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关

谷关台湾话台湾客家语四县腔:gugˋ guanˊ;大埔腔:gug^ guan+)是台湾的旅游景点,位于台8线33.7公里处,行政区属台中市和平区博爱里[1][2]。谷关地形受环山围绕如关卡而得名,并因大甲溪有温泉露头得以开发,后来中横公路开通后,温泉观光业迅速发展[3][4]。直到921大地震,并经历七二水灾,大大改变大甲溪地貌,以致于露头不在,也使温泉观光业大受冲击。加上政府宣布中横公路暂缓修复,至今通车至上谷关之后,便开始进入管制路段[5][6]

位于中横公路的谷关风景特定区牌楼。
谷关游客中心

历史

谷关原为泰雅族居住地,据《泰雅族的文化:部落迁徙与拓展》记载对和平区的泰雅族分布,除了双崎、达观、三叉坑是属于北势群,其余境内泰雅族部落皆属是来自白狗南势群[注 1],谷关便是属于此类,但这是对这是地域分布所做区分,实际上,谷关是由赛考利克泽敖利两族构成[7][8]

日治时期谷关温泉被日人称为明治温泉[3]。1907年,温泉被当地原住民发现,迟至1927年才开发,由台中州拨款并配合民众捐献创建公共浴场[3]。谷关因明治温泉得名,称为明治,又依海拔高度分为上明治(现上谷关)、下明治(现下谷关)。日治末期,日人山田金治在谷关有采集到大量石斧,直到1950年代,据刘枝万所做考古调查也发现打制石器,是为营埔文化谷关遗址[9][10]

国民政府迁台之后,有鉴于大甲溪地形与丰沛的水量,在上谷关兴建天轮坝[注 2],并计划一条可贯通台湾东西两半部之公路。1956年7月7日分别于谷关、太鲁阁两地举行中横公路动工典礼,梨山以西之路段全为荣民开辟,谷关正位于其中[11]。1960年5月9日在谷关举行中横公路通车典礼,当时有客运公司在谷关设置停靠站,以及有邮亭贩售通车纪念邮戳[注 3],其景为台湾公路一大盛事[11]。通车后,带动谷关的观光发展,观光热潮至1974年达到高峰,后来因缺乏经营规划等因素,谷关的观光业发展逐渐低迷[4]

上谷关管制站

1999年9月21日发生921大地震,由台8线起点至谷关止,因沿线许多坍方而阻断道路,许多旅客受困于内,该年9月23日夜晚11时抢通,旅客得以脱困[12]。继续再往东行便不通,从37公里处(上谷关)至62公里处(德基)是行经大甲溪中游,沿线受土石掩埋、道路流失、明隧道坍塌等大小不一之灾况,当时公路总局粗估有100处,为全线坍方最多且损毁严重之路段[5]。经117天后,于2000年1月18日全线抢通[注 4],并于上谷关与德基两地设立管制站[12]。另外,位在上谷关的天轮坝,也因921大地震影响,大甲溪挟带大量泥砂顺流而下,堆积于库底,致使蓄水容量大减,并且坝堤左侧边坡有崩坍发生[13]

2004年6月,上谷关至德基之间路段原本已完成修复,却因七二水灾造成修复路段又现多处坍方,并且谷关诸多温泉旅社与饭店遭大甲溪水冲毁或是被泥砂给淤塞,此况促使政府宣布中横公路暂缓修复,上谷关至今仍为通车终点[5][6]。2005年7月,海棠台风降下豪雨,使大甲溪水暴涨,冲毁笃铭桥,谷关唯一要道中断,自此开始仰赖临时便道通行[14][15]。2008年9月,也遭辛乐克台风冲毁,至2010年7月新桥激活才舍弃临时便道[14][15]。2018年日本星野集团旗下温泉渡假村投入设点,是921地震来首度进驻谷关的大型跨国集团。

