅族称梨山为「」(汉语译写为「斯拉茂」),日治时日文译写为「 Saramao」(也有以日文汉字「沙拉茅」转写[3]:53)。1920年,族人曾因反对日本统治与部落间嫌隙引发萨拉矛事件。战后改称梨山。
1960年中横公路完成后,许多参与兴建工程的荣民配合政府安置政策在梨山落地生根,并由政府引进温带水果,开设福寿山农场与武陵农场进行垦植,成功发展起优质农业与观光业;1973年至1981年设立梨山建设管理局。
1959年兴建梨山賔馆,1965年落成完工,为梨山最早兴建的旅馆,是早年蒋公巡视台湾时居住与接待国外宾客的主要行馆之一。
1999年921大地震摧毁了中横的青山至德基路段,重创了梨山的经济命脉。历经5年刚修复,随即于2004年再遭七二水灾,土石流使得重建工程再度归零。
现在虽然整修完成通车,称台8线临37便道,但地质非常不稳,极易落石坍方,为安全起见,原仅供工程车辆与梨山当地居民紧急使用,未对游客开放,自2018年11月起,恢复台中市公车865路通行。
梨山风景区
梨山风景区原指位于台湾台中市和平区东部,地处中部横贯公路中间站的梨山一带风景区。2001年3月,在交通部观光局主导下,将范围向西扩展至谷关、和平地区,向东北扩展至环山部落、胜光部落,面积达31,300公顷;并与狮头山风景区、八卦山风景区集成成为参山国家风景区[4]。
教育
交通
省道
开车路径
- 国道六号→埔里→台14线→雾社→台14甲线→清境→合欢山→大禹岭→台8线→梨山(埔里→梨山)约02时40分
- 花莲→太鲁阁→台8线→天祥→大禹岭→台8线→梨山(花莲→梨山)约03时40分
- 台北→宜兰→台7线→栖兰→台7甲线→南山村→梨山(宜兰→梨山)约03时10分
- 冬季合欢山台14甲线会因积雪封闭,大雨后山路会因落石垮方道路中断,可向工务段查找路况。
公路客运
参见
注释
- 详细年代无法仔细考证。按照移川氏所记载之袓谱推算约距今300年左右;廖守臣推算为280年;以报导田野考究的14代袓谱,以一代30年,推算为约430年左右;依据部落族人口述,部落一处夫妻树的树龄距今已达200年,为其先袓所种,因此可推算200多年之前族人便已在该地活动,可推断关于迁移口传故事,必定数代更早于200年之前。这些推算只能暂做为参考,尚欠充份的实证考据。[1](p. 146)
参考数据
- 林益仁; 王信翰. . 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学报. 2014年/冬季号, 4 (4): 139–172 [2022-04-03]. ISSN 2308-32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3).
- .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 大桥舍三郎. (PDF). . Vol. 22 no. 3 (东京: 日本会). 1927-04-30. (日语).
- 《梨山二三事》,交通部观光局参山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官方网站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