地理

笃铭桥位于台8在线,跨大甲溪,是谷关的门户;远处可见谷关旅馆群。

谷关全年平均气温摄氏18.5℃,全年降雨量介于2000~3000厘米,以3月至6月的春夏期间是降雨最多[16]。整体而言,依柯本气候分类法划分,谷关的气候型态是属于GCfa气候区,据《台湾地理概论》一书中记载,GCfa是指中部山地温暖湿润气候[注 5][17]就高度而言,谷关山区在海拔700~1000公尺,介于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之间,林相呈现是常绿阔叶林,高度愈往上攀升,逐渐出现针叶林[16][18]

谷关位处雪山山脉,再加以细分,确切的地理区是在雪山地垒,其周围有海拔逾2000公尺的高山,并有稍来溪鞍马溪佳保溪于此导入大甲溪[16][19]。大甲溪沿岸拥有许多河阶,其中流经谷关而成两处台地,高度分别在海拔740~780公尺与海拔800~840公尺,因此有上谷关下谷关区别[20][21]。中横公路是谷关的唯一联系道路,连接上谷关与下谷关两地。自天冷开始,途中并无任何联系道路,全仰赖中横公路通至梨山,可连接台7甲线通往宜兰、福寿路通往雾社,因此谷关是台中通往梨山的必经门户[1]

上谷关有一聚落,其余多为台湾电力公司所属设施,因此可常见于工作人员穿梭于此;沿中横公路往西行就是下谷关,已经发展成温泉观光区,因这一带大甲溪谷拥有两处温泉露头,经历多年的台风、地震后,造成大甲溪河床加高,如今已被泥砂堆积而掩埋,仅通过凿井找出温泉[20][22][4]。汶山游乐园所在之台地下方有大甲溪流经,其河道呈现一道曲流,形成明显的河阶台地,至笃铭桥便急弯,再向下游流去,使谷关的地势状如三面环山围绕,故呈一处山谷间如关卡屏障而得名[1][3][23]

谷关在平坦的台地是属于阶地堆积层,其余多为达见砂岩白冷层[24]。从中横公路的山壁上可见达见砂岩露头,外观颜色呈白色或灰白色,质地坚硬,岩性主要为石英质砂岩[25][26]。在天轮坝至笃铭桥一带,被发现地层位态有明显差异,疑似为一条断层通过谷关,现今该断层尚未被确认[27]。据《温泉分布调查方法与可行性之研究》对谷关温泉的生成进行分析,认为是此处因有断层通过,致使断层带上地表有明显的破碎,这一带破碎的地表所形成裂隙,正是温泉露头的关键因素,尤其大甲溪在下谷关的两岸有两处是温泉蕴藏区,其余温泉露头皆呈点状分布[27]

交通

交通意外

台中市公车

路线编号 营运区间 经营业者 备注
153 高铁台中站-谷关 丰原客运 谷关新干线公车
153延 高铁台中站-谷关-八仙山森林游乐区 丰原客运
153副 新市政中心-谷关 丰原客运
207 丰原-谷关 丰原客运
266 东势-谷关 丰原客运 经龙安、丰埔产业道路
266绕1 东势-松鹤部落-谷关 丰原客运 经龙安、丰埔产业道路、里冷部落、哈仑台部落
266绕2 东势-白冷国小-松鹤部落-谷关 丰原客运 经龙安、丰埔产业道路、里冷部落、哈仑台部落
267 东势-上台电 丰原客运 经谷关;每日双向仅发一班车
269 谷关-八仙山森林游乐区 丰原客运
850 台中车站(复兴路)-谷关 丰原客运 经台中二中、东丰/后丰铁马道、石冈户政、东势河滨公园
865 丰原-梨山 丰原客运 经中横临37便道
谷关梨山区间采预约乘车,不开放站票
865区 谷关-梨山 丰原客运 经中横临37便道
本路线采预约乘车,不开放站票

  1. 白狗指福骨群,为泰雅族一支族,分布在今力行发祥等地,行政区属南投县仁爱乡。来源:台湾原住民族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
  2. 据《台湾水之源:台澎金马水库坝堰简介》记载,天轮坝是大甲溪水力发电计划中最早兴建之电厂,于1952年激活。
  3. 据《中华邮政网页》记载,谷关邮亭设立于1958年6月7日,当时中横公路尚未全线完工,对照《台湾公路工程(第8卷 第7期):东西横贯公路工程大事纪》记载时间,谷关路段于1958年6月14日通车,晚于邮亭设立7日,该邮亭即今谷关邮局。
  4. 2000年1月18日是青山下线(台8甲线)抢通日期,实际上,青山上线(台8线)早于青山下线14日抢通,乃因两线位于同一边坡,为不免青山上线清除土堆时,落下土堆影响到青山下线,故得等待青山上线前行后,青山下线方能进行工作。来源:《台湾公路工程(第27卷第3期、第4期)》【921集集大地震后-中横公路台八线及台八甲线谷关德基段抢修过程之变化】。
  5. 另有文献对GCfa不同名称,据《台湾地区气候分区与应用之研究》记载,依崔瓦沙气候分类法对台湾气候分区,GCfa是指山地亚热带夏季湿润炎热气候

参考文献

  1. . 内政部. 2005. ISBN 9860039135 (中文(台湾)).
  2. . 公路总局. [201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6) (中文(台湾)).
  3. 黄柏勋. . 黎明文化. 2003. ISBN 957160657X (中文(台湾)).
  4. 赖珮如. . . 朝阳科技大学. 2001-06-05 (中文(台湾)).
  5. 丁晓菁. (NTSC) (台湾公共电视). 台北、台中: 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教基金会 (中文(台湾)).
  6. . TVBS (联意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2004-07-10 [201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中文(台湾)).
  7. 廖守臣. .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观光宣导科. 1984年3月 (中文(台湾)).
  8. . 台湾原住民族文化知识网. 原住民事务委员会. [2010-07-31] (中文(台湾)).
  9. . 自然与人文数字博物馆. 自然科学博物馆. [2010-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中文(台湾)).
  10. 刘益昌. . . 台中县文化局. 2003年12月. ISBN 9570153237 (中文(台湾)).
  11. 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 . 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 1972年6月1日 (中文(台湾)).
  12. 陈进发、钱伯冠、黄金臣、吴瑞龙. . . 公路总局. 2000-04-15 [201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0) (中文(台湾)).
  13. 张哲铭. . . 中兴大学. 2004年7月 (中文(台湾)).
  14. 黄玿琮. . 中华电视股份有限公司. 2010-07-05 [2010-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中文(台湾)).
  15. . TVBS (联意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2008-09-14 [201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中文(台湾)).
  16. 刘秀穗. . (PDF). 南华大学. 2008-06-30 [2010-09-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3-06) (中文(台湾)).
  17. 陈国彦. . . 中华书局. 2001年12月 (中文(台湾)).
  18. . 发现台湾植物. 国家科学委员会、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2010-09-01] (中文(台湾)).
  19. 洪庆峰 总编. . 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1989年12月 (中文(台湾)).
  20. 张伯锋等人. . . 台湾文献馆. 2007年9月. ISBN 9860064180 (中文(台湾)).
  21. 海拔高度整理自:
    王鑫. . . 渡假出版. 1994年6月. ISBN 9576231884 (中文(台湾)).
    农林航空测量所. . . 林务局. 1980 (中文(台湾)).
    农林航空测量所. . . 林务局. 1980 (中文(台湾)).
  22. 宋圣荣、刘佳玫. . 远足文化. 2003. ISBN 9572803174 (中文(台湾)).
  23. 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 . . 台湾师范大学. 1989 [201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中文(台湾)).
  24. 陈肇夏. . . 中国地质学会. 1979 (中文(台湾)).
  25. . 台湾的岩石信息网. 台湾大学. [2010-08-23] (中文(台湾)).
  26. 何春荪. . 中央地质调查所. 1994年1月 (中文(台湾)).
  27. 高贵堂. . . 中兴大学. 2002年1月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谷关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